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25年前7个月,全国财政总收入下降0.1%,但在周五的国新会上,财政部长宣布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原因是我们的出生人口从2000年的1771万急剧下降至2024年的954万。但补贴难逆转年轻人不愿生育的趋势,因教育、工作、房价等非收入因素才是生育愿望受到压抑的主要力量。更有效的办法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取消户籍制度,将房价降低到合理的负担范围,构建生育友好社会。
一、周五突发利好,财政部长宣布今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
9月1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
蓝佛安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当然,由于这些数据中,部门工资和办公经费与事业经费混合在一起,100万亿中具体多大比例真正流入到老百姓的钱袋里,我们不得而知。
重点是,蓝佛安介绍,今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发放育儿补贴是很多国家预算中的重要内容,欧洲、美加、日韩至少最近十几年,一直都在发放育儿补贴。但对于我们而言,一直不愿意直接给老百姓发放补贴的中央财政,终于大方地直接给育儿夫妇发放育儿补贴,还是令人意外的。
二、财政收入持续下降,为什么要出台1000亿元育儿补贴?
2025年,我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已成为显性问题。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25年前7个月全国财政总收入15.9万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税收收入11.1万亿元,延续了2024年下降2.1%的趋势,同比下降0.3%;非税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政府性基金收入2.3万亿元,下降0.7%。
财政收入下滑主要因为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低迷和贸易摩擦,制造业利润下降,税收贡献减少。面对此背景,中央财政优先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凸显人口危机优先于财政收入紧缩的战略考量。
通过数据比较,中国生育率下降已成不可逆趋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1.63,出生人口177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7%。到2024年,生育率降至1.00左右,出生人口萎缩至9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23年开始转为下降,2024年下降0.9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出生率仅6.77‰,死亡率7.87‰,人口负增长148万人。
相比欧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美国生育率1.62、欧盟1.46,日本1.15。中国生育率不仅不到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也远低于欧美发达的生育水平。低生育率导致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65岁以上占比已经超过18%。
这一下降源于计划生育遗留效应和现代化转型。专业数据网站Statista的数据显示,中国妇女生育率从1990年的2.3降至2024年的1.0,比全球平均生育率1.9低了48%。
欧美生育率虽低,但因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吸引了足够的移民维持人口平衡。
中国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2400万降至2024年的954万,劳动力人口缩减,养老负担加重,抚养比从1990年的35%升至2024年的45%。人口危机严重冲击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社保账户平衡和国内消费。但我们的人均GDP目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加之内卷严重,缺乏吸引移民补充人口下降的条件。
因此,财政收入下降背景下依然出台生育补贴,当是为应对人口危机,防止经济长期低迷。补贴旨在刺激生育,缓解老龄化对消费和创新的拖累,但财政压力增大,需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可持续。
三、1000亿生育补贴对刺激中国年轻人多生孩子有多大作用?
1000亿元育儿补贴旨在降低养育成本,但难以逆转年轻人不愿生育趋势。因为从中国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1000亿元对降低生育成本作用轻微,况且收入并非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迷源于多重结构性因素。
首先,教育压力是核心障碍。
2024年教育部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免费,但升学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课外补习、学校的乱收费仍然难以负担。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人均教育支出超2万元/年,大学费用更高。年轻人面临“鸡娃”竞争,抚养孩子需巨额教育投资,远超补贴覆盖。
智联招聘调研显示,80%年轻夫妇视教育成本为不愿生二胎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发布的梁建章等人编写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披露,中国1个0-17 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高达 66.7 万元;0-17 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也达到了36.5 万元。
每年1000亿元的平摊到育儿夫妇头上,补贴仅占养育总成本的1.5%-2.7%,纯属杯水车薪。
其次,工作负担加剧生育顾虑。
我们至今996文化盛行,女性生育后职场歧视严重。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生育后返工率仅65%,远低于欧美80%。OECD数据显示,我国双职工家庭缺乏育儿支持,托育覆盖率仅10%。育儿补贴无法解决育儿女性职业中断的风险。
第三,房价高企挤压生育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住房销售额与销售量数据推算,2025年一套90平米的住房均价超过100万,按照4.13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高达24。根据Numbeo数据,2024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30,远高于全球平均10。年轻人买房负担重,生育后空间不足。1000育儿补贴,无法抵消住房的巨大压力。
第四,性别不平等和文化因素。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令中国女性承担更多家务,Pew Research的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家务时间是男性的2倍。Z世代追求个人自由,选择不婚的比例急剧增加。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人的结婚率从2013年9.9‰降至2024年4.8‰。
