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聆听书韵 凌慶成
引 言
江南的水,总带着梦的气息。春风初暖,我自西子湖畔出发,循着心中多年的牵念,踏上前往乌镇的旅途。那不仅是一场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回望与文化的寻根。
在石板铺就的街巷中,在河埠头晃动的橹声里,我寻见了童年读书的回音,也重逢了茅盾与木心笔下的江南。乌镇,不止是一个古镇的名字,它是一种温柔的存在,一种深藏心底的文化原乡。
这篇游记,便是沿着那些水光烟影与纸墨余香,一点一滴写下的行走与思索。愿它能引领读者,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慢下来,听一听水的声音,感受那“从前的日色慢”的时光余温。
一、启程江南:作别湖畔寻橹声
阴雨初歇,春日的阳光温润清明,铺洒在西子湖畔。我们在中山西子酒店旅居三日,酒店四周绿意氤氲,窗外便能眺望到湖波粼粼。清晨推窗,远山如黛,恍如一幅工笔画卷。酒店服务之周到、环境之宜人,为这次江南之行平添了惬意的光泽。
早餐后,我们驾车驶向乌镇,那是我心驰神往多年的所在。车行浙北春野,晨光穿窗而入,暖融融的。心也随风飘荡,仿佛穿过《子夜》的字里行间,穿过木心诗句中“从前的日色慢”的光影,渐渐逼近那座隐匿于文学与记忆中的古镇。
二、少年寻梦:心中一方净土
途中儿子一边驾车,一边回头问我,“为何对乌镇如此情有独钟?”
于是我给他讲述了少年时代的往事。
那是1968年初秋,北京的小学、中学在“文革”停课一年多之后终于复课了。“破四旧”的狂潮刚刚过去,运动的重心转向了“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彼时,无论家庭还是个人,都笼罩在一种惶惑与迷茫之中。那是一个无法读书的年代,唯有几个爱书的小伙伴,还在用手中残存的书籍交换着阅读,把它们当作“珍本”,与他人换取能读到的任何书籍。
就在那个灰暗的时日,我从朋友那里借到了茅盾先生的《蚀》。这本三部曲让我如获至宝,反复读了三遍。茅盾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流亡上海,于苦闷与反思中写下了《幻灭》,以细腻的笔触描摹知识青年的迷茫与幻灭。书中对“静女士”和“慧女士”复杂心理的刻画,让我这个同处困惑中的少年,感受到一丝温馨与希望。
自此,茅盾的名字便深深刻印在我心里。他的作品伴我走过精神风暴,成为我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从那以后,瞻仰乌镇的茅盾故居便成了我一个多年的夙愿,此次终于能实现这一心愿了。
儿子微微一笑说,“还以为你是来看乌镇大剧院呢。”我从儿子的眼中得知,对他们这一代而言,我们过往的记忆与情怀或许已成隔世传说……
三、初抵乌镇:踏石寻梦入水乡
说话间,车子已缓缓驶入乌镇东栅。
原以为会是商业化泛滥的嘈杂,然而初入乌镇,便觉心静如水。沿街铺设的青石板仿佛带着千年的回响,一步一步将人引入江南深处。那是一种温婉的力量,无声地浸润着每一位踏足者的脚步与呼吸。镇中一条河水贯穿东西,宛如小镇的脉络,水面清澈无波,映出粉墙黛瓦,映出木窗雕棂,映出一段段沉睡的旧梦。
四、文墨寻根:笔庄与江南情怀
我们所在的一侧为商铺,陈列着各色笔墨纸砚、湖笔徽墨、青瓷手工艺与织锦布艺。商品琳琅满目,既有观赏价值,也有实用之美。家人在一家老字号笔庄挑得两支善琏湖笔,我询问店主是否有“七紫三羊”?店主微愕,随即笑道:“如今这款已很少生产,知其名号的也不多见了,看来先生是内行人。”我笑答:“年少时常用父亲弃置的‘七紫三羊’习字,虽早已不练字,仍想买几枝作纪念。” 作为念想,遂拣了两枝,权作一份遥远的童年回响。
