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入乡随俗or固步自封?日本人眼中的在日华人人社会
日期: 2024/12/02 12:22
《中文导报》 专题报道组

中岛惠是一名拥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日本记者,曾有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留学经验的她,对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化、文化差异的观察细致入微,因此她的报道和观点经常引发广泛讨论。今年9月,中岛惠又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的新书《日本のなかの中国》。书中聚焦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群体,指出在日华人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底已超过80万人。中岛提到,这一群体不与日本人做生意,而是形成了独自的商圈。



中岛惠的新书封面

日本读者看《日本のなかの中国》

《日本のなかの中国》这本书,以中岛惠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的视角,探讨了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书中通过真实的故事和见闻,展示了在日华人于东瀛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些日本读者在评论中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中岛新书的喜爱和赞赏,认为她以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中国人在日本的生活状态。

一位读者留言道:“我有很多中国熟人,从书中看到了超出自己想象的在日华人生活群像。
我认为自从您几年前出版《日本の「中国人」社会》一书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他们的生活深受祖国中国的影响,但我觉得他们正在创造自己的世界,与中国或日本都不同。谢谢你的好书。”

还有读者写道:“读完这本书后,我惊讶地意识到日本社会华人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书中谈论的是日本老媒体通常不触及的现实。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大多数日本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书中的内容。另外,我原本一直认为很多中国人会通过学习日语而成为日本人。我衷心希望生活在日本的华人尽可能多地学习日语,能够与日本人更好地相处。”

华人有“小圈子”的必然性

在日华人形成独特的社群或商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增长与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商圈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社交媒体与熟人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整合,独特的消费需求与供应链整合满足了市场需求,旅游业的推动进一步扩大了商圈的规模等。

乍一看,在日华人交流圈在一定程度上与日本主流社会有所“脱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人群体完全孤立于日本社会之外。相反,许多在日华人通过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活动、学习日语等方式努力融入日本社会。

在日华人经过多年在日本打拼,经济实力也随之增强。这些华人不仅作为消费者存在,更通过创业、投资等方式在日本经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中的许多人凭借在中国的经验和资源,在日本开展各种业务,从建筑到信息技术,从旅游业到服务业,形成了一个高度互通的经济系统。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在日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日华人熟练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迅速传递商业信息,分享市场动态,这种高效的信息流通方式也为构建独自商圈提供了方便。

在日华人与日本人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比如“正宗中华”当然要用“正宗中华送餐服务”来“投喂”一样,这些专门的产业对华人市场的供应链整合提供了动力。还有就是由于商业习惯和语言障碍。在日华人在日本更倾向于与自己人做生意,从而形成了独自的商圈。这种商圈内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相似,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虽然“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的事时有发生,但毕竟还是好人占多数。

信息、购物全靠微信群

陈梅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刷手机,而且肯定是打开微信,毕竟所有人员往来,联络事项,约饭局,约逛街,全都离不开微信,所以如果打开陈梅的手机软件容量使用份额,可以看到微信占据第一位。

陈梅所有的信息源都来自于微信群,有人会转发来各种新闻,无论是世界大事还是中国、日本的新闻,都有人转发几个媒体的文章到群里。所以陈梅认为自己是非常了解世界格局的。

陈梅来日本15年了,日语不大会说,勉强能用日常会话,不过,对于陈梅来说,语言不重要,因为她的日常生活根本不需要说日语。各种微信群里有信息,有聚会,有换外汇。关于换外汇,本来陈梅很想把国内人民币转出来买房子,本想私下里换日元人民币,但前阵子看到有换汇时诈骗抢钱的,因此她决定暂时不换了。

