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文凯
《中文导报》社长、总编
日本华人美术家协会理事
6月22日,听闻杨永琚老师病逝噩耗,备感震惊,也少不了寂寞的心情。一个多月前,永琚老师还热心响应并参加第三届“燕和中国画学会展”,出品了两幅四尺整张的大画。展览结束后,原画寄回,他给我的微信留言,“作品已经收到了,非常感谢,辛苦了”,虽语气略显微弱,依然是令人熟悉的广西口音,时为5月17日。不想时隔一月,已然物是人非,慨叹逝者如斯,徒留唏嘘伤悲。

右起一、二,为杨永琚最后出品“燕和中国画学会展”的两幅作品
杨永琚是著名书画家,也是在日华人美术界的前辈。我因为工作之由,日常多有接触,但未及深入。永琚老师平易近人,私下叫我“文凯艺友”,这一份忘年的关注让我愧不敢当。回想起永琚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他是一个笔下有神、心中有爱的人,爱创作、爱师友、爱家乡、爱世界。
著名旅日中国画家杨永琚(又名永居),字默行,画室名惜墨斋,1946年生于广西,1988年来日。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日中国际美术协会会长、日中书画院院长,兼任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等。
杨永琚自幼酷爱绘画,刻苦自学,青年时代赴北京学习,成为王雪涛先生入室弟子。他从花鸟入手,兼及人物、山水,用笔洒脱明快,灵活生动。他在中国画领域涉猎广泛,业绩卓著,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杨永琚长居桂林,受到风景如画的一方水土养育,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他遵循中华文化传统,广泛学习,兼收并蓄,走出国门后频繁参观世界知名美术馆的名家名作,探索中西合壁的艺术新路,寻找自己创作的专功方向。
杨永琚的创作,笔底风云,内容丰富,从花卉翎毛到山海宇宙,广为涉猎,更致力于提炼中国画语言,彰显个性,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作品连续入选第五、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又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画展,获奖众多,为各地美术馆和个人所收藏。荣宝斋等出版多部画集,传播广泛。
杨永琚是画坛多面手,早年的人物画《三个壮族女孩》(1980年)入选全国美展,荣获广西美展一等奖。杨永琚来到日本,创作了很多花鸟画,深得被称为“中国小写意花鸟画圣手”的王雪涛老师的精髓,比如为高野山金冈峰寺创作的《牡丹图》就是代表性作品。山水画创作方面,杨永琚为日本名刹长野善光寺创作“桂林之雨”等巨型障壁画26幅,不仅成就了一道艺术风景,更凝聚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社会话题,为两国媒体广泛传播。
回顾杨永琚的创作历程,其作品《争春图》于1998年入选在东京都立美术馆举办的“国际书画展”,获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奖。2002年创作的《日本海之潮》,入选在东京都立美术馆举办的“近美展”,荣获最高奖“近美展大奖”。2014年至2016年,《爱》、《和谐家园》等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亚洲协信会举办的“国际和平艺术家绘画作品展”,在布鲁塞尔欧盟议会大厅举办的“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国际和平艺术家绘画作品展”,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丝路明珠国际和平艺术展”等,杨永琚获颁“国际和平艺术家奖章”。
