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社论
作者:申文
新冠蔓延数年,阻碍了国家间的人员往来和国际交流,也使得中日韩合作机制陷入了低谷和停滞期。去年以来,疫情缓解,中日韩合作机制重启,有助于提振东北亚、亚太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促进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在俄乌战争威胁欧洲、以巴战火搅乱中东之际,亚太地区能否保持平稳安定、能否成为全球安全环境的基石,是一项超越国家和地区利益的国际责任。无疑,从国际关系的内在结构来看,亚太区域和平环境看东亚,东亚合作看中日韩,中日韩的民间交流靠文旅先行——这样的逻辑链条是成立的,也是有效的。近日,中日韩三国在文旅交流领域共同发力,让人对东亚区域合作充满信心。
9月11日,第10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在日本神户召开,也是时隔五年后的再次举行。三方围绕着中日韩旅游交流与合作,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宣言,提出到2030年三国游客互访人次要增至4000万,即到2025年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3000万人次水平、到2030年则增至4000万人次。为此,需要扩大地方城市间的交流,增加地方直飞航班,针对交通拥挤、过度旅游等问题拿出对策。
9月12日,第15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三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京都宣言》,指出文化艺术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强调了三国在文化领域投资的必要性,并根据领导人会议的共识,在文化艺术方面以年轻一代为中心,进一步充实交流与合作。中日韩签署了“2025-26年文化交流年”合作备忘录,还举行了“2025年东亚文化城市”宣布仪式。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湖州市、日本镰仓市、韩国安城市等四个城市代表被授予了认定证书。
民间交流,文旅先行,其大背景是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今年5月顺利举办,达成积极成果。继2019年的成都会议后,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2024年5月27日在韩国首尔召开。中国总理李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韩国总统尹锡悦参加了会议。三国发布了《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传递出了推进合作的讯号。
《联合宣言》指出:“文化是连接三国人民的桥梁,将继续通过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艺术节、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等活动,扩大三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互动的平台。我们还决定把2025-2026年作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据此,近日召开的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和文化部长会议,就是落实领导人会议的精神,再燃民间交流的火种、掀起文旅先行新高潮。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与地缘政治的环境下,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能够顺利召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各方释放出了较强善意,标志着三国合作再出发。合作重点之一是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即借助民间基础的力量更好地夯实合作关系。据估计,双边或三边性质的各种交流项目可能呈现井喷式发展。
其实,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召开之前,作为前奏的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2023年7月3日已在中国青岛举办,为中日韩合作发出了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明确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出席论坛表示,20年前,中日韩三国发表第一份联合宣言,指出“三方合作旨在促进发展,加强东亚合作,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这是三国合作的初心,也是三国肩负的使命。中日韩三国要以史为鉴,以民促官、以经促政、以地方促中央、以多边促双边,排除干扰,携手共进,激活三国合作交流机制,重整行装再出发,共同振兴亚洲、造福世界。
其后的2023年9月26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中日韩三国高官时隔近4年再聚首,讨论了三方合作、领导人会议等事宜。中日韩“共性”在于:一是均有重启三边对话合作机制的共同愿望;二是均有提振经济、拓展贸易的共同需求;三是均有在疫情后让民间交流回归常态的共同诉求。这次会合为中日韩合作机制按下“重启键”,既为三方更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清道铺路,也为今后三方合作构想蓝图。
目前,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4%,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0%。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日本、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日韩两国都是中国的重要外资来源国,在华累计投资均超过1000亿美元,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也备受关注。本次,中日韩承诺三国游客互访人次增至4000万,为维护东亚区域和平环境提供了信心背书。
尽管三方仍面临不少挑战,诸如福岛核污水排海、四方芯片联盟、美日韩军事合作等问题。但中日韩愿意遵循国际准则,用对话取代对抗,弥补信任赤字,为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未来之路不太可能一帆风顺,但重启合作机制值得珍惜。中日韩合作适当其时,民间引导,文旅先行,扬帆起航,行稳致远。
