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张冰梅
第一次来日本是1998年寒假过来探亲。后旅日5年、再回国,恢复寒暑假来日本探亲的模式,至今将近20年。这些年对我和家人有过帮助的日本友人很多,无论何时想起,心中总是充满感动,记忆还是那么清晰。今天,我想说一说记忆深处的中里夫妇,正是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才让我快速调整好情绪,让我们的在日生活顺利步入正轨。
中里先生是我先生在国内工作时多次参与接待,并陪同翻译而结识的一位工厂厂长。我先生来日本工作后,特别是我跟儿子过来,住得离中里先生家近了之后,中里先生和太太在各方面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听说我和儿子来日本团聚,夫妻俩马上过来看望。看到我们的公寓空荡荡,只有电视、洗衣机和一个单人用小冰箱,生活“极简”,第二周就送来一个容量大得多的冰箱,并贴心地让亲戚帮忙直接给我们搬上五楼。为了不让我们有心理负担,说是他家淘汰的。这个冰箱我们用了好几年。
中里太太当时57岁,自己在家打理着一个美容沙龙(既可美发,也可给人穿和服)。人非常好,手巧能干,是个热心肠。因为担心自己先生酒驾,她就去考了驾照,每天亲自开车接送先生上下班。那时,她刚刚拿到驾照不久。得知我日语连假名都不会,来日之后一直在家带孩子,跟外界没有什么接触,中里太太就隔三差五在工作日自己开车40多分钟来看我和孩子,怕我过意不去,说正好可以练习车技。中里太太每次来,都给我带很多日用品,有时还有她自己种的蔬菜、自己做的日本料理。记得家里最早的一批餐具、茶具和凉杯,以及洗浴用品几乎都是中里太太给的。她送了我一件她亲手织的毛衣开衫,到现在我还一直保留着,还能穿。
儿子上幼儿园之前,中里太太告诉我要做哪些准备,并提醒我在孩子的衣物上绣名字,以免拿错。得知儿子有些音乐天赋后,中里太太又把家里的电子琴送过来,说她家没人弹了,先给儿子用着。她甚至还为琴不是立式的抱歉。她还把自己女儿小时候学英语的全套十几本儿童英语百科全书绘本拿过来给儿子。
因为我不会日语,中里太太就尽量跟我说英语。她一直坚持学英语,说年龄大了总是记不住。但她一直很努力,总是随身带一本袖珍和英/英和字典。她还经常跟我“笔谈”,汉字加上肢体语言和她生动的表情,理解她的意思并不太难。她性格开朗,特别有亲和力,说话声音也比一般日本人大,每次她一来,我家就充满欢声笑语,气氛活跃又轻松。如果她女儿幸子一起过来,我们的交流就更加没有了障碍,因为幸子当时是日本大学的学生,喜欢英语,完全可以胜任她妈妈和我之间的日英翻译。
中里先生是一个大厂的厂长,平时工作很忙,加班也多。他是个实干家,跟普通工人一样干活儿,从不惜力。60岁了,工作中仍是小跑代替走路,就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虽然这么忙,中里先生却还是多次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跟太太一起来接我们全家去他喜欢的当地特色“老字号”下饭馆。没有客套的“场面”话,而是实打实地请客,让我们吃好。20年前的 “会席”,在我们眼里特别奢侈,让我们惊叹,也让我们“开了眼”。
还记得2000年底,我最低谷的那段时间,中里夫妇为了帮我换环境和心情,力邀我们全家去他们家过三连休。那是我们第一次住到日本人家里,体验日本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习惯,集中“扫盲”了很多认知空白。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对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的心理距离。
中里太太每天不停地做各种美食,用“流水席”款待我们。中里先生一直陪着我们在暖炉饭桌(こたつ)的榻榻米餐厅进餐聊天,因为腿和脚都可以伸到桌面下的一个有电炉丝加热的“深槽”里,在室内没有暖气的日本真是一种享受。儿子当时四岁,来到中里爷爷奶奶家的大房子,就像进了迷宫,既兴奋又好奇。爷爷奶奶允许他随意出入各个房间,他可算彻底玩“疯”了。拿个小卷纸筒芯当鼓槌,看到什么都当鼓敲,还大声唱着儿歌,跑来跑去特开心。两位先生喝酒聊天,我去厨房帮忙的当儿,儿子把障子(玻璃窗里面糊了纸的木格子门)纸捅了三四个大窟窿……我们非常过意不去,但中里爷爷奶奶都一笑了之,说没关系,小男孩都调皮,回头爷爷再糊上就行了。多年后,我们自己家也遇到这一情况,才知道相隔几年之后,再想配到和原来同样纸质和相同花色的障子纸几乎没什么可能……
厨房是中里太太的 “主阵地”,足足有二十几平米,正经是一大间房子。冰箱一人多高且宽,本身就像一面墙。厨房中间是一张大大的桌子,上面摆着各种用具,如大面板、面盆、做稻荷寿司用的木盆、木铲,还有常用的盆、筛、量杯、小电子秤……还有榨汁机、面包机、咖啡机等,都单摆浮搁,用起来特别方便。电饭锅、电水壶、微波炉等则放在靠墙的操作台上。中里太太和荞麦面、擀荞麦面条的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她用套了塑料套的双脚去踩和好的荞麦面,说这样才能擀出劲道的荞麦面条。可惜,当时光顾着惊讶,同时又被她的宝藏厨房吸引,忘记问配方了。但2019年在天津,朋友给了我一袋荞麦面,我自然而然就上手,顺利擀成了面条而不断。是不是因为当年看过中里太太做荞麦面,沾了她巧手的仙气!
中里太太得知我没有穿过和服,就拿出她年轻时的漂亮真丝和服,帮我穿好,还拍了照。今年,女儿因为要参加成人式而定做和服,我才了解到和服不好打理,一般是不会轻易拿出来,更不会轻易让其他人穿的。
儿子上小学、女儿出生等,中里太太每次都会给我建议,并贴身指导。我孕期她更加频繁地来看望,关心备至。还特意嘱咐我生了老二,更要关注老大,以免老大过于失落,产生情绪问题。事实证明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
中里夫妇在我刚来日本,最困难的时候,慷慨地伸出援手。在我最脆弱的时候,给予关心呵护。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普通日本人的勤劳、努力、友善和乐于助人。感恩生命中较早地遇见中里夫妇,学到了他们的平和从容、热爱生活。(原载于 在日华人女性交流会第54期会刊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