第五,社会保障不足。
养老覆盖率虽高,但育儿假平均仅98天,远低于瑞典480天。补贴短期缓解,但未触及根源。
四、在生育补贴之外,刺激生育更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结合上述分析综合判断,1000亿生育补贴看上去大手笔,但实际是仅能弥补生育成本最多2.7%,覆盖率太低。如此低的补贴,自然难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况且生育率下降,收入并非主要因素。
生育补贴之外,更有效刺激生育的办法需从结构性改革入手,构建生育友好社会。
OECD和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欧美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如法国1.8、瑞典1.7)依赖综合政策而非单一补贴。
首先,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需要延长育儿假至少180天,还要提供全额薪酬保障。法国经验显示,带薪育儿假可提升生育率15%。中国可借鉴,提升女性职场复归率。
其次,要降低教育成本。
应该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向下扩展至幼儿园,向上扩展到高中,同时还应该补贴托育和课外活动,政府承担从幼儿园到高中的青少年在校期间的餐费。挪威教育支出占GDP 6.6%,生育率1.48。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4.7%,但其中行政经费占比较大。应将教育经费增至一般预算支出的6%以上,缓解育儿压力。
第三,停止对房价的托底或保护,让房价收入比回落到市场水平。
前20-30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在这一轮房地产下行过程中,我们出台了前所未有的救市措施,表面目的是保护房价,为房价托底,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
但地方政府不可能长久依靠卖地收入而生存。该精简的就应该精简,财政收入结构该调整的就应该调整。不能让高房价为特色的房地产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吸血虫。
第四,税收激励。
生育税扣除额翻倍,覆盖医疗、教育。加拿大生育税抵扣提升生育率10%。中国可将补贴转向税收减免,长期刺激。
第五,废除户籍制度。
现有的户籍制度捆绑着生育补贴、义务教育、医疗、社保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福利。那些工作与户籍分离的青年夫妇,比如户籍在四川,工作在上海,不仅领取生育补贴不够他们往返的差旅费,而且孩子托管、上学都是问题,居民医保也是问题。户籍制度不仅令3亿多流动人口失去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是这3亿多流动人口中青年夫妇不愿生育的主要原因。
这些措施综合实施,预计可提升生育率0.3-0.5个百分点,远超补贴效果。补贴仅短期缓解成本,结构性改革才可持续激发生育意愿。出游人数较去年同比激增130%,成交总额(GMV)增幅超120%,其中部分热门目的地线路提前3个月就售罄。
2025年前7个月,全国财政总收入下降0.1%,但在周五的国新会上,财政部长宣布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原因是我们的出生人口从2000年的1771万急剧下降至2024年的954万。但补贴难逆转年轻人不愿生育的趋势,因教育、工作、房价等非收入因素才是生育愿望受到压抑的主要力量。更有效的办法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取消户籍制度,将房价降低到合理的负担范围,构建生育友好社会。
一、周五突发利好,财政部长宣布今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
9月1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
蓝佛安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当然,由于这些数据中,部门工资和办公经费与事业经费混合在一起,100万亿中具体多大比例真正流入到老百姓的钱袋里,我们不得而知。
重点是,蓝佛安介绍,今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发放育儿补贴是很多国家预算中的重要内容,欧洲、美加、日韩至少最近十几年,一直都在发放育儿补贴。但对于我们而言,一直不愿意直接给老百姓发放补贴的中央财政,终于大方地直接给育儿夫妇发放育儿补贴,还是令人意外的。
二、财政收入持续下降,为什么要出台1000亿元育儿补贴?
2025年,我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已成为显性问题。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25年前7个月全国财政总收入15.9万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税收收入11.1万亿元,延续了2024年下降2.1%的趋势,同比下降0.3%;非税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政府性基金收入2.3万亿元,下降0.7%。
财政收入下滑主要因为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低迷和贸易摩擦,制造业利润下降,税收贡献减少。面对此背景,中央财政优先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凸显人口危机优先于财政收入紧缩的战略考量。
通过数据比较,中国生育率下降已成不可逆趋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1.63,出生人口177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7%。到2024年,生育率降至1.00左右,出生人口萎缩至9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23年开始转为下降,2024年下降0.9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出生率仅6.77‰,死亡率7.87‰,人口负增长148万人。
相比欧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美国生育率1.62、欧盟1.46,日本1.15。中国生育率不仅不到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也远低于欧美发达的生育水平。低生育率导致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65岁以上占比已经超过18%。
这一下降源于计划生育遗留效应和现代化转型。专业数据网站Statista的数据显示,中国妇女生育率从1990年的2.3降至2024年的1.0,比全球平均生育率1.9低了48%。
欧美生育率虽低,但因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吸引了足够的移民维持人口平衡。
中国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2400万降至2024年的954万,劳动力人口缩减,养老负担加重,抚养比从1990年的35%升至2024年的45%。人口危机严重冲击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社保账户平衡和国内消费。但我们的人均GDP目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加之内卷严重,缺乏吸引移民补充人口下降的条件。
因此,财政收入下降背景下依然出台生育补贴,当是为应对人口危机,防止经济长期低迷。补贴旨在刺激生育,缓解老龄化对消费和创新的拖累,但财政压力增大,需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可持续。
三、1000亿生育补贴对刺激中国年轻人多生孩子有多大作用?