还有一种微信群,更是陈梅每天必看的,那就是买菜群。东北粘玉米、烧鸡烤鸭、冷冻排骨、螃蟹、蛤蜊、水果……就没有买不到的。而且最令陈梅满意的是,这些结算全都是使用人民币,微信转账,手指一滑,几百人民币转过去,就有人送货到家,照这样买下去,都不用等到国内的钱偷偷换出来了,只需要这样用微信转账支付日常购物生活费,就像蚂蚁搬家,就像愚公移山,不知不觉间,陈梅国内的存款就合理挪用,这边打工挣的日元就可以大大地省下来,让存款与日俱增。

除了买菜吃食需要在日本买,因为有个新鲜度问题,但其他衣服、杂物,大到家具,小到毛巾,陈梅全都是从淘宝和拼多多买来,通过集运公司运到家中,虽然要支付运输费,但比较起来,也还是比在日本的市面上买便宜。虽然陈梅那在日本高中上学的儿子回来发过牢骚,说家里用的东西特别奇怪,总感觉质量不像日本的好。陈梅和丈夫都认为这是在日本长大的儿子忘了本。

陈梅告诉记者,她周围有很多位这样生活的朋友,当然她的朋友都是中国人。他们夫妇和儿子有了代沟,她认为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美德,但儿子认为家里的生活和周围朋友家的不一样,令他对父母以及父母身边的朋友有种“违和感”。

“国中国”背后的“隐形推手”

日本的排外风气,对在日华人形成“国中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形成了单一民族的社会形态。这种民族的单一性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排外风气,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国人表现出冷漠、疏远,都使得外国人在日本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日本人固然可能不会明目张胆地歧视外来移民,但会让移民感受到自己不是本地人。一个外国人试试在日本租房就会了然,什么非日本人不租,无保证人不租(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何来当地保证人)等潜在排外条件。其他例子数不胜数,诸君大可在生活中“细细品味”。

近几十年来,日本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国际竞争力下降,有报道称部分原因就是未能在技术创新等领域做出显著突破。为什么会如此?或许还是归咎于日本人趋于整体意识(日本人族群的整体),让人们缺乏产出新想法的能力和勇气。另外,由于社会政策等种种原因,在日本的外国人又不能很好地流动和发挥才干,方招致日本在全球化进程中错失了很多创新的机会。

日本式来往和中国式抱团

来日本20年的张翠翠在日本的大手企业工作,并且与日本丈夫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经过三年私塾生涯,儿子进的是私立中高一贯制的好学校,翠翠觉得很是圆满了。

张翠翠最近刷朋友圈,看到好友发了一个圈,有位日本作家写了本书,书封上写着,一个日本朋友都没有。当时张翠翠愣了一下,回观自己的生活,她是有日本朋友的,多数是妈妈友,在公司则有很多关系好的同事,但是,平时来往最多的确实还是中国朋友。尽管她中文、日文、英文都非常流畅,翠翠本人拥有中国、美国、日本名牌大学的学位,堪称优秀精英,所以在公司里的工作成绩也不容小觑。但张翠翠发现,和日本同事在公司里有说有笑,开会时热火朝天,大家显得又融洽又和谐,但谁也没有想到要在公司之外成为朋友。所以张翠翠的业余时间,除了用在家里,就是和同样来自中国的朋友们聚会。张翠翠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妈妈友和日本同事们,但始终不像和中国朋友那样能聊到深处。这可能出自于日本人的人际交往方式,日本人之间本身也是比较有距离的交往。所以,张翠翠认为这是文化习惯带来的。

另一位也是在日本大手企业工作的华人女性晓宏(化名)则告诉记者,说中国人抱团?抱团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人本是群居动物,群分类聚的本质是寻求安全感。但为什么华人在海外,尤其在日本会让人觉得特别喜好抱团呢?也许就是没有安全感,与日本人交往时摸不到那条底线。这既是因为日本文化的那种“淡”和中国的那种“浓”之间的反差,也因为日本社会本身的谨小慎微。一岛水土一岛人,跟天苍苍野茫茫辽阔惯了的种群之间,难以消弭的“不对付”,大家心知肚明。当然,倒不是说好坏,此间并无优劣。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934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