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文凯)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39届年会,于
在
张晓卿身为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和香港明报企业集团主席,并以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身份发言。他提出中文报业必须有全球感,要让“文化中国”与全球化浪潮融合,凝聚成一股新的软实力。张晓卿表示:中文媒体正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新浪潮的载体,不仅载负了“经济中国”的利润动机,也载负了“文化中国”的巨大动力,势将改变全球软权力的版图。不过他也从5个方面指出了中文报业有待改善的空间:
一、全球视野:过去10多年间,中文报章的市场领导者,大多走上“地方化”格局,报章锁定大众市场的小市民,内容穷追“八卦”,对于全球趋势的发展、文化走向、人文情怀,慨不关心,也无修养,报章日趋庸俗化。
二、企业雄心:全球视野牵涉报业高层的企业雄心,到底只是为了“资产负债表”的盈亏,还是能够更上层楼,兼顾“文化资产负债表”的愿景。现代报业资本的特质,决定管理层的自我期许,必须回归“为何办报,为谁办报”的基本面。
三、躲开“政治正确”的陷阱:报业永远要面对和当权派的关系,报业的言论生态背后就是政治生态。从梁启超到张季鸾,中国报人都有对政治权力说真话的勇气和智慧,即使在言论自由受限制的情况下,他们也能争取“不敢说报章说出全部真相,但起码报章不会明知故犯地说谎”。
四、不惧“商业正确”的压力:庞大的财团,可以控制报章广告收入,动辄左右舆论,但也使不少真相被隐瞒,谎言被宣扬,使读者失去了“知的权利”。《纽约时报》等英文大报,强调编辑与广告分开,有如“政教分离”,不让广告影响新闻的判断。
五、超越“八卦”限制:中文报业必须走出当前报业“八卦”的漩涡,走出“新闻娱乐化,娱乐新闻化”的窠臼。调查揭弊新闻与“八卦”的差别,在于是否牵涉“公共利益”。
张晓卿提出,“报人”的自我定位须回归“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了解“今天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下笔之间要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使命。在全球化时代,当资金、人才,技术的自由流动融化了旧有的疆界,中文报业必须有一种“全球感”,不仅对普世价值的人权、公平、自由都有认同和落实,还要让“文化中国”与全球化浪潮融合,汇聚成一股新的软权力。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建星、香港大学新闻传媒研究中心主任钱钢、台湾政治大学新
本届年会选出了新一届执行委员会,张晓卿和台湾《中国时报》集团董事长余建新继续出任正、副会长。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李祖泽担任协会主席,台湾《世界论坛报》创办人段宏俊,中国《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担任副主席。执委会也推荐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副总裁萧作鸣和香港文汇报董事长张国良,分别出任代表东南亚和香港地区的新增副主席。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0届年会,将于明年回到诞生地香港召开,并配合香港回归中国10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