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空军开始发展下一代轰炸机,并在2015年赋予正式编号B-21,随后项目高速推进,最终在2023年11月首飞。俄罗斯在2009年紧随美国,也开始PAK DA隐身轰炸机的研发,历经多年后同样在今年冬季取得了进展——建成了为PAK DA准备的测试/训练基地,设计团队因此获得工业建筑和设计奖,这事儿可有点滑稽啊。
冷战结束后美俄军事研发水平骤降,延误成了常态。B-21原本计划2021年首飞,结果延期了两年,但好歹还是飞起来了。俄罗斯PAK DA这些年在官方口中达成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节点,2019年就号称确定外形结构和基本参数,但至今什么都没看到,PPT倒是做了一篇又一篇。给基地设计人员发奖这事,要说也是比一点动静没有的“轰-20”强一点,但这和PAK DA推进似乎没什么关系。而从两国在隐身轰炸机各个领域的准备来看,现在悄无声息的“轰-20”,未来必然会比PAK DA更早服役,甚至等到“轰-20”服役时,俄罗斯PAK DA都未必能首飞,因为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实在太差了。
现代隐身轰炸机听起来威名赫赫,但技术难点和以往并不相同,隐身、机身控制、大尺寸制造和动力系统才是关键。苏联是现代军事隐身理念起源,但是却走了“等离子隐身”的弯路。特别是当苏联解体,俄罗斯无力走通“等离子隐身”的技术路线,等于20年白干,只能从头开始追寻美国空军F-22A的脚步。苏-57隐身性能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俄罗斯在外形隐身上积累太少。苏霍伊设计局航空技术底蕴深厚,认为既然苏-57隐身水平不可能和F-22A、歼-20A相比,那就突出机动优势,打造一款立足地面雷达、空中预警机支援的防御性战斗机,这种向现实屈服的设计,最终也获得了空天军认可。但PAK DA不可能沿用苏-57的设计理念,根本就不存在防御性的隐身轰炸机,而想达到穿透北美/西欧防空网的隐身攻击水平,对俄罗斯来说难度非常大。
相比之下,“轰-20”虽然没有消息,但服役上百架的歼-20A,隐身水平有目共睹,这可做不得假。隐身外形、表面隐身涂料,甚至是红外隐身权衡等技术积累,中航工业经过歼-20A的考验,水平都很高,这是可以沿用到“轰-20”身上的。其次,国内无人机产业发展很快,其中就有彩虹-7、攻击-11等优质隐身型号。这就同时涉及到“轰炸机隐身”和“典型飞翼构型控制”,两个典型应用方面。战斗机隐身设计主要考虑前半身,这是其最容易被雷法发现也最危险的方面,侧翼次之,尾部最后。像美制F-22A正面RCS能做到0.01,侧面要降一个等级(0.1),尾部则继续降低。隐身轰炸机要独自穿越对手防御,必须全方位隐身,美制B-2A基本能做到全方位RCS达到0.1的等级。因此,彩虹-7、攻击-11意味着国内在歼-20A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全方位隐身的应用。
以B-2A为代表的飞翼构型很科幻,但出现时间其实很早,这种构型最大优点是全机融合为一个大升力体,效率特别高,缺点就是控制难度大,转个大弯都得几十千米。诺斯诺普在二战时期就研究飞翼构型,80年代能在B-2A身上大成,多年技术积累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内研究这一块也就20来年,时间上根本没法和美国相比,但现代模拟技术和超级计算机的出现,也让原本困难的飞翼控制变得相对简单。国内在彩虹-7、攻击-11之前,就推出不少飞翼构型的验证机,现在将两款无人机定型,代表完整掌握了控制技术。相比之下,俄罗斯至今没有展示过在这一领域的作品,超级计算机也一直没能排进全球前10,数量更是远远低于中美,PAK DA想在零基础状态下,解决复杂的飞行构型控制难题,压力山大。
隐身轰炸机为了保证飞翼构型,在高亚音速下飞行结构强度,内部主承力构建基本不使用焊接,这一点对俄罗斯来说问题到不是很大,继承苏联的工业制造体系,还有把握完成这种级别的要求。当然,中国在这一点上更没有问题。至于最后的动力系统,拜效率奇高的升力体结构所赐,对发动机功率要求还真不算苛刻,如今搭载在运-20B上的涡扇-20完全够用,俄罗斯方面也有相应动力。唯一的难点,大概是处理好发动机尾喷管的高温废气,毕竟之前无论是隐身战斗机还是隐身无人机,在这一点上,都远没有隐身轰炸机要求高。
一句话,中国在理论上拥有研发隐身轰炸机的全部能力,至于说为什么没有动静,这种例子太多了,东风-17在列装之前研发7年,先后远程测试近10次,不也是一点消息没有,直到阅兵亮相才为外界所知。俄罗斯虽然在PAK DA项目上很高调,但这个高调没有意义,隐身体系和飞翼控制两大块的缺失,将是PAK DA问世的拦路虎。问题是,俄罗斯PAK DA对中国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已经在今年11月首飞的美制B-21,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对手。24载沉浮变幻,西飞还是快点公布好消息吧。
