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于强:郑和在印尼的伟大文化遗产
日期: 25年04月3期
文学园地

作者:于强

-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明永乐年间,国使、巡洋正使、船队总兵管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从南海经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最远抵达东非、红海,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

郑和下西洋影响最大、留下的踪迹最多的国家,莫属现在的印尼国。

印尼有以郑和为名字的城市---三宝垅(郑和小名叫“三宝”),有八个中国建筑元素的郑和庙(清真寺),分布在巨港、三宝垄、泗水、巴苏卢安、波巴林街、柬布尔、古拜格答里戈拉、万家希。郑和被人们称为来自中国友好的使者,大海的化身,庇佑他们幸福的神灵,对他顶礼膜拜。



于强在印尼三宝垅市三宝宫(郑和庙)。楚君堂摄影

三宝垅市的三宝宫(郑和庙)里面有福德正神庙、船舡爷庙、船錨庙、孔夫子庙、以及船队水手和厨师们的纪念庙。红墙碧瓦,飞檐斗拱,规模宏伟。庙里有郑和塑像和纪念物,最令人注目的是船錨庙,里面供放着一个长二丶三米长的硕大铁錨,这是郑和船队遗留下遗物,人们将它作为神一样供奉。院内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数十米高的巨大郑和塑像,身着明代服饰,左手托着装有御旨的卷简,右手按着剑把,英姿勃发,威风凛凛。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是郑和登陆三宝垄的纪念日,郑和的圣像就是从三宝宫抬出去的。倾城而出的人们,身着盛装,头戴花环,手捧花束,拥簇着三宝公(郑和)圣象在街上游行,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有数万人之多,热闹非凡。也有一些人挤进人群,一边用手抚摸三宝圣象,一边用手轻拍自己的胸脯,嘴里念念有词,祈求三宝公保佑他和家人延年益寿。纪念活动还配以舞龙舞狮、演戏剧等,人们争相一睹为快。参加者有华人、也有印尼人,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也有信佛教和其他教派的人虔诚参加。印尼其他许多地方每年也有纪念郑和的活动。

数百年来,印尼人民为什么如此敬仰和缅怀郑和?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给印尼人民来福祉和福音,郑和在印尼留下了伟大文化遗产闪烁的光辉庇佑着人们。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大明的友好和温柔,以和平友好方式与当地统治者建立关系,维护和平和稳定。

郑和抵达各地向国王、酋长、番主敇封了明成祖的令状,对他们及王妃、臣、僚等予赏赐,赠送大明的锦、绮、纱罗、瓷器、茶叶、金银等特产宝物,而一些国王、酋长、番主也向大明馈赠了许多珍奇异宝,增加了友谊。

而跟随船队下西洋的商贾,还与番邦开展了贸易,互通有无,为以后开展国际贸易打下了基础。

船队还给当地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如医疗疾病,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教给当地人文化和文明生活的知识等,深受当地的人民欢迎,由是“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

郑和船队多次经过爪哇岛和苏门答腊王岛,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留下了美好的篇章。
郑和下第一次西洋时,爪哇岛当地发生内战,西爪哇与了东爪哇势不两立。当郑和船队与东爪哇人员进行贸易时,被西爪哇误认为是东爪哇的援兵,随即发动袭击,导致船队170名官兵伤亡。凭郑和船队两万七千多将士的实力,完全可以灭掉西爪哇国,而郑和弄清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爪哇国王惶恐请罪,罚黄金一万两(后因财政力有限,明朝减免为一千两),郑和以和平手段方式化解决了问题,西爪哇国王感恩戴德,从此年年进贡,加强了与大明的联系。



印尼三宝垅市三宝宫(郑和庙)。楚君堂摄影


郑和第四下西洋时,还帮助苏门答腊王国合法国王平定苏干刺的叛乱。该国原国王在与临国的战争中阵亡,留下幼子苏干刺。王妃承诺将王位和自身嫁给能退敌的勇士,一名渔夫成功击退敌军并成为国王,但苏干刺成年后企图篡位,发动叛乱欲弑杀渔夫国王,自立为王。然而明朝不承认其合法性。苏干刺怀恨,竟在郑和船队靠岸时,发兵去攻打,结果惨败,苏干刺被擒处决。郑和这次意外之举,帮助苏门答腊王国结束了因篡位引发的长期动乱,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赞誉,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带去了最早的中国移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宝垄市的起源和发展与郑和下西洋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行驶路过此地,副使王景弘病得很重,船队被迫停泊于此,郑和率众人登岸,发现了一个可供栖身的山洞,便留下王景弘和一些随从,还留下一些药物、食品和一条船只,叫王景弘在洞内疗养,船队继续航行。

王景弘病愈后,率领众随从,垦荒种植,与当地女子通婚,繁衍后代,人丁兴旺,遂渐形成市镇。后来人们为纪念郑和,将此地名曰三宝垄,当年郑和船队停泊的港湾也名曰三宝港,人们还建了三宝宫。

