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文津:田中宽先生的中国情
日期: 25年05月4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文津

田中宽先生是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荣誉教授,文学博士,日语教育学专家,日本笔会会员,日本埼玉县中日友好学会名誉会长,新世纪人文学研究会会长,属于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的饱学之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栖学者”。

田中宽先生于一九五零年四月出生于九州地区的熊本县熊本市黑发町,并在当地读完小学,故而对当地有着很深的记忆和情感。一九六二年八月,其四十二岁的父亲突然离世。年仅十二岁的他不得不在次月跟随家人背井离乡,投奔远在大阪的哥哥。因当时经济拮据,穷困潦倒,兄弟四人当中,只有他读到了大学。且因经济拮据,他必须勤工俭学谋生,故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他很想到中国看看,现实却又不允许。然而,他对此信念锲而不舍,坚信总有一天会实现愿望,于是便横下心来,坚持不懈学习中文知识。年青时的这段经历,深深镌刻在他脑海之中,他后来在出版的小说《与母亲同在的夏天》<苍的时代>中做了详尽的描述。


他随家人到大阪后,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喧闹的都市环境令他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环境的骤变,使初来乍到的他感到困惑和迷茫。不仅是环境陌生,其他各方面也不适应。他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随遇而安。大城市人口众多,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方言相互交汇。他在与周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种方言,有时懵懵懂懂,有时不解其意,每每感到疑虑和烦恼。然而,时间是块磨刀石,久而久之他适应了这种语言环境。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方言与官话共存的语言现实,留意各种方言的形态和变化,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之成为他日后专心研究语言的动机和根由。


他于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四年在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史学专业求学,主攻中国近代思想史。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1889-1927)是杰出的思想家,故将其选定为研究对象,大学毕业论文选题即是《李大钊 亚洲的曙光与国际主义》。五十年之后的二零一九年,他专程去到了李大钊的故乡——唐山市乐亭县,了解其成长史,瞻仰其不朽事迹,圆了自己年青之时的梦想。假如当年经济条件宽裕,他会升入研究生院继续研究李大钊。然,经济拮据中止了他前进的脚步,不得已先去顾及温饱问题。另一位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大阪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作家高桥和巳(1931-1971)。高桥和巳的文学与思想,成为他后来的重点研究对象,故相继编辑出版过《高桥和巳的文学与思想》、《狂野与殉教》等。


田中先生大学毕业后,进入财团法人海外技术者研究协会关西研修中心日本语班研修,三年后被派驻泰国首都曼谷的泰日经济技术振兴协会,负责编写教科书,开发教育课程,与当地民众进行文化交流。四年后回到日本国内,在东京本部工作。时年中国派往日本的研修生逐渐增多,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也日益频繁。他再也按捺不住从大学时代起就向往中国的赤诚之心,满怀热情去到清华大学留学,精心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留学结束之后,他去到湖南省长沙市担任湖南大学日语外教。当时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极少,中日合资企业也未诞生。日本的经济十分火爆,海外影响力日渐扩大,故各国学习日语的人趋之若鹜。他属应时开课,听课的人常达三百之众,诺大的教室座无虚席。晚到的人占不到座位,干脆坐到地板上聆听先生授课。学生们的求知愿望令其精神振奋。他全力以赴,认真备课,仔细讲解,劲头儿十足,效果也颇为理想。

追溯他来中国、去湖南的渊源,说来颇有喜剧性。一九八三年,中国的五名研修生到日本深造,与田中先生时有接触。在大学本科阶段选修过中文的田中先生,听到研修生们所讲的汉语,竟与自己的所学相去甚远,不禁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与一名女性研修生互有好感。可能是这位女性的魅力打动了他,激励他辞掉了日本的工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去找寻自己的梦想。在清华大学的学业结束后,时任日本语教育学会会长的大东文化大学木村宗男(1911-2005)教授鼎力相助,通过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宋文军教授斡旋,湖南大学向其伸出了橄榄枝。

向其发邀请函的是湖南大学日语系主任周炎辉(1935-2009)先生。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日语教学专家,所著《日语惯用型》等著作在圈内影响较大。田中先生曾在神田神保町的书店里购得这本书,感觉既有趣、又有用,值得认真研读。没想到几天之后,书的作者竟向自己发来了执教邀请函。他觉得这是冥冥之中上苍的安排,两人有着一种语言难以表述、内心难以割舍的奇缘。他到湖南大学执教后,与周先生发展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周先生对他帮助很多,令他没齿难忘。


