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潘城
年夜饭的菜只只有讲头。祖母有两个菜,以前年年烧,一个叫“毛一千”,一个叫“有底档”。
“毛一千”就是烧一盆芋艿头。好吃的芋艿头产自宁波奉化,奉化旧时有三头:望着武岭头,吃着芋艿头,靠着蒋光头。芋艿头遍身长毛,也叫“毛芋艿”。小时候帮着刮生芋艿,刮的手痒、脚痒、浑身痒,祖母说“不要抓,越抓越痒,芋艿烧熟,马上不痒!”因芋艿多毛,得了个讨彩头的名字“毛一千”,一千泛指极多,意思是新的一年做生意毛利多多,暴富。
“有底档”说得是茨菰,江南人多爱吃茨菰。茨菰烧肉、炒鸡或者用咸菜卤单烧都好吃。茨菰水生,芽叶有清秀之气,吃的是其肉质球茎。每次烧茨菰,祖母都会不厌其烦的介绍一句:“茨菰化痰。”好像中国人的喉咙里的确总是有许多痰。这东西长得像个大蝌蚪,有一个长长的蒂。正是这个造型,谐音“有底(蒂)档”。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很富足、有底气,做生意不缺本钱,贷款还得上,工资发得出,资金兜得转,不会次贷危机。
其实呢是过去穷,过年杀只鸡、割块肉要省着吃,所以烧肉、炒鸡里需混入大量芋艿、茨菇之类才经得起吃。
我家上数三代都是嘉兴府中小市民,据说老辈人里有在沪禾两地开过饭店、茶庄、炭行、米行的,无法详考,想来都不大,蝇头小利讨生活,不似阿Q们的祖上都阔过。
《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就是南宋嘉兴府发达的市井生活中生出来的“侠”。老式人家年夜饭里的“毛一千”“有底档”估计就是张阿生、全金发之流必吃的。
芋艿、茨菰的口感类似土豆,茨菰略实,微微有点涩,但正是这微妙的苦涩才令其与土豆、番薯之流的格调拉开差距。汪曾祺曾评价,茨菰“格最高”。这又是对江南风味的另一种品味了。
要“毛一千”“有底档”,还是要“格最高”?任君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