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讯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10月18日报道,日本法务省已经决定,将在2026年度首次开展针对网络仇恨言论的全国性实态调查。这是《消除仇恨言论法》在日本施行近十年来,政府首次敲定将针对网络领域展开系统调查。
报道说,法务省将在2026年度预算中列入约7000万日元,用于调查网络仇恨言论的实际情况。此次调查将集中分析X(原推特)等主要社交平台上的相关言论,并收集地方政府接到的咨询与举报,形成全国性的数据库。

手机上的网络社交媒体软件。来源:Jason Howie
法务省指,虽然街头排外示威在近年呈下降趋势,但匿名网络环境使仇恨言论更隐蔽、更易扩散,影响范围更广。法务省将仇恨言论定义为“煽动排斥特定民族或国籍人士、缺乏合理理由的言行”。
法务省强调,调查结果将为今后强化对策、推动社会共生提供基础资料。
据悉,日本在2016年实施了《消除仇恨言论法》,这是日本首次在国家层面对仇恨言论作出法律应对。法律实施后,极端排外游行减少,但由于该法并未包含禁止条款与惩罚措施,主要依赖教育和宣传来改变公众意识,,且缺少财政与法律支撑,被认为缺乏实效。
如今,网络仇恨言论的传播,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
根据地方政府反馈,中国人、库尔德人以及东南亚国家出身者成为近年来仇恨言论的主要受害群体。匿名性让加害者更难追踪,受害者维权渠道也更有限。
同时,访日和在留外国人数的持续增长,让社会部分群体对治安与秩序的担忧情绪上升。出入国在留管理厅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在日本中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到395万人,创历史新高。2024年访日外国游客达到3687万人,预计2025年还将进一步增长。
日本经济对外国人的依赖日渐增强,但社会舆论中对外国人的不安情绪却也在持续累积。
日本国内的部分政治势力借机推动更严格的入境与治安政策,“日本人优先”等口号在今年的参议院选举后再次受到关注。法务省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必须在“共生”与“管理”之间找到新的政策平衡。
部分观察人士指出,日本社会的不满并不完全针对外国人个体,而是与移民与接纳制度的滞后密切相关。日本在吸引外国劳动力与游客方面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社会政策、制度设计与公共沟通机制相对不足,矛盾因而集中爆发在舆论场和社交媒体上。
一名长期在日居住的德国媒体人表示,日本社会对外国人有许多隐性规则,外来者不容易理解。政府一方面推动引进劳动力与扩大旅游,一方面又在排外情绪面前态度模糊,这是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她认为,建立稳定、明确的共生制度,比一味依赖宣传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