我们知道自五十年代初至1972年中日正式复交,两国关系的发展是不平坦的,走过了一段艰辛的道路。
朝鲜战争之後,在全球冷战的铁幕下,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任何官方往来,但中国政府却以发展民间外交来推动日本政府,成功地将中日关系从民间发展到半官方,最後达到官方阶段乃至正式建交。那时,中国主要通过红十字会、友好协会以及和平联络委员会等与日本的对口机构进行接触,後来又根据双方签署的“廖高(廖承志和高崎达之助)协定”,各自在对方首都设立了联络事务所(简称“ LT事务所”)。事务所的主要工作为遣返各自的侨民、开展经贸往来和进行文化交流。
其时,双方曾协助遣返了许多由於历史原因滞留在对方的本国侨民归国。与此同时,中日双方民间以各种方式进行了相当广泛、频繁的交往。在经贸上,本著“ 互惠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双方进行了通商往来,中国的煤炭、原油、木材等工业原材料大量出口到日本,而日本的轻纺工业品、普通工业机械设备、化工原料等也大量输入中国。在文化上双方的交往更是频繁,以梅兰芳为团长的中国京剧代表团以及中国围棋代表团等都曾於五六十年代访问过日本,而有日本“ 国剧”之称的歌舞伎剧团等也频繁赴华访问演出,特别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来华访问演出曾给中国人民留下很深的印象。松山芭蕾舞团於1955年取材於中国的故事而创作并在日公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这一将革命斗争情节与西方古典艺术相融合的现代芭蕾舞剧在中国演出时,松山树子(後森下洋子)主演的喜儿给当时的中国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毛主席也曾观看过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此後上海舞蹈学校也排练并公演了该剧,文革期间此剧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样板戏。中日在体育上的交往也很频繁,著名的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曾来华在国家女排执教,为中国女排日後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初曾传为佳话的著名的“小球推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也始於日本。此外,日本青年代表团、工人代表团以及“日共”代表团等多次来华访问,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当时,这些对日工作是在周总理的 导下,由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廖承志以及延安出身的符浩、孙平化、萧向前等“ 日本通”负责进行,而具体工作则由一些熟悉日本情况的外事干部来落实推进。其中,相当一批台湾籍外事干部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於他们不少人曾在日本生活学习过,日文娴熟,对日本的社会、文化、民情有较深的 解,因此他们能得心应手,游刃有馀地进行对日外交工作,并逐渐成为中国对日外交中的中坚力量。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非林丽韫莫属。1933年出生的林丽韫是台中清水人,後在台北上小学,因当时家乡遭遇地震,8岁时随家移居日本神户。1952年高中毕业後,林丽韫怀著对祖国的热爱,在父母的支持下,与陈舜臣的妹妹陈妙龄一起来到北京,就读北京大学生物系。由於日语精湛出色,林丽韫从1954年起担任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日语翻译,24岁时进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1972年全程参与了中国与日本的建交谈判。现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的林丽韫曾是中共“ 十大”至“ 十五大”的中央委员、“十六大”的代表,获连任6届中央委员殊荣的大概除华国锋外,别无他人了。
蔡子民出生於彰化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毕业於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系,曾在东京任《华侨日报》总编辑,回台湾後创办《自由报》并任总编辑,1947年在彰化参加“228事件”後潜来上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後,蔡子民长期从事对日外事工作,1981年至1985年担任中国驻日使馆的文化参赞。
