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作者:徐青
—写在『現代中国のトイレ革命』刊行之际
2019年10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当代中国厕所革命》,在短短三个月内即实现再版,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学界与公众对这部著作的高度关注。作为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周星教授通过三十年的研究积淀,在本书中首次系统阐释了中国“厕所革命”的文化逻辑。这部著作以公共卫生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中国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排泄行为规范、公共空间治理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通过对中国厕所发展史的详细考证,作者指出汉代就已出现注重隐私的通风厕所(陕西汉中出土的陶制厕所为证),宋代产生了专人管理的公厕,清代嘉庆年间甚至出现了收费厕所。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仍以露天旱厕为主,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实际上是19世纪公共权力衰退所遗留的问题。作者特别强调,中国的“厕所革命”不能简单套用全球现代化模板,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农耕文明将粪便资源化的传统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其次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厕所问题上的具象化表现;最后是“国家形象”焦虑所驱动的改革动力。
在跨国比较视野方面,邻国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照。明治时期,粪肥交易曾在九州引发暴动;1950年代,随着化肥的普及,人粪尿逐渐失去经济价值;1960-80年代,日本完成了从粪便处理厂到全国下水道建设的跃进式发展。这一变革历程与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示的抽水马桶技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厕所革命”同样面临着现代性矛盾——被各种污染物侵蚀的人粪丧失了肥沃土壤的功效,这一困境与化石能源导致的气候危机具有相似的性质。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的“厕所革命”呈现出多维度的探索路径:在城市家庭厕所现代化方面,1986年“厨房·厕所革命”推动了住宅标准的全面提升;景区厕所提质工程重点解决旅游服务质量短板;公厕系统改造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农村地区则以沼气厕所推广为抓手,兼顾卫生与能源利用;而公共服务设施厕所的开放程度,则成为衡量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些实践虽然暴露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但其本质是通过“民生工程”重塑国民尊严的重要尝试。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没有成功的厕所革命,“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将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
本书日译本『現代中国のトイレ革命』于2025年6月25日在日本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将本书翻译介绍到日本具有三重重要意义:在学术价值层面,它构建了中日西方二百年来厕所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框架;在认知更新方面,有助于突破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唐宋想象”和“威胁论”叙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反思视角,能够破除以日本模式为基准的单一现代化理论。本书特别提醒那些在中国景区遭遇“你好厕所”(指标识混乱、设施简陋的景区厕所)的日本读者:一个文明处理排泄物的方式,恰恰是其社会秩序的生动隐喻。这场看似平凡的“厕所革命”的成败,将成为观测22世纪中国文明形态的重要指标。
本译著的诞生实为一场跨越三年的学术苦旅。自2022年7月始译以来,周星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学)构建的跨学科研究体系——融汇民俗学田野智慧、人类学理论框架、历史学考据方法与社会学批判视角——不断重塑着译者对中国公共卫生议题的认知维度。教授不仅惠赐翻译授权,更以其数十载中国田野研究的深厚积淀悉心指导。犹记得在西安农村的田野调查中,那句“厕所是文明的显微镜”的洞见,为本译著奠定了理解中国社会治理的密钥。
特别感谢论创社出版团队的专业支持。承蒙汤原法史先生(早稻田大学石桥湛山纪念新闻奖事务局长)引荐,森下纪夫社长率领的编辑团队以独创的“学术术语三层校审制”,将具有中国特色表述转化为符合日本学界认知的精确表达,其文化转译的智慧令人叹服。
由衷感激铃木规夫教授(爱知大学)的学术监修。作为政治哲学与国际文化关系研究专家,教授始终引导我在“本土实践特殊性”与“文明对话普遍性”的辩证中指引译稿调适,使厕所空间承载的现代性悖论得以在日本学术语境中焕发新声。
这部译著犹如文明对话的棱镜:中国厕所革命的经验通过“一带一路”的知识之桥,正转化为东亚现代性重构的思想基石。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参与这场跨文化知识生产的同仁,愿我们共同见证文明互鉴的星火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