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不久前举行的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式上宣布,从明年开始,俗称“广交会”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将改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全称的一字之差,实际上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外贸政策导向性的变化,这就是要从原来的只重视出口,转变为既重视出口也同时重视进口,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
“广交会”是中国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齐全、采购商最多的国家级经贸交易会,有“中国第一展”的美誉。50年代,当时中国大陆需要进口大量建设物资,为了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禁运,同时考虑到广州是华南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又毗邻香港和澳门,1957年4月25日,中国政府在广州创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此后20多年,每年定期举行春季、秋季两届的“广交会”,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世界认识中国的唯一窗口。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春秋两季广交会的成交额,占了中国每年出口总额将近1/4的比重,10年文革期间,更高达1/2。正因为这一传统地位,即便是在文革和SARS危机期间,中国政府也不轻易停办广交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最初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期间,由于受中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影响,国内资金和外汇极度短缺,因此中国的外贸政策被认为是出口导向型的,所有的政策都要服从于扩大出口的最高目标。就“广交会”而言,由于过去海外采购商到会人数和成交额,与中国出口总额构成正比关系,这两项指标一直被用来衡量广交会的成败。
有人指出,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典型的重商主义,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结果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广交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随著中国强劲的外贸出口增长拉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过高和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根据10月14日中国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外汇储备馀额达到9879亿美元,距离万亿美元大关仅一步之遥,继续位列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数据显示,9月份新增外汇储备159亿美元,同比多增1亿美元,1-9月外汇储备累计增加1690亿美元,同比多增99亿美元。在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国持续增加的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根据最新的海关统计数据,8月和9月的对外贸易顺差分别是188亿和153亿美元。为此,中国商务部在10月11日公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中国将从重视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实现贸易平衡转变。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其中包括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也是中国政府“十一五”时期力求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广交会”的更名意味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这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所说,“广交会”名字的改变是非常具有含义的一个象徵,即中国正努力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出口、进口和内需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从商务部对外公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到,有关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的战略调整对于占到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对外贸易来说,属于“伤筋动骨”类型的变革,其中关系到对外贸易发展目标的主要有:(1)外贸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2010年,进出口调控目标为2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出口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进出口增长目标低于“十五”年均增长24%的实际速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十一五”期间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不是单纯追求规模,过高的目标不利于营造注重增长质量的环境。二是历史上支撑中国外贸高速增长的产业基础,主要是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形成的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外向型产业。经过十多年来持续大规模转移,预计在“十一五”期间速度可能有所减缓。三是支撑外贸特别是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经过过去几年的较快增长,预计在未来面临一个新的调整压力。(2)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0%。2010年服务进出口预期目标为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出口1900亿美元,年均增长19%,出口结构明显改善。进口2100亿美元,年均增长21%。(3)外商投资效益要有明显的提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比“十五”期间有所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4)“走出去”要实现较快发展。5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达到1300亿美元和250亿美元,新派境外劳务人员达到150万人次。
按照规划,到2010年,中国进出口调控目标为2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这比“十五”期间年均24%的增幅目标明显减少了14%。如此大的降幅,可以清晰地看到宏观调控中降低外贸依存度的意图,或者说宏观调控在外贸方面的战略安排已经进入了未来发展的规划中。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纲要》时候表示,以往的出口模式不仅使无效出口泛滥而且还拉高了资源产品等进口成本,损害本国的利益,而且单纯追求规模的方式已经过时,过高的目标不利于营造注重增长质量的环境。因此,在放缓对外贸易增速下提高有效贸易是未来外贸发展的根本。中国政府正在为降低外贸依存度创造合适的空间和环境,这就是要为消费的崛起寻找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外贸增长从规模转向质量,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由外需向内需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