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里,不少新人的表现是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比如陈俊儿和于子迪;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已经在世界舞台证明过自己的小将也持续出彩,比如唐钱婷和张展硕……
这种人才辈出的盛况,确实是很令人感到惊喜。
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仰泳和混合泳赛道的时候,就会看到,中国队的两位功勋老将,汪顺和徐嘉余,又又又一次毫无悬念地夺冠了……
汪顺赢下的是200混,1分56秒68;而徐嘉余赢下的是100仰,52秒49。
老实说,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思绪复杂。
一方面,两位老将,一位30岁,一位31岁,还能保持如此顶尖的状态和旺盛的求胜欲,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
但另一方面,两位选手对于各自项目超过十年的“绝对统治”,多少也有些后继无人的尴尬……就以这次全国冠军赛为例,徐嘉余的夺冠成绩足足领先了第二名将近1秒,而汪顺更是夸张,几乎领先了有3秒!
而更为尴尬的是,除了夺冠的徐嘉余和汪顺之外,仰泳与混合泳的其他决赛选手,竟然无一人获得世锦赛的A标……
由此可见,在混合泳和仰泳项目里,并不是说已经“老年”的汪顺和徐嘉余强大到不可战胜,而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没有值得称道的后起之秀能够顶上来。
一面是中国泳坛新人崛起,一面又是仰泳与混合泳赛道里只能抱断“孤泳者”老将的大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割裂的局面呢?
答案就在于三大现实困境。
其一,是我国游泳项目的家底相对比较薄弱。
如果把游泳看成是一种民间娱乐,那只要有块池塘、或者说有条河就可以。
但如果把游泳当做一项正儿八经的竞技项目,那就必须要有专业的游泳池……这就导致了游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只能是一项有钱人的运动。
你听说过非洲有什么游泳高手吗?你觉得印度的游泳水平如何?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世界第一游泳强国,但他为什么强?因为他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游泳池,数量高达1070万个,平均每31人就拥有一个泳池。
虽然其中大部分是富豪的私人住宅泳池,并且每年增长11万个,但公众泳池的基数同样庞大……
相比之下,2021年中国的游泳场地数量是3.25万个,到了2024年,这个数量增加到了3.97万,不过这其中大多以公共游泳池为主,而且还在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加。
现在中国男子游泳在各个项目上都有镇场子的世界级或者准世界级高手,蛙泳的覃海洋,自由泳的潘展乐,蝶泳的孙佳俊以及仰泳的徐嘉余——但一翻家底,好嘛,08年北京奥运会才第一次实现奖牌突破,12年伦敦才由孙杨首次夺金,再到里约奥运会汪顺和徐嘉余真正成为游泳队的支撑,中间又经过东京周期的短暂低迷,才等来了巴黎奥运会上的潘展乐和覃海洋。
所以,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在于,中国男子游泳真正全面兴起的时间,也就最近十年,与中国国家经济腾飞的曲线是相吻合的,但基础和底蕴还远远比不上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的泳坛豪强,这其中出了汪顺和徐嘉余已经是猛猛吃了一顿饺子,剩下的只能是交给时间。
当然,这又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为什么自由泳项目和蛙泳项目,就一直在涌现高水平选手呢?比如自由泳前有孙杨、宁泽涛,现在有潘展乐、张展硕;蛙泳也有曾启亮、闫子贝和覃海洋。
这就是其二,仰泳项目因为技术原因,导致它在普及时不是太受欢迎。
事实上,随便找个游泳教练问一问,中国泳池里最常见的泳姿是什么,答案一定是蛙泳和自由泳。
蛙泳最容易掌握,自由泳最快而且适用性最广。
剩下的两种泳姿里,蝶泳技术门槛高,仰泳游起来最不方便,在公共泳池里既不容易看到前进的方向,还容易撞到人,自然在普及上不太受欢迎。
而另一方面,虽然仰泳看起来就是躺着的自由泳,但那种轻松地躺在水面上、随便踢两下水,并不能称为仰泳,最多只能叫仰漂。
仰泳的技术门槛其实并不比蝶泳低,甚至还尤有过之,对手臂的划动、水性的感知、身体的协调、腿部的位置,都有着非常严苛的技术要求……
这也是仰泳不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而既然不受欢迎,那么民间选材范围自然就窄,后备人才也自然相对就少。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里,除了徐嘉余之外,国内仰泳水平第二好的选手是谁呢?