作者:申文
新冠蔓延数年,阻碍了国家间的人员往来和国际交流,也使得中日韩合作机制陷入了低谷和停滞期。去年以来,疫情缓解,中日韩合作机制重启,有助于提振东北亚、亚太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促进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在俄乌战争威胁欧洲、以巴战火搅乱中东之际,亚太地区能否保持平稳安定、能否成为全球安全环境的基石,是一项超越国家和地区利益的国际责任。无疑,从国际关系的内在结构来看,亚太区域和平环境看东亚,东亚合作看中日韩,中日韩的民间交流靠文旅先行——这样的逻辑链条是成立的,也是有效的。近日,中日韩三国在文旅交流领域共同发力,让人对东亚区域合作充满信心。
9月11日,第10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在日本神户召开,也是时隔五年后的再次举行。三方围绕着中日韩旅游交流与合作,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宣言,提出到2030年三国游客互访人次要增至4000万,即到2025年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3000万人次水平、到2030年则增至4000万人次。为此,需要扩大地方城市间的交流,增加地方直飞航班,针对交通拥挤、过度旅游等问题拿出对策。
9月12日,第15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三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京都宣言》,指出文化艺术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强调了三国在文化领域投资的必要性,并根据领导人会议的共识,在文化艺术方面以年轻一代为中心,进一步充实交流与合作。中日韩签署了“2025-26年文化交流年”合作备忘录,还举行了“2025年东亚文化城市”宣布仪式。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湖州市、日本镰仓市、韩国安城市等四个城市代表被授予了认定证书。
民间交流,文旅先行,其大背景是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今年5月顺利举办,达成积极成果。继2019年的成都会议后,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2024年5月27日在韩国首尔召开。中国总理李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韩国总统尹锡悦参加了会议。三国发布了《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传递出了推进合作的讯号。
《联合宣言》指出:“文化是连接三国人民的桥梁,将继续通过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艺术节、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等活动,扩大三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互动的平台。我们还决定把2025-2026年作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据此,近日召开的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和文化部长会议,就是落实领导人会议的精神,再燃民间交流的火种、掀起文旅先行新高潮。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与地缘政治的环境下,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能够顺利召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各方释放出了较强善意,标志着三国合作再出发。合作重点之一是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即借助民间基础的力量更好地夯实合作关系。据估计,双边或三边性质的各种交流项目可能呈现井喷式发展。
其实,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召开之前,作为前奏的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2023年7月3日已在中国青岛举办,为中日韩合作发出了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明确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出席论坛表示,20年前,中日韩三国发表第一份联合宣言,指出“三方合作旨在促进发展,加强东亚合作,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这是三国合作的初心,也是三国肩负的使命。中日韩三国要以史为鉴,以民促官、以经促政、以地方促中央、以多边促双边,排除干扰,携手共进,激活三国合作交流机制,重整行装再出发,共同振兴亚洲、造福世界。
其后的2023年9月26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中日韩三国高官时隔近4年再聚首,讨论了三方合作、领导人会议等事宜。中日韩“共性”在于:一是均有重启三边对话合作机制的共同愿望;二是均有提振经济、拓展贸易的共同需求;三是均有在疫情后让民间交流回归常态的共同诉求。这次会合为中日韩合作机制按下“重启键”,既为三方更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清道铺路,也为今后三方合作构想蓝图。
目前,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4%,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0%。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日本、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日韩两国都是中国的重要外资来源国,在华累计投资均超过1000亿美元,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也备受关注。本次,中日韩承诺三国游客互访人次增至4000万,为维护东亚区域和平环境提供了信心背书。
尽管三方仍面临不少挑战,诸如福岛核污水排海、四方芯片联盟、美日韩军事合作等问题。但中日韩愿意遵循国际准则,用对话取代对抗,弥补信任赤字,为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未来之路不太可能一帆风顺,但重启合作机制值得珍惜。中日韩合作适当其时,民间引导,文旅先行,扬帆起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