如今三宝垄市是中爪哇省的省府,印尼第四大城市,三宝港是仅次于泗水、雅加达的印尼第三大港。

市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建筑物也朴实、美观,街道整齐清洁,是个繁荣美丽的城市。市中心有郑和纪念碑,高高耸立,为1966年三宝垄市政府建造落成。碑上记载了郑和的简历及访问印尼的经过,充分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来自中国友好使者的怀念和崇敬,是中国和印尼人民友好的丰碑。

在苏门答腊岛巨港(旧港)穆西河岸的右岸水边是一幢幢高脚木屋,传说这种搭建是中国早期的移民传承下来的,也许这些移民就是郑和船队留下的人员。高脚木屋与湖南凤凰城河畔两岸打桩在河畔建起木屋相似,以水为畔,生活便捷。那儿也许最早的华人社区之一,推动了华人在那儿发展。

郑和下西洋,船队曾经来过爪哇等南洋诸岛,除了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之外,还输送了劳动工具、生产技术,有的是通过贸易,有的则是无偿赠送和传授,使当地人学会了建筑城郭,掘井取水,凿渠灌溉,开山修路,垦荒造田,犁耕锄地,和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和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
船队还向当地传授中国的烹饪技术,如豆腐和豆饼的制作方法,丰富了印尼的饮食文化。
郑和船队带去的最早的中国移民,推广应用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等,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明。

三、郑和下西洋在苏门答腊岛的旧港(今巨港)建立中转站,开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先河,为巨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旧港处于苏门答腊岛南部,与马刺加隔海遥遥相对,是航海船只由南海通往印度洋必经之地,也是西非、南亚各国前来进行贸易的便利之处,无形中形成一个国际贸易中心。郑和高瞻远瞩,打通了从南海到印度洋通道后,就在满刺加(马六甲)、旧港设立中转站,“凡是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屯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明史·郑和传)。这种提铃巡警的打更一直延续到现在。笔者在巨港民宅下榻,半夜中被每隔一小时的敲锣声惊醒,第二早上才知道是“打更”,是古代传承下来的。

郑和的船队建立的中转站不仅为下西洋储备和补给航海物资作用,而且也直接参与旧港国际贸易。旧港穆西河畔的一侧是古代码头,路两旁摆满了各种货物,有阿拉伯、波斯人带来的陶罐、瓷器、地毯、药材、羊毛、棉花,有非洲人带来的象牙、犀牛角、兽皮,有西洋人带来的盔甲、战袍、战刀、宝剑,也有中国人带来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丶漆器等。摊贩的人群中,路中间逛市场的人群中,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有白种人、黑人、黄种人,来自世界各地。

郑和船队建立的中转站,使中国的物产在旧港国际贸易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船队人员销售中国物产,购买香料、宝石、药材等物品带回中国,促进了双边贸易的交流和发展,也便捷了中国最早的移民在旧港的扎根和衍生,融入当地社会。

四、郑和下西洋在苏门答腊岛海域剿灭了陈祖义为首的海盗,使南洋得到了太平和安全。
三宝宫内有十幅巨型反映郑和下西洋的浮雕,其中一幅是大海盗陈祖义被郑和官兵五花大绑,愤怒的群众手拿着棍棒要揍打他。文字说明写着:“1407年,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岛)郑和率兵大败南洋海盗……”

《明实录》等许多史料都有记载郑和缉拿海盗头目陈祖义和他的同伙。

陈祖义,广东潮州人,明洪武年间,盘踞在满刺加海峡多年为寇首,集团成员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艘,称霸于南海海域,甚至印度洋,对海上过往的客商“动辄便劫财物,甚至加害生命,横行残暴”,被他抢劫过的过往船只超过万艘。他曾攻打沿海五十多个城镇,抢劫财物无数,谋害人命数不清,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恼火,曾悬赏50万白银缉拿这个海上大盗,未能如愿。

明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陈祖义海上打劫有增无减,连明朝的使船也敢抢。他在南洋不但打劫过往的船只,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而且还经常带匪帮到南洋诸岛国打劫,胡乱作为。南洋诸岛国对他恨之入骨,但对他又无奈,他人多船多势众,船只装备良好。他成了海上丝路一个毒瘤、恶魔。

郑和下西洋其中就有一个重要使命,消灭陈祖义一帮海盗。

郑和给陈祖义下了招撫书,劝其归降。狡猾的陈祖义采取诈降,企图趁明军不备,夜袭船队,夺取宝船,活捉郑和。郑和从旅居南洋爱国商人施进卿得到情报,作了反偷袭准备,用火攻围歼海盗船只,活捉了陈祖义等,歼灭海盗五千余人,烧毁贼船几十艘,缴获七艘。“从此海盗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以安业”,海上丝绸之路也畅通了。印尼人民忘不了郑和的功绩和恩辉。

郑和下西洋在印尼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伟大的,丰富的,多维度的,涵盖了了宗教、文化、社会习俗、航海、农业、建筑、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遗产不仅的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好印尼友好的纽带,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一带一路”框架下印尼雅万高铁、芝拉塔漂浮光伏项目,就是郑和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保护和传承郑和文化遗产,中国和印尼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谱写新时代友好篇章,为促进人类文明和发展作出贡献。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21111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