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卢涛:代名词化了的“藤野先生”
日期: 24年08月4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卢涛(广岛大学)

大约50年前,我在语文课上阅读了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在对日本和日本人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藤野先生成了我理解日本知识分子的重要线索。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在上课前的一句“好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藤野先生的形象也因此变得温和、亲切。

日本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也都读过《藤野先生》。在我身边,不仅文科的同事知晓藤野先生,理科的同事中也有不少人知道这篇文章。可以想见,有很多日本人是以藤野先生为榜样在与留学生交流、接触的。一段时间里,曾有人设想在日本发起“我的藤野先生”的征文活动,说明藤野先生影响之深远。在过去三、四十年里,超过一百万人的中国留学生来日本留学,他们经历了许多,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心中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藤野先生”。

事实上,在我的经历中也有几位“藤野先生”。其中一位是我的硕士指导老师大河内康宪先生。他曾直言不讳地说过,“很多中国人其实并不了解汉语”,这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下决心钻研汉语。大河内老师的另一句肺腑之言是“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不同文化”,这对我以相对主义的态度理解不同文化影响颇深。我至今仍保存着先生批改过的我的硕士论文原稿,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研究的范本。

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不再阅读《藤野先生》,着实令人遗憾。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直接观察日本社会、直接与日本人接触,这为进一步促进相互理解带来了希望。中日两国不应仅仅以“无法搬迁的邻国”这一消极态度看待彼此,而应将双方视为需要相互扶助的邻居,共同构建良好的区域关系。

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除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次“惜别忌”集会正是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契机。

(本文根据2022年8月11日在福井县芦原市举办的“惜别忌”的日语发言翻译修改而成)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20790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