我又被一只海蓝釉三足陶鼎吸引。虽是新品,但鼎身圆润古朴,釉色沉静如夜,让我爱不释手,终于也买下了。
一支湖笔、一只陶鼎,都非急用之物;但它们所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书写记忆与生活美学的沉淀。当日色慢慢褪去,这些笔墨纸砚,或许终将消失于流水游踪中,唯有那份对文化的温存坚持,依然藏在我们的心底,点染着人生的底色。
图片
而河对岸,则是居民区。衣物晾晒在木杆上,老式棉被在阳光中微微晃动,毫不修饰,却极具生活质感。那不是精心布置的“生活气”,而是真正的烟火日常。正是这样的真实与粗砺,让我对乌镇刮目相看。它没有因游客的纷至沓来而抹去本色,反而在浮华之中保持了某种质朴的坚持。
五、故居回响:文学与时代同声
我们缓步而行,不急不缓,穿巷过桥,终于来到此次行程的精神所在——茅盾故居与纪念馆。
沈雁冰先生,一代文学巨匠,便诞生于此。在东栅镇上的一座典型江南小宅中,他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光。今日所见,院落不大,却布置得极为清雅,青砖黛瓦,梁柱横斜,庭前一棵老树静立,枝干斑驳,似乎仍能庇护一位少年夜读《古文观止》、晨诵《资治通鉴》的剪影。
故居是一幢青瓦白墙的清代老宅,门前对联写着:“青松寒不落;云鹤高其翔。”屋内陈设简朴,后院三间平房是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
书房中,茅盾先生曾使用过的书桌、文具仍静静摆放在窗前。望着这些熟悉的物什,我仿佛看见他伏案沉思、笔走如风,用犀利的文笔剖析那个风雨如晦的旧中国。
六、光影浮生:于蓝与林家旧梦
他的《春蚕》《秋收》《子夜》,曾让我在学生时代沉浸其中。而今,在他成长的故土,那些文字背后的意象与温度,都变得触手可及,生动鲜活。
屋内多为复原陈设,纪念馆中展出的书信、手稿、照片与早期出版物,却仍令人肃然起敬。
步入朴素而庄严的正厅,厅内挂着白居易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站在那方书桌前,仿佛见他执笔沉思,一字一词地写下《林家铺子》——写下那个不语的南镇,写下那座铺子前挂着“洋货在内”的招牌,也写下那个被时代一寸寸挤压至绝境的小人物。那铺子,也许正隐在乌镇的某个转角之间,静静凝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我忆起八十年代初,一次在影院里看了电影《林家铺子》。银幕上,那水气氤氲的小镇、默然守店的林老板,还有那个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张寡妇,一下子击中了我内心深处对江南乡土的感知。张寡妇的扮演者,正是我敬重的老师——于蓝先生。
她曾给我们讲述过拍摄那部电影时的心路历程,也讲过她如何以细腻入微的表演,把那个被时代碾压的女性形象活化在银幕上。多年后,于蓝老师那些只言片语,如今都在乌镇的街巷之间复苏了记忆。
我始终记得她说过的一句话:“水乡的温柔,不是柔弱,而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这句话,也许正是我如今踏上乌镇旅途的源头。
出了茅盾故居,我在街口买了两个青团。青团是用嫩艾、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的碧色团子。老板娘听到我的口音,笑问我是不是“北京来的文人”,我摇头笑说:“是一个听戏长大的人。”她乐呵呵地说:“我们这儿,不光出作家,也出戏子、出匠人,乌镇人骨子里就爱讲究。”这一席话,说得我心头一热。乌镇,不正是这南方文化血脉的缩影吗?
