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孙晴
三月中旬我和丈夫回到上海,一出浦东机场下着雨,第二天又下了一天的雨,有点阴冷。但是第四天开始高温30度,让人措手不及,难以适应,不少人穿上了短袖汗衫。
我们住婆婆家,婆婆九十多岁了,头脑清晰,腰腿不便,多半躺着休息,看到我们回来很是高兴,丈夫弟弟弟媳侄女都很热心。弟弟早就做好了丈夫最爱的老母鸡汤,鸡汤的鲜香味热气腾腾,汤很浓郁美味,这是活母鸡炖的,在日本吃不到的。还有甲鱼、熏鱼、炒虾仁、炒韭黄、炒莴苣等等。弟弟每天动脑筋换着菜单,我们吃得很开心。弟媳怕我冰箱里找不到东西,每晚准备好第二天早餐用的两包牛奶两只鸡蛋,还有汤圆什么的,十分细心。
婆婆的生活主要由住家保姆照顾,弟弟把家里一切都安排好,有条有理。这位保姆长期在婆婆家,可以信任,做事踏实。婆婆把她喜欢的手表送给我,为重孙女孙子准备了礼金,把好吃的分给我们,我们体会到长辈的关爱。婆婆每天早晨看报纸,关心新闻,电视爱看篮球比赛和其它体育节目,她的精神生活很丰富。
婆婆家在南京西路,附近是上海旧图书馆,现在是历史博物馆,我们去看了。四楼是革命历史博物馆,放着大屏幕,介绍上海几十年来的发展,杨浦大桥建成,地铁建成,洋山深水港建成等等。上海是个朝气蓬勃的城市,一直在飞越,是个有魅力的大城市。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
二楼是历史博物馆,介绍上海最早是个贩酒的场所,后来各种贸易在这里进行,渐渐开拓发展壮大起来,越来越繁荣。人们称上海为上海滩,确实从一个小小海滩发展而来。三十年代,上海被称为冒险者的乐园,许多外国人来此投机做生意,同时也发展了中国的纺织业、钢铁业、交通和文化事业等等,上海早就受到西方经济和文化的种种影响,所以它很不同于其它城市。我小时候的家就是法式花园洋房,浴缸、抽水马桶、煤气都有。我父亲是南下干部,国家分配给他的住房。我见到了两个妹妹,她们生活都不错。
这次我见到了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同事朋友,很开心。小学同学,我们曾经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做作业,一起玩。后来,我们都当了老师,再后来我来到日本,她去了澳洲,我们在上海偶尔可以一见,十分难得,畅谈人生,感慨万千,但我们六十几年的友谊不变。
中学同学,又是插队小姐妹,一个屋顶下生活过,共同艰苦奋斗过。她请我去她家吃饭,盛情难却,我去了。她到地铁站接我,她住的小区高层一栋栋,周围有绿地,杏花开放了,草地碧绿,有健身器材,环境很好。她是小儿科医生,我儿子小时候多次去她那里看病,现在退休了。她丈夫爱画画,画素描,油画,中国画。看了他的画,真是下了很多功夫,付出不少心血,画得很好。她烧了一桌子的菜,辛苦她了。我走的时候,她送我到地铁,还说明年再来,来我家住几天,那么真诚的心意,令我感动不已!
当老师时的同事朋友,我们曾经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她是语文老师,我是美术老师。后来我们都爱写作,各自发表不少作品,写作让我们走近。写作也成为我们退休后的业余热爱,写作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她哥哥是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美术家学会会员,热爱漫画,出过漫画书,他热心为我画像,十分感谢。
.jpg)
中午我和丈夫经常出去吃饭,我们到黄河路,吃小杨生煎,一碗牛肉汤,价廉物美,连连去了三次呢。到南京大排档吃南京板鸭、煲黄鱼、烤鸭包子、庆龄粥,庆龄粥软糯微甜可口,很好吃。到王家沙吃烧卖、馄饨、白斩鸡。我还爱吃棕子,双釀团,汤圆,我们最爱上海小吃。吃完饭,回家路上经过人民公园去散步,晒晒太阳。周末看到相亲角,不少人在那里十分热闹。有关子女的信息打印成4开纸,夹在架子上,或放在地上。
.jpg)
上海已经不是从前的上海了,以往的老大哥国际饭店,现在成了小弟,老房子被新建筑包围,新老共存。马路上看到最多的是快递骑手,他们匆匆忙忙穿插在大街小巷,上海的快递实在发达,下注一小时,东西即可送到。实体店没有以前多,被网店打败。
走的那天,又冷了,正好把衣服穿上,不然,没地方塞呢。弟弟开车送我们到地铁口,一直到机场,地铁很方便,地铁票便宜得让人难以相信。
两周的探亲结束了,亲情难忘,友情难忘,再见了上海,明年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