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作者:沈强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正巧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先生也是此天生日。然而同庆过后没几日网上传出了杨先生逝世的消息,但均沒得到官方信息。18日下午,一则清华大学的讣告在网上贴出,随后新华社网也证实了物理学大师杨振宁逝世的消息。

杨振宁。沈强摄影
103岁的杨振宁是我的堂舅,他的的逝世使我除了悲痛和伤感之外,更多的是留给了我诸多的深深的怀念。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杨振宁终于回到了中国探亲。以后差不多每年都会来中国访问探友。那时他还抽空来我家看望我父母和亲友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国外见闻和许多以前并不知晓的知识。
1972年,那時我刚成年。沒去外地,留在了上海继续念书。我记得有一次他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演讲,我去听了。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连走廊过道上都挤满了人。那时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居然不用稿,且无重复滔滔不決地介绍了有关近代科学和中国如何迈进四个现代化的建议等。听了很受振奋和感动。

1992年,杨振宁在香港欣赏沈强作。沈聿摄影
1973年,杨振宁先生的父亲、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武之逝世。在上海举行了追悼会。当时我也去参加了。由杨振宁先生作了悼词。记得那时他說到了父亲对他的关爱时声泪俱下,可見和他父亲的感情至深。那时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主持了追悼会。会后我还见到了杜聿明将军和曹秀清夫妇。

杨振宁与沈强。沈强家人摄影,沈强提供。
记得在杨武之生病住院期间,我会常去华山医院陪夜,睡在外公(杨武之)的脚后。听外公给我谈许多事和讲故事,也给了我许多教诲。使我至今受益良多。我记得那时住在隔壁房间的有浙江军区的副司令员沈平(很巧和我二哥同名同姓,还有唱演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童祥苓。
我来日本留学后,90年代初有一次他来日本开会和作学术上的交流,下榻帝国酒店。那时我记得我坐地铁时见整个车厢內都贴有他个人的广告头像,甚至连扶手把上都有,这令我很惊奇。那次因忙虽未见,却通了电话。他问我在日本有无困难是否需要帮助等,临走还给我留下了一封简短的信,附上电话号码,让我去北京找他,还说到时介绍一位画家范曾先生给我认识。可惜的是以后就一直沒有机会去北京。

杨振宁与沈强。沈强家人摄影,沈强提供。
92年我在香港又見到了我大舅杨振宁。那时我正在研究着自创的彩墨书,当和他说了我的想法后,他很感兴趣。于是我把自己写的尚未成熟的"彩墨书"給他看,请他給我指点并提意见。他看了后当即鼓励我说:任何一个新的東西搞出來很容易,但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反复地去勇于尝试,你有这个创意很好。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决不要放弃,要使其更趋完美。正是由于他的鼓励也使得我后来始終沒有放弃彩墨书的探索和研究。以至后來每年都会创作出新的彩墨书予以展览发表,陆续出版的多种"彩墨书"作品集则更是很好的明证。

杨振宁与沈强。沈强家人摄影,沈强提供。
90年我去香港看我二哥沈平。又见到了我大舅,那時大舅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主持博文讲座。我去参加我哥举办的中国名画家展。大舅来剪彩,还请来了香港许多知名人士。晚间吃饭时,我记得旁边坐的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陈复礼先生当时在上海时就有听说,他是当时最早进入中国内地拍摄四川九寨沟和湖南张家界风景的第一人。因他摄影集的出版,披露并传播了原来中国还有那么美丽风景的摄影图片,于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开发了那些旅游区域,乃至引来了世界各国旅游者的到来。
98年,二哥沈平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大舅又去为他剪彩。当时沈平请来了著名水墨画家、浙江美院教授刘国辉教授和中国著名篆刻家徐云叔先生等,我又见到了我大舅。那时又是相逢高兴,相谈甚欢。而且他绝无架子,和各艺术家也是谈笑交流自如。
大舅杨振宁教授除了对科学有极其精辟的论述外,而且于艺术也有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与超强的欣赏力。他曾收藏了包括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黄胄等大量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记得在深圳他的寓所里墙上还挂有李可染先生给他画的山水画以及画家范曾落有他母亲上款的人物画以及上海画家程十发先生給他画的钟馗斗蟋蟀彩墨作品。都是极精彩的。记得楊教授称在一场演讲的致词当中阐述了他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解,他说科学与艺术有相通之处都是要创造,但也有其不同点就是做科学的人要把人们不理解的东西搞明白,而搞艺术恰恰是相反,即把人们都明白的东西搞得不明白。我想这真是多精妙的见解啊!
大舅杨振宁给我的印象虽是个大科学家,却和蔼可亲,无一点高高在上的架子,待人诚恳,做事又非常严谨细致。我曾看到他将许许多多以前的照片归纳整理成冊,并在每一张照片的下面都记上文字和当时的感想记录。其它资料文件也是如此,都叠得整整整齐齐。在他的影响下,我后来也在自己拍的照片相册中,在每一张照片下都做了说明文字。现在回头看看都感慨万千。大舅博学多才,年轻时思路活跃敏捷看事物精锐,睿智超群,晚年记忆力特强,谈吐潇洒自如,对任何事物知识都感兴趣,好奇心强,童心未泯。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后辈。
大舅杨振宁先生在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中做出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也为中国和世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他却曾谦虚地说:我的一生最大的贡献是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他年轻时去美国留学,获得了诺贝尔奖,又研究出来了杨一米规范场理论,这是可以与牛顿、麦克思韦、爱因斯坦相提并论、并驾齐驱的重大发明的又一大贡献。他晚年改变国籍回归祖国,又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最后的余生。他的精神將为我们后代铭记,永志不忘。我的大舅虽离我远去,但他留给我的是教我如何去做一个真实的人的无穷智慧和精神以及尽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和奉献⋯⋯
2002年,大舅曾在巴黎的一个演讲中说到了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题旋律是量子化、对称、与相为因子。由此他将此三个主題旋律填进了他在2015年回归祖国后所作的题为《归根》的诗里。诗曰:“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東篱归根翁。”这也体现了杨振宁先生晩年愿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伟大祖国的崇高心意和願望最真誠真实寫照!

沈强录写杨振宁《归根》的诗。沈强提供
大舅杨振宁一生付出,对给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已累了。请好好安息吧!我永远怀念您!(沈强为在日华人著名书画家、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