台南市出生的郭平坦曾是中国驻大阪 事馆的 事,他的父亲原在台南经营布店,太平洋战争前夕,举家迁居日本,後成为关西地区有名的华侨家庭,家族中有较深的左翼背景,郭平坦的姐夫是在五十年代初台湾白色恐怖时期,被国民党逮捕枪决的原中共台南市工委书记郑海树。郭平坦本人曾在1953年任留日同学会会长,1956年回祖国参加建设。由於自幼生长在日本,不少日本人称郭平坦的日语是几位台湾人中最优雅纯正的。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籍的原驻日使馆政治参赞黄幸。黄幸出生在台南县的大内乡,高中毕业後考上台北帝大医学部(现为台大医学院),该学部一直是台湾排名第一的大学最佳院系,他本可在台湾荣华富贵一生,但由於“228事件”的爆发,他因不满当时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在朝鲜战争期间,他以志愿军军官的身份随军来到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由於黄幸的日语造诣甚佳,他曾主持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日文版的翻译工作。
随著沧桑岁月的流逝,他们多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感到欣慰。他们童年生活在日据时代的台湾,曾亲身感受过当时殖民台湾的日本人趾高气扬、高人一等,将台湾人视为“ 二等公民”的歧视行径。多年後,他们作为外交官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却备受日本人的尊敬乃至恭维,对此他们感触良多,认为年轻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除了外交部门,从事对日文化工作的台湾籍人则更多。如苗栗客家人康大川曾担任《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的总编辑。台湾淡水出生,幼年即赴日,後就读於日本京都帝大的陈信德於五十年代起就担任北大日语教授,其著作《现代日本语实用语法》长期被视为中国大陆日语教学的经典教材,日本人对该教材也狻为推崇。在中国对日广播工作中,现在台湾较为人知的是早年曾介绍李登辉加入共产党的吴克泰。吴克泰是宜兰人,曾就读台大医学院,後因不满国民党统治,在台湾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1947年的“ 228事件”中被国民党政府通缉後前往大陆,解放後一直负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广播工作,时间长达30年之久,他亦是中国对日广播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在日据时代有“ 台湾的孙中山”之誉、台湾抗日民族运动 袖蒋渭水的儿子蒋时钦也在北京从事对日广播工作,他当时以“ 陈玉堂”之化名出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广播的节目中。毫无疑问,半个世纪前,他们属於台湾的知识菁英,如留在台湾可能也会有一番作为,但五十多年前动荡的历史使他们走上了一条漫漫的不归之路,其心路历程惟有经历者自身才能体会。
光阴荏苒,如今这些正逐渐迈入暮年的台籍人士,更关心著海峡两岸的未来。由於他们胸中的中国心、台湾情,也由於他们在台湾有著千丝万缕的人脉关系,他们正在为两岸的交流做努力,为国家的早日和平统一做贡献。
多年来,林丽韫历任了全国“ 台联”会长和全国“ 侨联”副主席。台湾对大陆人士赴台探亲解禁後,林丽韫曾多次申请赴台探亲访友,但由於她敏感的身份,一直未能得到台湾当局的批准,直到1999年才得以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代表团如愿回到台湾。林丽韫在回到阔别近60年的台中县清水镇老家时,受到了家乡父老的亲切欢迎。林丽韫还在台湾会见了她的堂兄、现台湾政坛“台独”和“媚日”的知名人物蔡坤灿。对此,林丽韫说:“两岸隔绝了半个世纪,彼此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同,社会经历的背景也不一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心态是在所难免的,但我认为彼此有求同存异的馀地。”
蔡子民在结束外交生涯後,曾担任“ 台盟”主席、“ 两岸关系协会”顾问等职,多少年来,蔡子民一直思念著家乡的山山水水,但由於台湾当局种种人为的限制,离别台湾50馀年的蔡子民终未能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今年4月去世的蔡子民在病重时还喃喃道:“我要回家”。而曾任全国“台联”副会长的郭平坦则在1990年接待了从台湾来中国大陆参观访问的吕秀莲和李鸿禧。
吴克泰也在台湾解禁後,回到了久违的宜兰老家,在台期间他也与老友李登辉会面,畅叙故情。也许今天他们已有各自的理念,也许现在他们的政治信仰相异,但亲情、乡情和旧谊是不易抹去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他们再也不会像宋氏姐妹那样老死不相往来,毕竟时代不同了。