答案是,汪顺——所以事实上,混合泳后继无人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要记仰泳一锅,不过你想啊,既然仰泳都已经这么难了,混合泳需要的是四项兼修,难度更是指数级上升,这个项目注定了不受青睐。
当然,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总不至于说除了汪顺和徐嘉余之外就真的再也拿不出其他的年轻人。
所以,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运气不好……
这个理由听上去是有点玄幻,但也确实是事实,因为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本身就会出现很多巧合,伤病、技术路线、教练水平以及运动员本人的悟性和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张雨霏和覃海洋,在拜入崔组门下之前,确实都只是“还算优秀的国家级选手”,此后在两年里逐渐被雕琢为“世界级选手”。
那如果他们一直没换教练的话,是不是也就从此泯然众人呢?真不好说……
毕竟在教练资源这一块,咱们的底子也同样薄弱,要碰上一个相性相符的教练,也确实不容易,更别说圈内也许还有那种因为师徒矛盾就故意破坏弟子有氧储备训练的,以及因为商业条款矛盾就搞直接封杀的……
扯远了,说回仰泳,在徐嘉余统治的这十几年里,有没有出现过能够对他进行挑战的选手呢?
其实是有的。
比如李广源,比徐嘉余还小两岁,里约奥运会也拿了第六,但在东京周期里出现了严重的伤病,只能抱憾退役……
又比如吴俊杰,徐嘉余最看好的师弟,也多次说过吴俊杰有希望超越自己,但在十六七岁技术成长期的最关键时刻,恩师徐国义去世,以至于整个徐组都被波及,此后因为长期找不到合适的教练,18岁就退役读书去了……
运气确实是不好,但主要也还是人才少,资源少,底子薄,所以抗风险自然就能力低,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当然,随着我国游泳青训大计划的徐徐铺开,以及沿海经济强省上海、浙江、福建对游泳项目持续多年的大力投入,游泳项目的发展肯定是会越来越好。
比如仰泳,虽然200米男仰的成绩看上去是哀鸿遍野,但看看100米,王梓成和王谷开来两位小将在预赛里的表现都还是不错的,虽然决赛时的表现差了点,但仰泳本身就有一点吃技术和经验,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游出头来。
当然,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当前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洛杉矶周期就只能是看看汪顺和徐嘉余能不能保重一下身体,再撑一撑咯……
这种人才辈出的盛况,确实是很令人感到惊喜。
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仰泳和混合泳赛道的时候,就会看到,中国队的两位功勋老将,汪顺和徐嘉余,又又又一次毫无悬念地夺冠了……
汪顺赢下的是200混,1分56秒68;而徐嘉余赢下的是100仰,52秒49。
老实说,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思绪复杂。
一方面,两位老将,一位30岁,一位31岁,还能保持如此顶尖的状态和旺盛的求胜欲,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
但另一方面,两位选手对于各自项目超过十年的“绝对统治”,多少也有些后继无人的尴尬……就以这次全国冠军赛为例,徐嘉余的夺冠成绩足足领先了第二名将近1秒,而汪顺更是夸张,几乎领先了有3秒!
而更为尴尬的是,除了夺冠的徐嘉余和汪顺之外,仰泳与混合泳的其他决赛选手,竟然无一人获得世锦赛的A标……
由此可见,在混合泳和仰泳项目里,并不是说已经“老年”的汪顺和徐嘉余强大到不可战胜,而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没有值得称道的后起之秀能够顶上来。
一面是中国泳坛新人崛起,一面又是仰泳与混合泳赛道里只能抱断“孤泳者”老将的大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割裂的局面呢?
