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
2月2日早晨,我起床后,像往常一样,刷牙洗脸后,就打开手机,浏览一下微信,万万没有想到跳入眼帘的是新西兰著名侨领冼锦燕病逝的噩耗,一时不敢相信。因为前几天,她还准备飞到上海,再到太仓来参加他干儿子16号的婚礼,如果她飞过来的话,这几天说不定还在太仓或太仓附近呢。
我没有立即发“深切悼念”“一路走好”之类的微信,再看看再说,万一弄错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张石 摄影
早饭后,我到了工作室,再打开微信,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悼念文字出现在微信群里,我断定是真的了。就在微信群里发了几句悼念的文字。本来,按我脾性,会立马写悼念文章,毕竟认识冼锦燕有30年了,算老朋友了,但由于2月份我去了美国,去了辽宁,积了一大堆事要急着处理,那几天实在太忙,还有两本书稿要编好交出版社,恨不得变成三头六臂,分身无术的我只好先把写悼念文章的事放一放。
因为我没有冼锦燕家里其他人的联系方式,为了表示我的哀悼,我通过去年接任冼锦燕为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主席的张显扬先生,请他代购两只花圈,聊表心意。
我是怎么认识冼锦燕的,已记不真切了,但应该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有联系了。我是1990年从煤矿调到太仓市侨办的,专门跟华侨、侨眷打交道的,经常在海外的报纸、杂志上见到冼锦燕的名字,加之我又是作家,也就时不时听到海外文友提及冼锦燕。
冼是个小姓,印象中古代有冼夫人,近代有冼星海,冼锦燕这名字也就牢牢印在了脑海里。
九十年代还没有微信,好像是澳大利亚的朋友让我有冼锦燕的短信,但联系不多,不过在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上见过几次。2010年2月时,她邀请我去新西兰参加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的活动,我与《人民文学》培训学校的副校长赵智一起到了奥克兰。活动结束后,本可以打道回府了,但我想这辈子也许不会再来新西兰了,就参加了去南岛旅游的团。去南岛的前一天,我与赵智就住在了冼锦燕家。她家一幢独立的平房,带花园的,前花园铺着地板,可以喝茶喝咖啡,可以跳舞,面积还挺大。
记忆最深的是那天是周末,冼锦燕为了表示欢迎我与赵智,特地组了个饭局,说好到她家吃晚饭。按他们以往的惯例,来的人每人的带一个菜或一道点心,来后就把菜或点心放在长桌上,既是一种展示,也是一种无形的PK,如果你带来的菜或点心没有特色,口味不佳,脸上没有光彩的。冼锦燕作为东道主,则买了一大包鸡翅、红肠等,反正她家有烤炉。
那天12点一过,就有人来了,菜真不少,味道也好极了,都是真宗的中国菜肴中国点心,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能品尝到如此地道的中国菜肴中国点心,实在是难得,自然非常感谢冼锦燕。估计新西兰的华人聚会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最晚的,直到凌晨一点半后恋恋不舍地告别回去。这次聚会,让我认识了很多移居新西兰的华人,收获不小。
冼锦燕是个喜欢外出走走的人,每年都会来中国转转。因为我在侨办,就邀请她到太仓。当年,她有多个头衔,诸如新西兰中华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国际杰人会纽西兰总会总会长、新西兰侨媛协会会长等,又是著名侨领、新西兰太平绅士,我带她认识了太仓侨办、侨联、文联、妇联、电视台等有关部门的领导,还参加过太仓的多个活动。记得有一年,她来太仓期间,新西兰的报社打电话给她,说她主持的一档美食节目要没有稿子了,叫她赶快供稿救急。她就去菜场买了菜,到我家来烧,还拍成小视屏与照片,发回新西兰。我只才知道,冼锦燕还是个美食家、烹饪师。
我因为是世界华文微型小研究会的创会秘书长,再会长,常组织一些有关微型小说的活动,新西兰方面就拜托冼锦燕发动,参与。我还主编过多本微型小说集子,像《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等,就是请她帮忙组稿的,她自己也写。她在新西兰主办的征文则多次聘亲我为终评委。
2021年时,还一起合作举办了新西兰“三公爵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征文结束后,她委托我主编了《两地情》的获奖作品选,在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
冼锦燕在上海市区、上海松江、苏州市区、苏州吴江等地都有关系不错的朋友,后来她几乎每年都来,听说她在广东樟木头那边有房子,有作家之家,她邀请我去,但我事多,一直没有挤出时间去。
2019年3月2,我应邀去台北参加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第11届年会,与她见了面。这后,三年疫情期间,她没有再来中国。直到2023年11月,在厦门的第12届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年会暨华文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交流会再次相遇,在厦门的活动期间,恰好她生日,主办方还为她庆生,给她送大蛋糕,戴寿星冠,很是热闹了一番。
2024年时,她再次来到中国,来到太仓,再次欢聚一堂,谁知,这成了最后一次见面。
冼锦燕长我两岁,是我的大姐。作为侨领,是我的服务对象,作为作家,是我的文友。说实在,她年龄不算大,就是腿脚不太好,但她不服老,世界各地到处走,真的不容易,令人佩服。谁知最后猝死于心脏病突发。冼锦燕的仙逝,是大洋洲文坛的损失,新西兰侨界的损失,对于她的仙逝,深表哀悼。如今,她入土为安了,但她留下的文学作品,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2025年3月10日于先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