朝鲜战争之後,在全球冷战的铁幕下,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任何官方往来,但中国政府却以发展民间外交来推动日本政府,成功地将中日关系从民间发展到半官方,最後达到官方阶段乃至正式建交。那时,中国主要通过红十字会、友好协会以及和平联络委员会等与日本的对口机构进行接触,後来又根据双方签署的“廖高(廖承志和高崎达之助)协定”,各自在对方首都设立了联络事务所(简称“ LT事务所”)。事务所的主要工作为遣返各自的侨民、开展经贸往来和进行文化交流。
其时,双方曾协助遣返了许多由於历史原因滞留在对方的本国侨民归国。与此同时,中日双方民间以各种方式进行了相当广泛、频繁的交往。在经贸上,本著“ 互惠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双方进行了通商往来,中国的煤炭、原油、木材等工业原材料大量出口到日本,而日本的轻纺工业品、普通工业机械设备、化工原料等也大量输入中国。在文化上双方的交往更是频繁,以梅兰芳为团长的中国京剧代表团以及中国围棋代表团等都曾於五六十年代访问过日本,而有日本“ 国剧”之称的歌舞伎剧团等也频繁赴华访问演出,特别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来华访问演出曾给中国人民留下很深的印象。松山芭蕾舞团於1955年取材於中国的故事而创作并在日公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这一将革命斗争情节与西方古典艺术相融合的现代芭蕾舞剧在中国演出时,松山树子(後森下洋子)主演的喜儿给当时的中国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毛主席也曾观看过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此後上海舞蹈学校也排练并公演了该剧,文革期间此剧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样板戏。中日在体育上的交往也很频繁,著名的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曾来华在国家女排执教,为中国女排日後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初曾传为佳话的著名的“小球推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也始於日本。此外,日本青年代表团、工人代表团以及“日共”代表团等多次来华访问,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当时,这些对日工作是在周总理的 导下,由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廖承志以及延安出身的符浩、孙平化、萧向前等“ 日本通”负责进行,而具体工作则由一些熟悉日本情况的外事干部来落实推进。其中,相当一批台湾籍外事干部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於他们不少人曾在日本生活学习过,日文娴熟,对日本的社会、文化、民情有较深的 解,因此他们能得心应手,游刃有馀地进行对日外交工作,并逐渐成为中国对日外交中的中坚力量。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非林丽韫莫属。1933年出生的林丽韫是台中清水人,後在台北上小学,因当时家乡遭遇地震,8岁时随家移居日本神户。1952年高中毕业後,林丽韫怀著对祖国的热爱,在父母的支持下,与陈舜臣的妹妹陈妙龄一起来到北京,就读北京大学生物系。由於日语精湛出色,林丽韫从1954年起担任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日语翻译,24岁时进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1972年全程参与了中国与日本的建交谈判。现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的林丽韫曾是中共“ 十大”至“ 十五大”的中央委员、“十六大”的代表,获连任6届中央委员殊荣的大概除华国锋外,别无他人了。
蔡子民出生於彰化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毕业於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系,曾在东京任《华侨日报》总编辑,回台湾後创办《自由报》并任总编辑,1947年在彰化参加“228事件”後潜来上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後,蔡子民长期从事对日外事工作,1981年至1985年担任中国驻日使馆的文化参赞。
