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 石:中日诗人是怎样“以动写静”的?
日期: 25年04月1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张石


以动写静,是中日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体现了相反相成,和实生物,微妙和谐的美学意境。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句“静寂啊,蝉声渗到岩石里”(閑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便是这样一种写法。

这首俳句,究竟写的是动?还是静?如果是动,何以听到禅声渗入岩石的精微的声音?不把心与境一同沉入深深的静,如何体验得到这绝妙的动?

白居易诗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而此情此景,却是此处有声胜无声,正因为有了这“渗到岩石里”的禅声,才表达了这比无声更沉静的意境。 说它是静,那我们还会问:那比微风更无力的声音,竟渗到了岩石里,那该是怎样一种激烈的动? 

然而正是着蝉声渗透岩石的意象,体现了“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的《村行》)般的无垠的寂静。 


芭蕉与曾良。森川许六 画

蝉鸣,象征着夏天的热烈的生命之音与延续祈愿,而在芭蕉的笔下,它是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寂静,没有这种寂静,你怎么能听到蝉声渗透到了岩石里的“动”呢?这个“动”让静寂显得更加幽深,仿佛每一声蝉鸣都刻进岩石沉默的永恒。

谈起中国诗人以动写静的著名的诗歌,首先要举梁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诗: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云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这首诗写的是游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南若耶山下)的景色和感想,可以说是与芭蕉的俳句在诗意上异曲同工,而不同的是王籍直接写出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景象,而芭蕉却是用了“蝉声渗到岩石里”这个意象,可谓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同样,日本明治与昭和初期的俳句家芝不器男的俳句“天长了 一只鸡越过篱笆”(永き日のにはとり柵を越えにけり )也是以动写静的佳句。鸡的跃起似乎打破了庭院的平静,而它的飞跃在恒久的宁静中是瞬间的、轻微的。天的辽远,时间的悠长,与鸡的短暂跃动之间形成对比,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绿阴咽蝉鸣,鸡落小院幽,这短短的跳跃对应横久的宁静,更凸显了静静地无声流逝的时间的漫长。

中国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之句也是如此,篱落无人,时光仿佛在这一片静谧中凝固,偶尔有蜻蜓与蛱蝶曼舞,蜻蜓的翅膀在滑翔中透明,蝴蝶的金粉落地无声,让你心无旁顾,细心谛听天籁。

以动写静,也是一种幽深的禅境,禅宗的信仰者们,经常以自相矛盾的手段,练就同一性的超越,去抚摸宇宙空无的核心那湛蓝的寂静。他们经常动中索静,水中取火,雪中觅春,南辕北辙。铃木大拙说:“所谓的禅,是背心求心,面南望北斗。”(《铃木大拙全集》第十一卷,277页。)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宗白华《美学散步》,65页。)

以动写静,是东方美学的至高意境,也是一种哲学的沉思。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21072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