途经江南百床馆,信步走到了一处水弄堂,那是乌镇最具水乡风情的老弄堂之一。见到一位约六十岁的老匠人,正在阳光下低头修补木船。我蹲下身询问老人修了多少年了?他说他年轻时给乌篷船做过顶盖,如今年纪大了,干不了大活了。我问他这水弄堂多少年了?他抬头看看天,说:“比我老,比你老,比我们都老。”
我微笑点头。是的,乌镇的老,老得温柔,老得沉静。她不是沧桑的,而是像一位慈母,静静坐在门口,为远方归来的游子掸尘。
七、乌镇之魂:木心与灵魂归所
更让我感慨良多的,是乌镇不仅有茅盾,还有木心。
我特意向东栅的工作人员打听了木心美术馆的方向,尽管不在东栅景区内,我却记下了路线——那也是一次必然的朝圣。
木心,乌镇人,世居镇西南。中年旅居海外,再到晚年返乡隐居,他的一生是一段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孤独旅程。人们称他为“文艺的隐士”,他自己却在《云雀叫了一整天》中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的弟子冈本博和林兵设计,横跨乌镇元宝湖水面,修长而极简的现代造型,既庄重又灵动,宛如木心文字的投影:清澈、精致,又暗藏坚韧之力。
外观与木心崇尚的简约美学相契合,像极了木心的文字本身:清澈、精致,又暗藏力量。展厅内陈列着他的画作与手稿,而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一页页的“狱中手稿”,在最暗的牢房里,他仍用铅笔和信纸坚持写作,这些手稿见证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位诗人与思想者的“精神复国”。
木心一生极少出版。在“文革”期间受尽苦难,直到1982年旅居纽约,他才得以重拾创作,并于1989年才出版第一本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那是一本由散文、随笔与短诗交织而成的集子,语言冷静,神思幽远,展现出他“精神贵族”的美学理想。直到2006年《文学回忆录》在国内出版问世,他才被广泛认知,从而开启了国内文艺青年对这位“民间大师”的尊崇。
他的作品,我最初是在东京的旧书店中偶然读到。那本《素履之往》,封面极简,书页泛黄,字句却极为动人,“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今日再踏这片土地,那些曾经在异国书页中读到的江南,竟突然鲜活在眼前。
乌镇对木心而言,不仅是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魂归的归所。美术馆内的墙上,镌刻着他写给故乡的诗句:“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不仅是对故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现代社会疾速节奏的温柔抵抗。
我常觉得“木心是乌镇的灵魂之子,他用寂寞写成风骨,用苦难洗炼出优雅。”这座美术馆,不仅是纪念他的作品,更是供后人进入他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八、橹声慢语:时光深处碧螺春
走出馆门,迎面一阵微风,水乡的树影婆娑如画,我忽然觉得,木心所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正是乌镇留给我的真实感受——阳光慢,步伐慢,连思绪也变得柔软而缓慢。
略感疲惫,便移步至西栅一间临水茶馆小坐。茶馆名曰“烟雨茶话”,环境幽雅,窗边一隅,正对水面,静谧清和。女店主已步入熟年,她端来一壶碧螺春,笑道:“这茶是新摘的,就在东郊那片茶园。”墙上挂着几幅旧照,似她年轻时演唱评弹的模样。我与家人会心一笑,想象她当年演绎《玉蜻蜓》时,水袖一甩,台下掌声定会响成一片。而此刻,我心头最萦绕不去的,却是这镇上的水,是河埠头的橹声。