答案就在于三大现实困境。
其一,是我国游泳项目的家底相对比较薄弱。
如果把游泳看成是一种民间娱乐,那只要有块池塘、或者说有条河就可以。
但如果把游泳当做一项正儿八经的竞技项目,那就必须要有专业的游泳池……这就导致了游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只能是一项有钱人的运动。
你听说过非洲有什么游泳高手吗?你觉得印度的游泳水平如何?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世界第一游泳强国,但他为什么强?因为他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游泳池,数量高达1070万个,平均每31人就拥有一个泳池。
虽然其中大部分是富豪的私人住宅泳池,并且每年增长11万个,但公众泳池的基数同样庞大……
相比之下,2021年中国的游泳场地数量是3.25万个,到了2024年,这个数量增加到了3.97万,不过这其中大多以公共游泳池为主,而且还在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加。
现在中国男子游泳在各个项目上都有镇场子的世界级或者准世界级高手,蛙泳的覃海洋,自由泳的潘展乐,蝶泳的孙佳俊以及仰泳的徐嘉余——但一翻家底,好嘛,08年北京奥运会才第一次实现奖牌突破,12年伦敦才由孙杨首次夺金,再到里约奥运会汪顺和徐嘉余真正成为游泳队的支撑,中间又经过东京周期的短暂低迷,才等来了巴黎奥运会上的潘展乐和覃海洋。
所以,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在于,中国男子游泳真正全面兴起的时间,也就最近十年,与中国国家经济腾飞的曲线是相吻合的,但基础和底蕴还远远比不上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的泳坛豪强,这其中出了汪顺和徐嘉余已经是猛猛吃了一顿饺子,剩下的只能是交给时间。
当然,这又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为什么自由泳项目和蛙泳项目,就一直在涌现高水平选手呢?比如自由泳前有孙杨、宁泽涛,现在有潘展乐、张展硕;蛙泳也有曾启亮、闫子贝和覃海洋。
这就是其二,仰泳项目因为技术原因,导致它在普及时不是太受欢迎。
事实上,随便找个游泳教练问一问,中国泳池里最常见的泳姿是什么,答案一定是蛙泳和自由泳。
蛙泳最容易掌握,自由泳最快而且适用性最广。
剩下的两种泳姿里,蝶泳技术门槛高,仰泳游起来最不方便,在公共泳池里既不容易看到前进的方向,还容易撞到人,自然在普及上不太受欢迎。
而另一方面,虽然仰泳看起来就是躺着的自由泳,但那种轻松地躺在水面上、随便踢两下水,并不能称为仰泳,最多只能叫仰漂。
仰泳的技术门槛其实并不比蝶泳低,甚至还尤有过之,对手臂的划动、水性的感知、身体的协调、腿部的位置,都有着非常严苛的技术要求……
这也是仰泳不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而既然不受欢迎,那么民间选材范围自然就窄,后备人才也自然相对就少。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里,除了徐嘉余之外,国内仰泳水平第二好的选手是谁呢?
答案是,汪顺——所以事实上,混合泳后继无人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要记仰泳一锅,不过你想啊,既然仰泳都已经这么难了,混合泳需要的是四项兼修,难度更是指数级上升,这个项目注定了不受青睐。
当然,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总不至于说除了汪顺和徐嘉余之外就真的再也拿不出其他的年轻人。
所以,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运气不好……
这个理由听上去是有点玄幻,但也确实是事实,因为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本身就会出现很多巧合,伤病、技术路线、教练水平以及运动员本人的悟性和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张雨霏和覃海洋,在拜入崔组门下之前,确实都只是“还算优秀的国家级选手”,此后在两年里逐渐被雕琢为“世界级选手”。
那如果他们一直没换教练的话,是不是也就从此泯然众人呢?真不好说……
毕竟在教练资源这一块,咱们的底子也同样薄弱,要碰上一个相性相符的教练,也确实不容易,更别说圈内也许还有那种因为师徒矛盾就故意破坏弟子有氧储备训练的,以及因为商业条款矛盾就搞直接封杀的……
扯远了,说回仰泳,在徐嘉余统治的这十几年里,有没有出现过能够对他进行挑战的选手呢?
其实是有的。
比如李广源,比徐嘉余还小两岁,里约奥运会也拿了第六,但在东京周期里出现了严重的伤病,只能抱憾退役……
又比如吴俊杰,徐嘉余最看好的师弟,也多次说过吴俊杰有希望超越自己,但在十六七岁技术成长期的最关键时刻,恩师徐国义去世,以至于整个徐组都被波及,此后因为长期找不到合适的教练,18岁就退役读书去了……
运气确实是不好,但主要也还是人才少,资源少,底子薄,所以抗风险自然就能力低,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当然,随着我国游泳青训大计划的徐徐铺开,以及沿海经济强省上海、浙江、福建对游泳项目持续多年的大力投入,游泳项目的发展肯定是会越来越好。
比如仰泳,虽然200米男仰的成绩看上去是哀鸿遍野,但看看100米,王梓成和王谷开来两位小将在预赛里的表现都还是不错的,虽然决赛时的表现差了点,但仰泳本身就有一点吃技术和经验,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游出头来。
当然,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当前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洛杉矶周期就只能是看看汪顺和徐嘉余能不能保重一下身体,再撑一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