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英国反移民浪潮再起 华人意见为何分歧
日期: 2025/10/04 12:17
新闻来源: BBC


“今晚有几位英国客人来我们饭店酒吧消费,闲聊几句后才知道,他们是当天参加‘团结王国’(Unite the Kingdom)游行的人。他们对我们这些外籍员工很有礼貌,跟普通客人没什么不同。但转头听他们的谈话,却直言反对难民来英国,也反对移民。他们真心希望英国能‘回到过去’的白人国家。”

这是“小小”的心声。20多岁的她在英国市区一家星级酒店工作,曾在波兰和澳洲求学及参加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她在2024年来到伦敦。除了在饭店工作,她还是一位小网红,在社群媒体分享初到英国的生活点滴。

“小小”告诉BBC中文说,在墨尔本工作时,当地治安良好,华人社群庞大,从未感到自己是少数族裔。“反而来到英国后,我更担心街头的青少年帮派或喝醉的路人,对难民倒没什么恐惧。之前同事和朋友也提醒我要小心英国近来兴起的反移民情绪。”

带着这些观察,9月15日晚,“小小”与参加“团结王国”游行的“反移民英国人”不期而遇。

据报导,这个“团结王国”游行吸引了10多万人从英国各地齐聚伦敦。他们批评工党政府接收过多叙利亚难民,认为政府给予难民过多福利和住所,挤压了国家预算。更不用说,部分难民抵英后犯下伤人或性侵等罪行,点燃了反难民情绪,并波及对移民的评价。

英国华人移民对于英国难民及移民争议也有许多不同看法。然而,游行结束一周后,一位在英国工作的台湾年轻女子范妮莎(Vanessa)小姐,在热闹的国王十字车站附近下公车时,遭四名白人少女当街暴打。公车司机与乘客默默目睹暴力发生后驶离,直到一对路人夫妇出手相救。

受害者对台湾媒体公视新闻网说,案发1小时内打了2至3通报警电话,警方都没有要处理,到了医院之后,他们才打电话问我人在哪里,但他们也没有要过来的意思,只能到六天后才能处理案件。伦敦警察厅发言人回应台湾媒体坦承,警方最初的反应并未达水准,但确认整起案件已经进入调查阶段。

英国移民倡议组织也向台湾媒体表示近日看到“仇恨犯罪”案件的增加,而肇事者用的用语如“难民”等都显示他们犯案动机与当下的反移民情绪相关。

范妮莎被暴徒殴打的几天后,民调显示,若英国立即举行大选,以脱欧和反移民为主要政纲的右翼政党“英国改革党”(Reform UK)可能击败工党与保守党,夺取政权,震惊英国政坛。

民调期间,党魁奈杰尔·法拉奇(Nigel Farage)宣称,若该党执政将取消所有移民签证,包括英国海外公民(BNO)香港签证,引发香港社群热议。即便法拉奇后来改口不会将这个政策指向BNO签证持有者,但英国舆论已开始热议:反难民与移民的闸门是否已真正开启且来势汹汹?在英华人如何看待这波民意浪潮?此外,在“小红书”及港人移民社群论坛上,反对英国接收叙利亚难民的声音不小,他们的意见如何?又经历了什么?

来自台湾的凡妮莎告诉记者,她来英国两年多,在前几周于伦敦市中心一下公车遭到四名白人年轻女性在街上挑衅并痛殴。她已经协同台湾在英国代表单位报警处理。“英国是否仍‘欢迎’他们的孩子?”——教育工作者的第一线观察

针对英国的移民问题,一位来自东南亚、移民英国数十年的亚洲友人阮女士便向BBC中文坦言,她观察到很多英国人“受够了”非法移民坐小船来英国,甚至在医疗资源上获得优先待遇。而英国一些社区被移民涌入,居民也开始感到不安。

不过,与英国人成婚,小孩刚成为大学生的阮女士也坦言:“极右派人士利用这些情绪,组织这样的活动,实在令人难过。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在9月15日的游行中也推波助澜。”

这些移民的观察陆续在华人圈发酵,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移民者,常常有第一线的观察。

在伦敦经营一家国际教育与移民顾问公司的方琇怡(Susan Fang)因为父母公职外派关系,自幼便来到英国成长求学。她向BBC中文解释,“脱欧”十年来,英国对于移民及难民处理的过程被高度政治化。

社区领导人表示,布里斯托的种族紧张局势正在加剧她举例说,现在英国国内许多舆论或政客故意混淆“移民”与“偷渡者”等标签,将不同的群体搅乱后,以政治论述无差别攻击。正规的移民因此被认为是英国社会的负担,却忽略他们的贡献。

她还表示英国的移民数量远超难民或庇护寻求者,但为了方便,“或许出于无知”,有人炮制危险的政治言论攻击移民。为何危险?方小姐解释称,“因为,突然间,一个缴纳全额学费的合法国际学生,或填补劳动力短缺的技术移民工人,会被与非正规途径进入英国国境的人画上等号。”