夕阳渐沉,碧螺春香气袅袅,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窗外乌篷船缓缓滑过,船夫轻摇橹,水波不兴,仿若隔世。忽然间,我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世上真正动人的风景,并非壮丽山河,而是寻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恰如沈从文所言:“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由此,想起我的一位文学挚友,她常常提及茅盾与木心,说他们是乌镇的两种魂魄:一为现实担当,一为美的信仰。那时我尚不能尽解其意,今日亲临其境,才明白,一个人对文学的热爱,并非对文字本身的执迷,而是对生活、时间、乡土,以及一切美好与苦难的深切关怀。
九、暮色如诗:江南深处归我心
天色将晚,肚中饥饿,街巷灯笼次第点亮,水面泛起暖黄的倒影。我们在一间名为“临水人家”的饭馆用了晚餐,点了几道当地的菜肴。
粽香东坡肉,以粽叶裹东坡肉慢炖,香气融合,肉酥味浓,入口即化;
乌镇酱鸭,选本地鸭,手工酱烧,肉质嫩滑,色泽红亮,咸甜适中;
清蒸白水鱼,以太湖白水鱼为主料,鱼肉鲜嫩,味道清鲜。
再配一盘时蔬,味道都鲜嫩可口,令人满足。
饭后再度信步于河边,晚风轻拂,灯影摇曳水波,仿佛整个古镇都沉浸在一种低声吟唱的意境之中。
此刻,我感受到这趟旅程,并非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一场心灵的返乡。乌镇之美,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古迹,而在于它保存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记忆与渴望。那些缓慢流淌的水,那些被阳光照亮的晾衣杆,那些沉静的书房、雕花木窗,那些未被时光夺去的日常,构成了一首永不消逝的江南长诗,温润而绵长。
或许是江南美景的感悟,亦或是绍兴陈酿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在前往苏州途中,一幅乌镇暮色的画卷浮现脑海,遂赋一词,权当作乌镇游的结语吧。
《水调歌头·乌镇暮色》
凌庆成
柳岸夕阳外,烟水入楼台。
乌篷轻荡,归棹穿过杏花开。
旧巷苔痕深处,小店酒旗招我,回梦隔年怀。
一片江南意,缱绻画中来。
叹浮生,如梦里,又春回。
桥头谁唱晚曲,声断重飘来。
欲问前朝旧事,只有斜晖默照,塔影共云埋。
欲寄相思处,孤雁不知回。
这首词已印记在心,日后人世风雨之中,每每念及,便如烟水入梦,旧韵犹存。乌镇的傍晚,是一幅渐渐褪色的水墨长卷。
岁月沉淀在老墙斑驳的青苔里,残霞映在石桥的侧影上,橹声悠悠,仿佛从百年前传来。此刻,风不语,人不语,唯有水在静静地流。
有人说,黄昏是归程的起点;也有人说,它是记忆的渡口。
而我,只愿坐在乌蓬船头,看一缕残阳缓缓沉入水心……
——乌镇,是江南的暮年,更是我心灵的故乡。
2025年4月14日于东京
凌慶成老师简介
原中国国家话剧院
专业演员、主持人
东京话剧艺术协会会长
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会长
聆听书韵 凌慶成
引 言
江南的水,总带着梦的气息。春风初暖,我自西子湖畔出发,循着心中多年的牵念,踏上前往乌镇的旅途。那不仅是一场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回望与文化的寻根。
在石板铺就的街巷中,在河埠头晃动的橹声里,我寻见了童年读书的回音,也重逢了茅盾与木心笔下的江南。乌镇,不止是一个古镇的名字,它是一种温柔的存在,一种深藏心底的文化原乡。
这篇游记,便是沿着那些水光烟影与纸墨余香,一点一滴写下的行走与思索。愿它能引领读者,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慢下来,听一听水的声音,感受那“从前的日色慢”的时光余温。
一、启程江南:作别湖畔寻橹声
阴雨初歇,春日的阳光温润清明,铺洒在西子湖畔。我们在中山西子酒店旅居三日,酒店四周绿意氤氲,窗外便能眺望到湖波粼粼。清晨推窗,远山如黛,恍如一幅工笔画卷。酒店服务之周到、环境之宜人,为这次江南之行平添了惬意的光泽。
早餐后,我们驾车驶向乌镇,那是我心驰神往多年的所在。车行浙北春野,晨光穿窗而入,暖融融的。心也随风飘荡,仿佛穿过《子夜》的字里行间,穿过木心诗句中“从前的日色慢”的光影,渐渐逼近那座隐匿于文学与记忆中的古镇。
二、少年寻梦:心中一方净土
途中儿子一边驾车,一边回头问我,“为何对乌镇如此情有独钟?”