冷战结束后美俄军事研发水平骤降,延误成了常态。B-21原本计划2021年首飞,结果延期了两年,但好歹还是飞起来了。俄罗斯PAK DA这些年在官方口中达成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节点,2019年就号称确定外形结构和基本参数,但至今什么都没看到,PPT倒是做了一篇又一篇。给基地设计人员发奖这事,要说也是比一点动静没有的“轰-20”强一点,但这和PAK DA推进似乎没什么关系。而从两国在隐身轰炸机各个领域的准备来看,现在悄无声息的“轰-20”,未来必然会比PAK DA更早服役,甚至等到“轰-20”服役时,俄罗斯PAK DA都未必能首飞,因为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实在太差了。
现代隐身轰炸机听起来威名赫赫,但技术难点和以往并不相同,隐身、机身控制、大尺寸制造和动力系统才是关键。苏联是现代军事隐身理念起源,但是却走了“等离子隐身”的弯路。特别是当苏联解体,俄罗斯无力走通“等离子隐身”的技术路线,等于20年白干,只能从头开始追寻美国空军F-22A的脚步。苏-57隐身性能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俄罗斯在外形隐身上积累太少。苏霍伊设计局航空技术底蕴深厚,认为既然苏-57隐身水平不可能和F-22A、歼-20A相比,那就突出机动优势,打造一款立足地面雷达、空中预警机支援的防御性战斗机,这种向现实屈服的设计,最终也获得了空天军认可。但PAK DA不可能沿用苏-57的设计理念,根本就不存在防御性的隐身轰炸机,而想达到穿透北美/西欧防空网的隐身攻击水平,对俄罗斯来说难度非常大。
相比之下,“轰-20”虽然没有消息,但服役上百架的歼-20A,隐身水平有目共睹,这可做不得假。隐身外形、表面隐身涂料,甚至是红外隐身权衡等技术积累,中航工业经过歼-20A的考验,水平都很高,这是可以沿用到“轰-20”身上的。其次,国内无人机产业发展很快,其中就有彩虹-7、攻击-11等优质隐身型号。这就同时涉及到“轰炸机隐身”和“典型飞翼构型控制”,两个典型应用方面。战斗机隐身设计主要考虑前半身,这是其最容易被雷法发现也最危险的方面,侧翼次之,尾部最后。像美制F-22A正面RCS能做到0.01,侧面要降一个等级(0.1),尾部则继续降低。隐身轰炸机要独自穿越对手防御,必须全方位隐身,美制B-2A基本能做到全方位RCS达到0.1的等级。因此,彩虹-7、攻击-11意味着国内在歼-20A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全方位隐身的应用。
以B-2A为代表的飞翼构型很科幻,但出现时间其实很早,这种构型最大优点是全机融合为一个大升力体,效率特别高,缺点就是控制难度大,转个大弯都得几十千米。诺斯诺普在二战时期就研究飞翼构型,80年代能在B-2A身上大成,多年技术积累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内研究这一块也就20来年,时间上根本没法和美国相比,但现代模拟技术和超级计算机的出现,也让原本困难的飞翼控制变得相对简单。国内在彩虹-7、攻击-11之前,就推出不少飞翼构型的验证机,现在将两款无人机定型,代表完整掌握了控制技术。相比之下,俄罗斯至今没有展示过在这一领域的作品,超级计算机也一直没能排进全球前10,数量更是远远低于中美,PAK DA想在零基础状态下,解决复杂的飞行构型控制难题,压力山大。
隐身轰炸机为了保证飞翼构型,在高亚音速下飞行结构强度,内部主承力构建基本不使用焊接,这一点对俄罗斯来说问题到不是很大,继承苏联的工业制造体系,还有把握完成这种级别的要求。当然,中国在这一点上更没有问题。至于最后的动力系统,拜效率奇高的升力体结构所赐,对发动机功率要求还真不算苛刻,如今搭载在运-20B上的涡扇-20完全够用,俄罗斯方面也有相应动力。唯一的难点,大概是处理好发动机尾喷管的高温废气,毕竟之前无论是隐身战斗机还是隐身无人机,在这一点上,都远没有隐身轰炸机要求高。
一句话,中国在理论上拥有研发隐身轰炸机的全部能力,至于说为什么没有动静,这种例子太多了,东风-17在列装之前研发7年,先后远程测试近10次,不也是一点消息没有,直到阅兵亮相才为外界所知。俄罗斯虽然在PAK DA项目上很高调,但这个高调没有意义,隐身体系和飞翼控制两大块的缺失,将是PAK DA问世的拦路虎。问题是,俄罗斯PAK DA对中国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已经在今年11月首飞的美制B-21,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对手。24载沉浮变幻,西飞还是快点公布好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