方小姐强调,此等懒惰的分类方式恐在社会滋生怨恨并挑起恐惧,“虽然这可能短期内赢得选票,但却损害了英国作为全球教育、研究和创新领袖的声誉。”

在伦敦星级饭店工作的网红“小小”在当地与反移民的英国民众有了交流。另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自中国、在英国执教13年的包宏伟教授,也对英国的反移民情绪感到忧心。

现任诺丁汉大学媒体研究室副教授的包宏伟向BBC中文分享他在英格兰中部的观察:“自今年5月以来,右翼民粹政党‘英国改革党’掌控了诺丁汉郡议会。过去几个月,我注意到诺丁汉郡内的圣乔治旗(St George's flag)越来越多,这面旗帜现常被视为英格兰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象征。”

他说,“我个人经历过微妙的歧视,例如在公共场所被敌视注视,或在商店被冷淡对待。我也听说一些国际学生因‘新面孔’和缺乏应对经验,遭遇更严重的对待。中文社群媒体上,有关英国反亚裔种族主义和反移民情绪的警告,影响了英国大学的国际招生和整体经济。”

作为在大学教授媒体识读的学者,包宏伟期盼英国社会或需正确认识移民对社会和经济的重大贡献,“没有移民,英国的公共医疗国民医疗保健(NHS)、大学和其他行业根本无法运转。许多英国大学的裁员与政府限制国际学生签证及其未来就业机会的政策直接相关。最好的方法不是削减移民,而是鼓励规范的移民,运用移民的技能来促进英国经济。”

谈到难民,包教授表示,政治人物和公众应对难民展现更多同情心。“难民是因不可控原因被迫离开家园的人。英国应秉持《日内瓦公约》的精神,成为人道主义的全球领袖,帮助难民安顿并融入英国社会,让他们更有效地为社会贡献,同时改变公众对难民的论述。”

在伦敦市中心,参加“团结王国”集会的抗议者遭到警察阻拦方小姐也同意,限制移民不仅对个人造成实际损失,也影响英国的全球地位。她指出,教育、医疗、旅游、科技等行业都依赖国际人才。“阻碍国际人才的政策,今天可能是政治胜利,明天就是经济损失。”

在北伦敦成家立业20多年,协助不下千位两岸或新马华人来英就读寄宿学校或就业,方小姐还向BBC中文坦言,自2016年英国“脱欧”以来,反移民情绪从未消散,而是持续存在。她表示:“实话说,它从未完全消失,脱欧给了它制度上的许可。但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工作并养育子女的人,我感受到氛围的变化。”

“我看到国际学生被更多怀疑的目光审视,有才华的专业人士被不断变化的标准阻挡。我听到家长问,英国是否仍‘欢迎’他们的孩子——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像的问题。”方小姐强调。

在伦敦的教育咨询业者方琇怡(右一)称现在华人家长们开始忧虑英国是否欢迎他们的子女来留学。难民与移民

方小姐认为,英国人可能更在意的是对于难民安置种种管理不善的问题。

譬如,一位香港背景的友人便私下向记者解释,她前年刚买了一套房,没想到附近一家星级酒店被改为难民收容所,让她有些不快。相关性侵事件发生后,她更担心自身安全。在“小红书”上,支持唐宁街不再收容难民的声音此起彼落。换言之,许多华人认为应优先考虑本地居民的需求。

另一位住在北英格兰的依盈(应要求化名)也提供了自己的亲身观察。

依盈来自中国,来英前在香港工作多年,而她的先生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香港背景华人。认识丈夫后,她频繁往返港英两地,一年多前正式移民英国。

年约40岁的依盈说,她对这些反移民或反难民的游行及论述其实并不认同,但她明白现在英国经济不景气,物价飙升,公共资源越来越有限,因此这些问题都未得到妥善或满意的解决,一些英国人开始担心甚至对偷渡客占用公众资源及福利感到愤怒,“反移民的社会氛围便高涨起来。”

不过,依盈也同意,如果英国经济好转,人们或许会更愿意展现慷慨和友善。“英国政府不是一直在对非法移民提供人道援助吗?那为什么现在会这么愤怒,甚至有这么多人参加游行?”

对此,她表示原因恐怕更为复杂。而反移民的情绪似乎是可以被人为煽动的。“因为有些人可能以前是无感,现在觉得自媒体或网络上有些言论好像看上去有道理,就开始不满和愤怒了,完全有可能。”她补充说。

依盈告诉记者,即便她理解各国反移民论述背后的经济心理因素,但参与反移民的人数之多令人震惊和担忧。“这么多人参加,我猜测不仅有反对偷渡客的人,也有反对正规移民的人,甚至有种族主义者参与其中。这次游行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和理由。”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21309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