杨永琚的作品,多以情趣见长,更以气势胜出。即使是清新明丽的花鸟作品,也总给人以繁盛的样貌、磅礴的气势,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其山水、花鸟作品融汇中西技法,在研究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有认真观察生活的感悟和艺术提炼,通过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杨永琚旅日后致力于开拓的大海系列作品,更是新意迭出,气势非凡。近年主攻海景山水画,其视点聚焦在水波、浪涛的表现上,从大山到大海,开展了广阔的艺术实践。
已故著名美术史学家和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曾指出: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画家根据自己的性情择其所好,借景抒情。杨永琚选择了水,作为自己吟咏的对象,从一滴水、一个浪花、一组波涛,去体现一个丰富的大世界。杨永琚这一代画人的作品很难从传统的角度去衡量,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的西方绘画的影响。杨永琚的画水很难归类于某种技法。他既不是空水法、染水法、皴水法和勾水法,又有这些技法的影子,传统的技法、外来的艺术在他那里融汇,形成了较有个性的语言。杨永琚的白浪滔滔、气势磅礴的画面气势是纯中国式的,他用中西合壁的手法表现不同水波,用笔多变,随意挥洒,湿笔、干笔相辅,在浓淡、粗细不匀中求变化,线条道劲有力。不管是平远、安静、微风吹拂的波纹,还是汹涌、激荡的惊涛骇浪,用笔跳跃有力,变化有度,富有节奏感。
杨永琚的创作思路从博采众长,到找到专攻方向。他将视点聚焦在水波、浪涛的表现上,创作出《海潮》、《推波逐浪》、《海阔浪高》等海景作品。古人云:“近水之度,曲尽其态”,他通过水流的曲折缓急,海涛的汹涌澎湃,湖面的水纹碧波,将浪漫主义色彩融入其中。在那些巨浪撞击礁石的瞬间飞溅的水花中,观者能体会到一种激昂的生命力。
在中国水墨画方面,杨永琚抱有的巨大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这与他的广采博学、转益多师是分不开的。杨永琚曾自述,自幼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门人黄独峰先生的影响,立志绘画艺术。青年时代赴京拜王雪涛先生为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结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后又游学大江南北,与朱屺瞻、吴作人、唐云、程十发、陆俨少、何海霞、张仃、宋文治、白雪石、应野平、吴青霞诸中国画大师交往,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悟得中国绘画精髓。
杨永琚是幸运的,早年有机会与众多前辈大师交游,获得指点和影响,自己也成为画坛承上启后的一代人。为此,他不忘传承,常念师恩,特别是发起成立了“海外王雪涛研究会”,受到广泛关注。杨永琚在《怀念恩师王雪涛先生》中回忆称:先生知道我准备结婚,特意画牡丹赠我,这正是“投以木桃、抱以琼琚”。先生如此大度,令我心里不安, 十分激动。我第一次看雪涛先生挥毫,又是我喜爱的牡丹花,此情此景,难以忘记。雪涛师孜孜不倦,为艺术努力一生。晚年病重仍坚持执笔作画,爱护后学。回忆短短几年与雪涛师相处的日子,心里十分温暖。其艺术,其为人,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1).jpg)
2018年8月,杨永琚(左三)与“燕和中国画学会”同仁合影。日中友好会馆
“海外王雪涛研究会”成立后,在杨永琚的牵头和带领下,在国内外美术馆多次举办“海外王雪涛研究会艺术家作品展“;组织研究会成员赴北京观看《王雪涛花⻦作品真迹展》,在展览会上默临雪翁作品,共同分析理解雪翁作品;与各地王雪涛先生的弟子们亲睦交流,再叙师友缘,交换心得,收获友情。研究会集中了在中国书画领域内或艺术理论或艺术实践都颇有建树的画家、教授。大家继承雪翁遗风,谦和亲睦,刻苦钻研,为传承发展雪翁艺术继续努力!