于是我给他讲述了少年时代的往事。
那是1968年初秋,北京的小学、中学在“文革”停课一年多之后终于复课了。“破四旧”的狂潮刚刚过去,运动的重心转向了“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彼时,无论家庭还是个人,都笼罩在一种惶惑与迷茫之中。那是一个无法读书的年代,唯有几个爱书的小伙伴,还在用手中残存的书籍交换着阅读,把它们当作“珍本”,与他人换取能读到的任何书籍。
就在那个灰暗的时日,我从朋友那里借到了茅盾先生的《蚀》。这本三部曲让我如获至宝,反复读了三遍。茅盾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流亡上海,于苦闷与反思中写下了《幻灭》,以细腻的笔触描摹知识青年的迷茫与幻灭。书中对“静女士”和“慧女士”复杂心理的刻画,让我这个同处困惑中的少年,感受到一丝温馨与希望。
自此,茅盾的名字便深深刻印在我心里。他的作品伴我走过精神风暴,成为我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从那以后,瞻仰乌镇的茅盾故居便成了我一个多年的夙愿,此次终于能实现这一心愿了。
儿子微微一笑说,“还以为你是来看乌镇大剧院呢。”我从儿子的眼中得知,对他们这一代而言,我们过往的记忆与情怀或许已成隔世传说……
三、初抵乌镇:踏石寻梦入水乡
说话间,车子已缓缓驶入乌镇东栅。
原以为会是商业化泛滥的嘈杂,然而初入乌镇,便觉心静如水。沿街铺设的青石板仿佛带着千年的回响,一步一步将人引入江南深处。那是一种温婉的力量,无声地浸润着每一位踏足者的脚步与呼吸。镇中一条河水贯穿东西,宛如小镇的脉络,水面清澈无波,映出粉墙黛瓦,映出木窗雕棂,映出一段段沉睡的旧梦。
四、文墨寻根:笔庄与江南情怀
我们所在的一侧为商铺,陈列着各色笔墨纸砚、湖笔徽墨、青瓷手工艺与织锦布艺。商品琳琅满目,既有观赏价值,也有实用之美。家人在一家老字号笔庄挑得两支善琏湖笔,我询问店主是否有“七紫三羊”?店主微愕,随即笑道:“如今这款已很少生产,知其名号的也不多见了,看来先生是内行人。”我笑答:“年少时常用父亲弃置的‘七紫三羊’习字,虽早已不练字,仍想买几枝作纪念。” 作为念想,遂拣了两枝,权作一份遥远的童年回响。
我又被一只海蓝釉三足陶鼎吸引。虽是新品,但鼎身圆润古朴,釉色沉静如夜,让我爱不释手,终于也买下了。
一支湖笔、一只陶鼎,都非急用之物;但它们所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书写记忆与生活美学的沉淀。当日色慢慢褪去,这些笔墨纸砚,或许终将消失于流水游踪中,唯有那份对文化的温存坚持,依然藏在我们的心底,点染着人生的底色。
图片
而河对岸,则是居民区。衣物晾晒在木杆上,老式棉被在阳光中微微晃动,毫不修饰,却极具生活质感。那不是精心布置的“生活气”,而是真正的烟火日常。正是这样的真实与粗砺,让我对乌镇刮目相看。它没有因游客的纷至沓来而抹去本色,反而在浮华之中保持了某种质朴的坚持。
五、故居回响:文学与时代同声
我们缓步而行,不急不缓,穿巷过桥,终于来到此次行程的精神所在——茅盾故居与纪念馆。
沈雁冰先生,一代文学巨匠,便诞生于此。在东栅镇上的一座典型江南小宅中,他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光。今日所见,院落不大,却布置得极为清雅,青砖黛瓦,梁柱横斜,庭前一棵老树静立,枝干斑驳,似乎仍能庇护一位少年夜读《古文观止》、晨诵《资治通鉴》的剪影。
故居是一幢青瓦白墙的清代老宅,门前对联写着:“青松寒不落;云鹤高其翔。”屋内陈设简朴,后院三间平房是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
书房中,茅盾先生曾使用过的书桌、文具仍静静摆放在窗前。望着这些熟悉的物什,我仿佛看见他伏案沉思、笔走如风,用犀利的文笔剖析那个风雨如晦的旧中国。
六、光影浮生:于蓝与林家旧梦
他的《春蚕》《秋收》《子夜》,曾让我在学生时代沉浸其中。而今,在他成长的故土,那些文字背后的意象与温度,都变得触手可及,生动鲜活。
屋内多为复原陈设,纪念馆中展出的书信、手稿、照片与早期出版物,却仍令人肃然起敬。