台南市出生的郭平坦曾是中国驻大阪 事馆的 事,他的父亲原在台南经营布店,太平洋战争前夕,举家迁居日本,後成为关西地区有名的华侨家庭,家族中有较深的左翼背景,郭平坦的姐夫是在五十年代初台湾白色恐怖时期,被国民党逮捕枪决的原中共台南市工委书记郑海树。郭平坦本人曾在1953年任留日同学会会长,1956年回祖国参加建设。由於自幼生长在日本,不少日本人称郭平坦的日语是几位台湾人中最优雅纯正的。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籍的原驻日使馆政治参赞黄幸。黄幸出生在台南县的大内乡,高中毕业後考上台北帝大医学部(现为台大医学院),该学部一直是台湾排名第一的大学最佳院系,他本可在台湾荣华富贵一生,但由於“228事件”的爆发,他因不满当时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在朝鲜战争期间,他以志愿军军官的身份随军来到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由於黄幸的日语造诣甚佳,他曾主持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日文版的翻译工作。
随著沧桑岁月的流逝,他们多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感到欣慰。他们童年生活在日据时代的台湾,曾亲身感受过当时殖民台湾的日本人趾高气扬、高人一等,将台湾人视为“ 二等公民”的歧视行径。多年後,他们作为外交官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却备受日本人的尊敬乃至恭维,对此他们感触良多,认为年轻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除了外交部门,从事对日文化工作的台湾籍人则更多。如苗栗客家人康大川曾担任《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的总编辑。台湾淡水出生,幼年即赴日,後就读於日本京都帝大的陈信德於五十年代起就担任北大日语教授,其著作《现代日本语实用语法》长期被视为中国大陆日语教学的经典教材,日本人对该教材也狻为推崇。在中国对日广播工作中,现在台湾较为人知的是早年曾介绍李登辉加入共产党的吴克泰。吴克泰是宜兰人,曾就读台大医学院,後因不满国民党统治,在台湾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1947年的“ 228事件”中被国民党政府通缉後前往大陆,解放後一直负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广播工作,时间长达30年之久,他亦是中国对日广播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在日据时代有“ 台湾的孙中山”之誉、台湾抗日民族运动 袖蒋渭水的儿子蒋时钦也在北京从事对日广播工作,他当时以“ 陈玉堂”之化名出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广播的节目中。毫无疑问,半个世纪前,他们属於台湾的知识菁英,如留在台湾可能也会有一番作为,但五十多年前动荡的历史使他们走上了一条漫漫的不归之路,其心路历程惟有经历者自身才能体会。
光阴荏苒,如今这些正逐渐迈入暮年的台籍人士,更关心著海峡两岸的未来。由於他们胸中的中国心、台湾情,也由於他们在台湾有著千丝万缕的人脉关系,他们正在为两岸的交流做努力,为国家的早日和平统一做贡献。
多年来,林丽韫历任了全国“ 台联”会长和全国“ 侨联”副主席。台湾对大陆人士赴台探亲解禁後,林丽韫曾多次申请赴台探亲访友,但由於她敏感的身份,一直未能得到台湾当局的批准,直到1999年才得以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代表团如愿回到台湾。林丽韫在回到阔别近60年的台中县清水镇老家时,受到了家乡父老的亲切欢迎。林丽韫还在台湾会见了她的堂兄、现台湾政坛“台独”和“媚日”的知名人物蔡坤灿。对此,林丽韫说:“两岸隔绝了半个世纪,彼此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同,社会经历的背景也不一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心态是在所难免的,但我认为彼此有求同存异的馀地。”
蔡子民在结束外交生涯後,曾担任“ 台盟”主席、“ 两岸关系协会”顾问等职,多少年来,蔡子民一直思念著家乡的山山水水,但由於台湾当局种种人为的限制,离别台湾50馀年的蔡子民终未能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今年4月去世的蔡子民在病重时还喃喃道:“我要回家”。而曾任全国“台联”副会长的郭平坦则在1990年接待了从台湾来中国大陆参观访问的吕秀莲和李鸿禧。
吴克泰也在台湾解禁後,回到了久违的宜兰老家,在台期间他也与老友李登辉会面,畅叙故情。也许今天他们已有各自的理念,也许现在他们的政治信仰相异,但亲情、乡情和旧谊是不易抹去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他们再也不会像宋氏姐妹那样老死不相往来,毕竟时代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