作为研究会的灵魂人物,杨永琚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在前辈大师面前,我们敬畏有加。我们遵循前辈总结的艺术规律,勤奋钻研,反复写生、创作,交流切磋,总结提高。用得来的绘画知识去实践,以饱满的热情去感受自然,有感而发。努力按王雪涛先生的要求做到有理、有情、有趣。沿着王雪涛先生引导的艺术之路,展望新的艺术格局。以真情做作品,回报前辈,奉献给社会。”

2017年7月,在群马美术馆出席“汉字三千年”大展开幕式,杨永琚与笔者留影。
杨永琚在晚年,更加眷念对师友的情谊。他写作了一系列“画坛琐忆”的文章,回忆起自己与王雪涛、王学仲、张仃、唐云、程十发、吴青霞、应野平、周思聪等师友的交往经历,讲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分享他们的谈艺录,为画坛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中文导报》也有幸刊登过几篇琐忆,留下了可贵的文字记录。
作为旅日华人艺术界的代表画家之一,杨永琚不仅创作力旺盛,也参与多个美术社团,活跃在众多交流活动现场。近年来,数位华人艺术家相继谢世,杨永琚总是撰文悼念,表达了深厚的情谊。
2022年9月,他在《晚钟·祈祷》一文中悼念已故沈和年先生称:“秋日长空,飞鸿悲鸣!惊闻沈兄和年病逝的消息,心感沉痛,沉浸在无限的哀思之中。沈和年有一幅题为《晚钟》的作品,他说很喜欢古都奈良,仿佛是一片净土。祈祷和年兄在天囯之上仍感受到宁静,开拓另一个艺术世界!”
2025年1月,他在《绘画·心声》一文中悼念已故马骁先生称:“马骁先生的作品,精谌的笔墨中潜在日本美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马骁先生乘鹤仙去,留下的作品是人类的一大财富!在作品面前,仿佛听到马骁先生的心声。愿马骁先生在天国安息,继续挥毫泼墨,期待来自天国的心声!”
2024年5月29日,在东京都美术馆“国际书画大赏展”会场,举办了“东京行——杨永琚·刘铭双个展”。这是旅日画坛的一大盛事,也是杨永琚生前比较重视的个展,《中文导报》做了前后报道。
此次画展作品,杨永琚集中展出了他的大海系列,堪为集大成之举。他努力摆脱传统的画题和画法,创作了生动的大海系列作品。他体会到只有投身到大自然,用生命体验大自然,才能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衍化出來的自己的光芒。如此充满生命激情,融入艺术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既感动自己,也感动別人。画大海要充分展现大海的灵魂,追求大海浩瀚壮阔的意境美。让观者凝视这一幅幅大海的作品,仿佛耳边传来了大海的如泣如诉,体会到画家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感——这是杨永琚的创作谈,也是他的生命感悟。
2023年6月,《中文导报》公众号发表了《杨永琚自书诗三十首》,其中有生活感受、创作体会、游子心声、东瀛旅情,更多是寄托了无尽的乡愁,可以视作杨永琚在画笔以外,用文笔所录的生命印痕,也是他留下的“海岛樱花梦,东瀛身后名”。
兹录几首,以示追怀,聊寄哀思,祈愿永琚老师情归八桂故土,魂游漓水之滨。
《书斋感怀》:凌波仙子立台前,清气飘來香漫延。神爽情怡堪画意,笔端落纸满云烟。(2015年2月)
《秋日》:桂林秋日起风凉,满岭木樨阵阵香。漓水岸边皆染彩,喜迎游子归家乡。(2018.9.30)
《思乡》:碧波万里目无亲,瀛岛神州带水邻。送行白云游子意,隔洋挥手故乡人。(2020年10月)
《书信寄乡愁》:扶桑风起换秋姿,欲画黄花寄远思。滿腹乡愁情未尽,临行又补两三枝。(2020.9.30)
《赏樱花》:今时芳菲旧時痕,樱下吟诗独举樽。醉醒赋成梦中句,畅怀挥墨颂花魂。(2022.3.30)
《东瀛行》:乘波携酒行,拂袖旅装轻。海岛樱花梦,东瀛身后名。(2022.3.30)
《柳州情结》:隔海难归家,余光映鬓霞。深情翻旧照,厚谊润年华。频忆柳江水,常思画中花。入秋飘冷雨,心暖一杯茶。(2022.8.8)
《观秋景有感》:游子归家未有期,为歌秋色觅新词,忽来信鸽胸前舞,欲托心书寄远思。(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