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作者: 王一敏
灌入AIBN液剂,将液剂软杯罩扣上眼窝,浑浊的瞳眸,顿时清亮,老黄眨眨眼皮,继续码字。
一年前,生活在东京的老黄职场退休,在几位华人作家的鼓励下,回归文学写作。他试着写了几篇,投送某作家朋友的公众号,不料,留言加大拇指,如潮,作家朋友也说,不错,可以试试了。试试,意指可以尝试往纸质文学刊物投稿。
到了这般年纪,老黄已不想攀缘求人,决意走正规渠道。

老黄的老花眼镜贴上网络,发现如今国内的文学杂志很温馨,官网的下方,纷纷设置了投稿邮箱。老黄从电脑里调出文稿,笑纹飞展,他可以不用上邮局,不用手抄寄挂号,只需在邮件里写上“尊敬的编辑老师,冒昧地打扰……”之类的恭谦之词,然后,慎重一按键,文稿就发送过去了,三秒钟不到,对方就送来了暖暖的回应:“您好!感谢您发来的稿件,我们一定认真阅读,若适合送审,会在三个月内给您回复……”老黄欣喜,内心开始期盼。
三个月过去,没有回复,老黄明白,它意味着自己的作品不合适。虽然失落,但重在反省,坚持,努力,是老黄这代人的信念。AIBN液剂浸润了干涩的双眼,老黄开始强化阅读,开始修改或重写,再投,再失望,再自省,再重写,再投……然而,老黄伸长了脖子,始终不见回复。
有一天,老黄突发奇想,想弄清这些投稿邮箱背后的真相。
他把自己多年前在国内一家省级文学刊物上获奖的短篇小说,改头换面,然后,用不同的笔名,同时投往国内的主要省级文学刊物的投稿邮箱。三个月过去,仍然一滴水花也没有。
之后,老黄又把这篇稿子打印多份,请国内的亲友用挂号的形式,直接邮寄给一部分杂志的编辑部,两个月过去,仍不见任何退稿或编辑的只言片语。最后,老黄查询到国内所有文学期刊的主编姓名,挑选出一些他喜欢的人名,类似“求是”“则诚”“依群”等,看上去是“好人”的字眼,再用国际快递发了过去。国际快递,有跟踪系统,能获得对方是否收取的信息。
然而,全部的投稿,最后,全部地石沉大海。
老黄的脸皮,皱纹错乱横行。根据实验结果,他判断,国内的大多数文学期刊很可能是不重视外稿的,那些所谓的投稿邮箱要么是虚设,要么是装门面,甚至是欺骗人的。老黄还判断,大多数寄到编辑部的作者来稿,很可能堆在墙角,积满灰尘,正等待收废品的光顾。老黄猜测,不少坐在主编或主任席位上的人,姓名的美好与人性善恶毫无关联,他们的脖子上好象栓着马套,眼睛只能往上抬,视野被刻意地收窄。
啊,老黄突然怀念起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那个时期的文学编辑和主编,带着袖套,从外稿中,奋力掏金,即使是退稿,退稿的信封袋里,都会附上手写回复,签上编辑自己的名字,予以鼓励……
于是,那个八十年代--成就了新中国第一个辉煌的文学盛季。
老黄困惑,如今国内的文学期刊,雨后春笋,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华丽,不知这些漂亮的纸质文本,如何诞生?
老黄的眼窝,缺水,快快来,AIBN液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