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石:大书法家一首小诗包罗万象
日期: 24年05月4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张石


中国的明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尤其是书法艺术,在二百七十七年的近三个世纪中,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明朝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也涌现出了大量名垂千古的书法家。

明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有人们熟知的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张瑞图、王宠、米万钟等,这些书法家的部分传世墨宝都被各个博物馆精心收藏,成为传世珍宝。

其中的书法大家祝允明,不仅书法令人叫绝,而且诗、书、画皆佳。



祝允明像。由清代顾沅辑,孔继尧绘。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徐贞卿、唐寅、文征明被称为“吴中四才子”,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楷、行、草皆佳,集古今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明代潘之淙在《书法离钩》中说:“祝希哲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锺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至吴兴(赵孟頫),行草则大令(王献之)、狂素(怀素)、颠旭(张旭),至李(李邕)、米(米芾)、苏(苏轼)、黄(黄庭坚),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足配吴兴,它所不论。”

意思就是说:祝希哲,也就是祝京兆年轻有为,他的楷书笔法学锺繇、王羲之、王献之,一直学到赵孟頫,行草书则法王献之、怀素、张旭,直至李邕、米芾、苏轼、黄庭坚,都学得惟妙惟肖。晚年风格多变,风骨烂漫,天真纵逸,足以和赵孟頫媲美,和其他人相比也不在话下。”



祝允明书法《嵇康酒会诗》

祝允明的诗文也是一绝,九岁会作诗,博览群书,诗作恬淡而禅意盎然。

由于他的书法水平太高,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诗作,最近读到了祝允明的一首小诗,虽然短小、质朴,但是却是包罗万象,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

这首诗就是他的《首夏山中行吟》,诗中写道: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这首诗几乎包含了中国的农耕文化的全部生活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从物质生活上看,首先是粮食和衣服,稍微奢侈一些,就离不开蔬菜和水果了,这些都满足,就追求一点享乐了,那就要喝茶饮酒了,而祝允明这首小诗,把这些都包括在内,梅子黄了,就有水果吃了,蔬菜丰收,餐桌就丰盛,麦子熟了,就要收夏粮了,而要穿绫罗绸缎,就要养蚕宝宝。

庙里的和尚不饮酒,可能想翻过山去找老茶农,买点儿茶过过新茗之瘾,也许还可以享受斗茶之乐,不过路过一个村子时,妙龄村姑正在酒肆前煮酒,酒香飘飘,让人不饮也醉,身为吃素的修行人也有点把持不住了。

这首小诗写得真挚、淳朴,就是几百年以后,我们也能一看就懂,如身临其境,为诗人描绘的桃花源般的安宁、温馨的农耕社会的全景图而心驰神往。

祝允明十七岁即中秀才,弘治五年(1492年),中式壬子科应天乡试举人,然而一生举业仕途都不顺利,此后春闱(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应试,故名)屡试不第,到了55岁时才得到广东兴宁知县的职务,后迁任南京应天府通判,一年后谢病返乡,后人称“祝京兆”(管辖京师近郊的行政长官)。

仕途不顺,也使他看淡名利,亲近自然,细致观察生活,并把眼前的风花雪月,晨钟暮鼓,男耕女织,茶色酒香,融入他的诗作,同时演化为他流畅洒脱,奔放不羁的书法艺术的动力。

他在诗作《新春日》中写道:

拂旦梅花发一枝,融融春气到茅茨。
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

淡泊名利,吟花咏蝉,饮酒挥毫,傍花随柳,看山弄泉的潇洒人生,成就了祝允明流芳千古的诗书艺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0687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