步入朴素而庄严的正厅,厅内挂着白居易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站在那方书桌前,仿佛见他执笔沉思,一字一词地写下《林家铺子》——写下那个不语的南镇,写下那座铺子前挂着“洋货在内”的招牌,也写下那个被时代一寸寸挤压至绝境的小人物。那铺子,也许正隐在乌镇的某个转角之间,静静凝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我忆起八十年代初,一次在影院里看了电影《林家铺子》。银幕上,那水气氤氲的小镇、默然守店的林老板,还有那个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张寡妇,一下子击中了我内心深处对江南乡土的感知。张寡妇的扮演者,正是我敬重的老师——于蓝先生。
她曾给我们讲述过拍摄那部电影时的心路历程,也讲过她如何以细腻入微的表演,把那个被时代碾压的女性形象活化在银幕上。多年后,于蓝老师那些只言片语,如今都在乌镇的街巷之间复苏了记忆。
我始终记得她说过的一句话:“水乡的温柔,不是柔弱,而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这句话,也许正是我如今踏上乌镇旅途的源头。
出了茅盾故居,我在街口买了两个青团。青团是用嫩艾、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的碧色团子。老板娘听到我的口音,笑问我是不是“北京来的文人”,我摇头笑说:“是一个听戏长大的人。”她乐呵呵地说:“我们这儿,不光出作家,也出戏子、出匠人,乌镇人骨子里就爱讲究。”这一席话,说得我心头一热。乌镇,不正是这南方文化血脉的缩影吗?
途经江南百床馆,信步走到了一处水弄堂,那是乌镇最具水乡风情的老弄堂之一。见到一位约六十岁的老匠人,正在阳光下低头修补木船。我蹲下身询问老人修了多少年了?他说他年轻时给乌篷船做过顶盖,如今年纪大了,干不了大活了。我问他这水弄堂多少年了?他抬头看看天,说:“比我老,比你老,比我们都老。”
我微笑点头。是的,乌镇的老,老得温柔,老得沉静。她不是沧桑的,而是像一位慈母,静静坐在门口,为远方归来的游子掸尘。
七、乌镇之魂:木心与灵魂归所
更让我感慨良多的,是乌镇不仅有茅盾,还有木心。
我特意向东栅的工作人员打听了木心美术馆的方向,尽管不在东栅景区内,我却记下了路线——那也是一次必然的朝圣。
木心,乌镇人,世居镇西南。中年旅居海外,再到晚年返乡隐居,他的一生是一段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孤独旅程。人们称他为“文艺的隐士”,他自己却在《云雀叫了一整天》中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的弟子冈本博和林兵设计,横跨乌镇元宝湖水面,修长而极简的现代造型,既庄重又灵动,宛如木心文字的投影:清澈、精致,又暗藏坚韧之力。
外观与木心崇尚的简约美学相契合,像极了木心的文字本身:清澈、精致,又暗藏力量。展厅内陈列着他的画作与手稿,而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一页页的“狱中手稿”,在最暗的牢房里,他仍用铅笔和信纸坚持写作,这些手稿见证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位诗人与思想者的“精神复国”。
木心一生极少出版。在“文革”期间受尽苦难,直到1982年旅居纽约,他才得以重拾创作,并于1989年才出版第一本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那是一本由散文、随笔与短诗交织而成的集子,语言冷静,神思幽远,展现出他“精神贵族”的美学理想。直到2006年《文学回忆录》在国内出版问世,他才被广泛认知,从而开启了国内文艺青年对这位“民间大师”的尊崇。
他的作品,我最初是在东京的旧书店中偶然读到。那本《素履之往》,封面极简,书页泛黄,字句却极为动人,“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今日再踏这片土地,那些曾经在异国书页中读到的江南,竟突然鲜活在眼前。
乌镇对木心而言,不仅是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魂归的归所。美术馆内的墙上,镌刻着他写给故乡的诗句:“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不仅是对故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现代社会疾速节奏的温柔抵抗。