田中先生来中国收获颇丰,不仅圆了深造汉语之梦,而且收获了崇高的爱情,与一位聪慧、漂亮的中国女子结为夫妻。妻子出生于哈尔滨,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曾到山西省插队务农,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一九八三年到日本研修信息数学,在东京与田中先生邂逅,后一直保持联系。并逐渐擦出爱的火花,步入婚姻殿堂。一九八五年,她随田中先生迁居日本,居家相夫教子,做忙里忙外的贤内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以利田中先生专心治学。其后来到高校执教中文,利用业余时间自编教科书,出版过多部译著,还出版过小说。成为一位脑有慧根的翻译能手和创作人才。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两人出奇地相似,都是驰骋多个领域的制胜者。

一九八六年,田中先生结束了湖南大学之旅,旋即考入东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在学期间,师从东京大学到东京外国语大学兼职的著名语言学家池上嘉彦教授。他沿袭了池上先生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硕士论文《现代日本语反复表达形式考察》,即从修辞学角度对日语的反复表达形式进行深度剖析,受到业界关注。后凭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受聘于文教大学。再后来芝麻开花节节高,晋升为大东文化大学日本语教学学科教授。他孜孜不倦地对日语复句进行本体研究和对比研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终于在二零零八年摘取了立命馆大学的“论文博士”桂冠。


田中先生在执教之余,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尤其是与中国相关的社会活动。自二零一七年七月起,一直担任日本埼玉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和名誉会长。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的健康发展,做了若干具有实际意义的贡献。曾于二零零八年和二零一二年组团前往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与埼玉县结为友好城市)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帮助当地恢复生态环境,推动绿化事业提档升级。并应邀到山西大学作纪念演讲。二零一八年八月,受邀去山西省对外友好协会访问,去山西师范大学做纪念演讲。他还为当地中小学校捐资助学,与当地民众结下深厚友谊。

田中先生时常在日本各地主持举办汉语讲座、市民讲座及演讲比赛,普及相关知识,推动和加深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抓住各种机会和场合大力宣扬中日友好的重要性,希望下一代年轻人维护中日友好事业,携手共创未来。敦促双方牢记历史,彼此尊重,共同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
某年,他陪夫人回黑龙江省的岳丈家,结识了中日关系史研究学者步平(1948-2016)先生。自此得知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泯灭人性的活人解剖实验等罪恶,心灵受到巨大冲击。基于一个学者的初心与良知,他直面这段惨痛的历史,开始关注这一“负的遗产”,对侵华日军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与战争受害者或其亲属面对面交谈,倾听他们的控诉和揭露,为冤魂呐喊,为正义奔走,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田中先生在大东文化大学任教期间,经常与中国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即席发表演讲,宣读学术成果,促进了两国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访问过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延边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北京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扩大了学术影响,赢得了好评和尊重,受到热烈欢迎和高规格接待。
二零一九年九月,田中先生应邀出席山东大学第一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同时兼任分会场主持人,发表不俗的学术成果。二零二一年之后,三次出席山东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发表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最新成果,表现出旺盛的学术斗志和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被山东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聘任为学术顾问和兼职教授。二零二一年春天,他从大东文化大学光荣退休,其将自己珍藏的大量图书分赠给延边大学、山东大学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高校,希冀图书对国际日语教学和研究发挥一定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田中先生在大东文化大学期间,有很多外国留学生慕名前来赐教。因其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待人真诚又平易近人,不少人为成为其弟子而自豪。他培养的十位博士,有七人来自中国,还接受过六位中国访问学者。如今,这些沐浴教泽的弟子已在中国内地大学成长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为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而不懈努力。田中先生夸赞弟子们的努力与贡献,激励他们锐意进取、忘我探索,为他们的发展开绿灯,彰显出先生作为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赤诚之心和拳拳之情。

田中先生治学领域相当广泛,既是语言学者,又是教学史研究者,还是文学研究者、小说创作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且成果斐然。他曾任东亚国际语言学会副会长兼《东亚国际语言研究》杂志执行总编辑。现任新世纪人文学研究会会长,主编《新世纪人文学研究》,并定期召集和举办学术研讨会。去年年底,又主持创办了文艺杂志《人文渊薮》(『人間にとって』),从组稿到排版都亲力亲为编发评论作品和文艺作品,成为新时期颇具特色的文艺刊物。内中辟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专栏”,给中国学者一席之地。其建议笔者翻译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译稿完成后,其亲自进行校改。足以看出其对新时期中日文化再交流的厚爱与敬重。


现年七十五岁的田中先生,已进入“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境界,尽管年事已高,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构思创作小说,校对翻译文稿,彰显出其忘我的奋斗精神和老当益壮的雄心大志,具有一发而不可收的英雄气概,饱含着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他希望中日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更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对两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作用。期盼中日两国的学者一如既往地向前迈进,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做出积极的贡献。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21140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