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讯 5月,在日本连续发生所谓“无差别杀人事件”,也就是无缘无故,无恩无仇的杀人事件,而这些连续杀人事件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呢?
涉嫌者说:砍杀东大生是为了“警示教育上过于热心的父母”
地铁南北线“东大前站”(东京都文京区)于7日夜间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一名20岁的男大学生被人拿菜刀从背后砍伤。受伤的男子学生表示“与嫌疑人并不认识”,两人之间没有发现过任何关联,警视厅本富士署认为这是一起无差别袭击事件,正在展开调查。
.jpg)
警视厅
据警视厅称,嫌疑人户田佳孝(43岁)于7日在车站用类似菜刀的利器砍向受害男子的头部,涉嫌企图杀人。据称他是在电车到站后立即发动攻击,还追入车厢内再次砍杀受害者大约两次。他供述称:“我觉得在电车到站的时机发动袭击,电车会长时间停运,对社会的影响也会更大。”
另外,警视厅调查当天的行踪发现,嫌疑人在案发前约两个半小时进入了东京大学的校园,并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他在审讯中供述称:“我在校园里散步、在食堂吃了饭。”
警方还确认,嫌疑人案发当天是乘坐电车从长野县来到东京的。
据一位调查相关人员透露,嫌疑人对于为何袭击这名男大学生供述道:“只是他刚好在附近,所以就选了他。袭击他的原因并没有特别的理由。”
关于作案使用的刀具,嫌疑人供述:“几年前是在网上买的,是从家里带来的。”
因涉嫌杀人未遂被当场逮捕的无业男子户田在接受警方调查中表示:“如果在狭窄的空间作案,目标就无法逃脱,因此我决定在电车上动手。”
警视厅还透露,嫌疑人供述称:“因为父母太过热衷于教育,我在中学时期变得不愿上学,吃了很多苦。我之所以选择在‘东大前’犯案,是想通过这一事件告诉社会上的父母们,如果教育太过头,孩子就会变坏,甚至犯罪。再加上我的生活已经在经济上难以维持,这也是我犯案的原因之一。”
开车撞倒7名儿童 嫌疑人说“对一切感到厌倦”
5月1日下午1点35分左右,在大阪市西成区千本中二丁目的一所小学附近,7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被一辆汽车撞倒。大阪府警称,其中1人重伤、6人轻伤。警方当天以涉嫌杀人未遂罪当场逮捕了驾驶该车的东京都东村山市富士见町无业男子矢泽勇希(28岁)。
矢泽嫌疑人承认了指控,称:“对一切都感到厌倦,想撞死几名小学生。”之后他还向调查人员供述称,“在犯案前扔掉了手机”。

在汽车撞人现场附近的监控摄像头中拍到的,疑似嫌疑人驾驶的白色车辆,约5月1日下午1点33分左右,大阪市西成区(引自5月2日的下野新闻网页)。”
据警方介绍,嫌疑人驾驶的车辆冲入了正从小学东侧正门往南方向行走的小学生队伍。
该车为白色SUV(运动型多功能车),车内没有其他人。当时在现场附近的一位学校支援员目击到车辆直冲小学生队伍。事发地点为单行道,车辆与学生们同向行进。附近的监控录像中记录到案发前,有一辆与作案车辆特征相似的车驶向案发方向。
被撞的7名儿童就读于事发地附近的市立千本小学,年龄为7至8岁,包括4名小学二年级男童、1名二年级女童,以及2名三年级男童。他们全部被送往医院治疗。
其中1名女童重伤,但全部人员均有意识。该女童的下颌骨折,为重伤。
据大阪市教育委员会称,5月1日当天上课到第四节,学生们在吃过午饭后放学。一名学校相关人士在校门附近亲眼看到车辆冲入学生队伍,随后赶到现场打开车门制服嫌疑人。
杀死老妇,只为进“少年院”
5月11日傍晚,在千叶市若叶区街头,84岁的无业女性高桥八生在背后被刺杀身亡。千叶县警方于5月12日以涉嫌杀人罪逮捕了同区一名15岁的初三男生。
该男生承认了嫌疑,供述称:“我想逃离复杂的家庭环境。为了能被关进少年院,我决定用刀杀死一个人,无论是谁都可以。”警方正在对此供述进行进一步核实。
他还表示:“我对家人的压力已经到了极限。如果能进少年院,就能离开家。我觉得用刀杀人是可以进少年院最保险的办法。”
该男生供述称:“只要是看起来比我弱的人,谁都可以,我都想杀。”
高桥女士背部有多处刺伤,其中一刀刺入心脏。通过司法解剖确认,她的死因为外伤性休克。
警方认为:男生与高桥女士并不相识。警方认为其如供述所说,是无差别袭击。高桥女士身上没有防御性的伤痕,男生是从背后明确带有杀意地深深刺入。警方已于13日以杀人嫌疑将其移送至千叶地检,今后将经过家庭法院审理,若决定逆送检,将以杀人罪正式起诉,并按照成人一样,在裁判员审判的法庭上受审。
关于被逮捕的男生,其父亲在接受日本电视台采访时表示:
“(问:在您看来,孩子最不满的是什么?)只有他本人才清楚。他的某些不满,我们也尽可能倾听和改善。所谓‘复杂的家庭环境’是否比普通家庭更复杂,这方面很难一概而论。
三起事件的背景
这三起案件都是无差别杀意,三起案件均无特定仇怨对象,受害人只是“恰好出现”的弱者等。嫌疑人都是无业者或社会边缘人,三案皆有一定准备时间和工具,属于“计划型”暴力,而非即兴冲动。均显现对社会极端不满、欲“引起社会关注”的倾向。
他们选择的都是软目标:儿童、老人、未设防的普通人,表现出攻击“最易得手”的目标。
随着经济压力和社交方式变化,虚拟、网络社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中找不到归属,特别是无业者和青少年。随着经济不安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一些人的挫折感不断积累,内心可能被阴影所笼罩。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干预,尤其近年来,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更容易进行相互比较,一种“远不如人”的感觉日益强烈,这也成为加剧孤独感的一个原因。精神健康支持系统薄弱,轻微的心理异状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直至演化为极端行为。嫌疑人往往有一种追求“存在感”的渴求,往往表示“想让社会注意到我”,这是在现代社会结构中被忽视导致极端求存在行为。
部分犯罪者不惧惩罚,甚至将“被关起来”视为解脱,反映了惩戒与救助机制脱节,反映出救助体系未能与预防机制良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