我常觉得“木心是乌镇的灵魂之子,他用寂寞写成风骨,用苦难洗炼出优雅。”这座美术馆,不仅是纪念他的作品,更是供后人进入他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八、橹声慢语:时光深处碧螺春
走出馆门,迎面一阵微风,水乡的树影婆娑如画,我忽然觉得,木心所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正是乌镇留给我的真实感受——阳光慢,步伐慢,连思绪也变得柔软而缓慢。
略感疲惫,便移步至西栅一间临水茶馆小坐。茶馆名曰“烟雨茶话”,环境幽雅,窗边一隅,正对水面,静谧清和。女店主已步入熟年,她端来一壶碧螺春,笑道:“这茶是新摘的,就在东郊那片茶园。”墙上挂着几幅旧照,似她年轻时演唱评弹的模样。我与家人会心一笑,想象她当年演绎《玉蜻蜓》时,水袖一甩,台下掌声定会响成一片。而此刻,我心头最萦绕不去的,却是这镇上的水,是河埠头的橹声。
夕阳渐沉,碧螺春香气袅袅,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窗外乌篷船缓缓滑过,船夫轻摇橹,水波不兴,仿若隔世。忽然间,我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世上真正动人的风景,并非壮丽山河,而是寻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恰如沈从文所言:“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由此,想起我的一位文学挚友,她常常提及茅盾与木心,说他们是乌镇的两种魂魄:一为现实担当,一为美的信仰。那时我尚不能尽解其意,今日亲临其境,才明白,一个人对文学的热爱,并非对文字本身的执迷,而是对生活、时间、乡土,以及一切美好与苦难的深切关怀。
九、暮色如诗:江南深处归我心
天色将晚,肚中饥饿,街巷灯笼次第点亮,水面泛起暖黄的倒影。我们在一间名为“临水人家”的饭馆用了晚餐,点了几道当地的菜肴。
粽香东坡肉,以粽叶裹东坡肉慢炖,香气融合,肉酥味浓,入口即化;
乌镇酱鸭,选本地鸭,手工酱烧,肉质嫩滑,色泽红亮,咸甜适中;
清蒸白水鱼,以太湖白水鱼为主料,鱼肉鲜嫩,味道清鲜。
再配一盘时蔬,味道都鲜嫩可口,令人满足。
饭后再度信步于河边,晚风轻拂,灯影摇曳水波,仿佛整个古镇都沉浸在一种低声吟唱的意境之中。
此刻,我感受到这趟旅程,并非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一场心灵的返乡。乌镇之美,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古迹,而在于它保存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记忆与渴望。那些缓慢流淌的水,那些被阳光照亮的晾衣杆,那些沉静的书房、雕花木窗,那些未被时光夺去的日常,构成了一首永不消逝的江南长诗,温润而绵长。
或许是江南美景的感悟,亦或是绍兴陈酿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在前往苏州途中,一幅乌镇暮色的画卷浮现脑海,遂赋一词,权当作乌镇游的结语吧。
《水调歌头·乌镇暮色》
凌庆成
柳岸夕阳外,烟水入楼台。
乌篷轻荡,归棹穿过杏花开。
旧巷苔痕深处,小店酒旗招我,回梦隔年怀。
一片江南意,缱绻画中来。
叹浮生,如梦里,又春回。
桥头谁唱晚曲,声断重飘来。
欲问前朝旧事,只有斜晖默照,塔影共云埋。
欲寄相思处,孤雁不知回。
这首词已印记在心,日后人世风雨之中,每每念及,便如烟水入梦,旧韵犹存。乌镇的傍晚,是一幅渐渐褪色的水墨长卷。
岁月沉淀在老墙斑驳的青苔里,残霞映在石桥的侧影上,橹声悠悠,仿佛从百年前传来。此刻,风不语,人不语,唯有水在静静地流。
有人说,黄昏是归程的起点;也有人说,它是记忆的渡口。
而我,只愿坐在乌蓬船头,看一缕残阳缓缓沉入水心……
——乌镇,是江南的暮年,更是我心灵的故乡。
2025年4月14日于东京
凌慶成老师简介
原中国国家话剧院
专业演员、主持人
东京话剧艺术协会会长
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