1000亿元育儿补贴旨在降低养育成本,但难以逆转年轻人不愿生育趋势。因为从中国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1000亿元对降低生育成本作用轻微,况且收入并非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迷源于多重结构性因素。
首先,教育压力是核心障碍。
2024年教育部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免费,但升学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课外补习、学校的乱收费仍然难以负担。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人均教育支出超2万元/年,大学费用更高。年轻人面临“鸡娃”竞争,抚养孩子需巨额教育投资,远超补贴覆盖。
智联招聘调研显示,80%年轻夫妇视教育成本为不愿生二胎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发布的梁建章等人编写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披露,中国1个0-17 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高达 66.7 万元;0-17 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也达到了36.5 万元。
每年1000亿元的平摊到育儿夫妇头上,补贴仅占养育总成本的1.5%-2.7%,纯属杯水车薪。
其次,工作负担加剧生育顾虑。
我们至今996文化盛行,女性生育后职场歧视严重。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生育后返工率仅65%,远低于欧美80%。OECD数据显示,我国双职工家庭缺乏育儿支持,托育覆盖率仅10%。育儿补贴无法解决育儿女性职业中断的风险。
第三,房价高企挤压生育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住房销售额与销售量数据推算,2025年一套90平米的住房均价超过100万,按照4.13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高达24。根据Numbeo数据,2024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30,远高于全球平均10。年轻人买房负担重,生育后空间不足。1000育儿补贴,无法抵消住房的巨大压力。
第四,性别不平等和文化因素。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令中国女性承担更多家务,Pew Research的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家务时间是男性的2倍。Z世代追求个人自由,选择不婚的比例急剧增加。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人的结婚率从2013年9.9‰降至2024年4.8‰。
第五,社会保障不足。
养老覆盖率虽高,但育儿假平均仅98天,远低于瑞典480天。补贴短期缓解,但未触及根源。
四、在生育补贴之外,刺激生育更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结合上述分析综合判断,1000亿生育补贴看上去大手笔,但实际是仅能弥补生育成本最多2.7%,覆盖率太低。如此低的补贴,自然难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况且生育率下降,收入并非主要因素。
生育补贴之外,更有效刺激生育的办法需从结构性改革入手,构建生育友好社会。
OECD和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欧美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如法国1.8、瑞典1.7)依赖综合政策而非单一补贴。
首先,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需要延长育儿假至少180天,还要提供全额薪酬保障。法国经验显示,带薪育儿假可提升生育率15%。中国可借鉴,提升女性职场复归率。
其次,要降低教育成本。
应该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向下扩展至幼儿园,向上扩展到高中,同时还应该补贴托育和课外活动,政府承担从幼儿园到高中的青少年在校期间的餐费。挪威教育支出占GDP 6.6%,生育率1.48。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4.7%,但其中行政经费占比较大。应将教育经费增至一般预算支出的6%以上,缓解育儿压力。
第三,停止对房价的托底或保护,让房价收入比回落到市场水平。
前20-30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在这一轮房地产下行过程中,我们出台了前所未有的救市措施,表面目的是保护房价,为房价托底,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
但地方政府不可能长久依靠卖地收入而生存。该精简的就应该精简,财政收入结构该调整的就应该调整。不能让高房价为特色的房地产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吸血虫。
第四,税收激励。
生育税扣除额翻倍,覆盖医疗、教育。加拿大生育税抵扣提升生育率10%。中国可将补贴转向税收减免,长期刺激。
第五,废除户籍制度。
现有的户籍制度捆绑着生育补贴、义务教育、医疗、社保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福利。那些工作与户籍分离的青年夫妇,比如户籍在四川,工作在上海,不仅领取生育补贴不够他们往返的差旅费,而且孩子托管、上学都是问题,居民医保也是问题。户籍制度不仅令3亿多流动人口失去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是这3亿多流动人口中青年夫妇不愿生育的主要原因。
这些措施综合实施,预计可提升生育率0.3-0.5个百分点,远超补贴效果。补贴仅短期缓解成本,结构性改革才可持续激发生育意愿。出游人数较去年同比激增130%,成交总额(GMV)增幅超120%,其中部分热门目的地线路提前3个月就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