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施银:在青铜诗社新章程的序文
日期: 2023/10/06 15:45
文学园地

作者:施银


贺诗社成立18周年成年礼

母校青铜诗社最近在修改社团章程,社长徐含蕾发来邀请,说我在诗社的时间最久,也一路见证了诗社的演变历程,希望能给诗社的新章程写一篇序文。本人倍感惭愧,虽然自己一直写诗,对于社团的事情从学生时代起就是不闻不问,所作贡献更是微乎其微。但也自知作为一名老人,有必要站出来,不以前辈身份自居,以平和交流的心态,对诗社后辈经常问到的一些疑惑,探讨一个答案,故写此序文。

首先是为什么要建立青铜诗社的问题?这个要从大学生诗社的历史说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内的大学陆续成立了许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诗社。有些也已经在国内诗坛形成了一股相当有影响力的势力,比如1981年5月27日复旦大学成立的复旦诗社,不仅2011年开始举办“光华诗歌奖”,还在2012年创办了中国首个以诗歌为主题的高校公益图书馆,有《诗耕地》《复旦诗派诗歌系列》《在复旦写诗》等诗刊和诗集。一所大学的大学生诗社的发展状况也是一所大学文化底蕴的象征。在2005年9月,当复旦诗社等大学生诗社业已小有名气的时候,为了弥补安徽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缺失,一伙热血青年秉承着“后来者居上”的斗志,成立了安徽大学青铜诗社。



安徽大学。由Zhou Guanhuai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来自维基百科

事实上除了北大、清华、复旦等少数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学外,许多大学生诗社面临的因为招新青黄不接或者换届后继无人而解散的命运。非常欣慰的是,青铜诗社从最初文学院的院级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升级为校级社团,一届届薪火相传,成功的迎来了18岁的“成年礼”,这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也体现了安徽大学作为一所拥有95年历史的“双一流”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是为什么叫青铜诗社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多学弟学妹都追问过,因为最近的很多网络游戏会以“青铜”、“白银”、“黄金”来区分游戏玩家的段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对于人类世纪的划分),引起了一些人对于“青铜”这个名字的误解读。虽然我都是回避而不作答,因为自己不是诗社的创始团队,可能解读会与创始团队原本的寓意有误差,但是我可以谈谈我的理解。

我个人对于青铜的理解是,诗歌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青铜时代,在人类历史中,“诗”这个字最早出现在青铜时代的甲骨文中,青铜时代的祖先就已经用“寺”代替“诗”,并在演化中出现了最早的“诗”字。宋人王安石解剖“诗”字时也说:“诗,寺人之言”,寺人就是上古祭祀仪式的司仪。在这一阶段,诗歌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只有关于部落生死存亡的大事才可以入诗,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还不具备入诗资格。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诗歌,出现了通过“采诗”来反映民间疾苦,具有很高的公共性,这是中国诗歌与生俱来的遗传密码。典型代表就是《诗经》,通过诗言志,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开始有了入诗的资格。在近代,诗歌更是迎来了万物皆可入诗阶段,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也开始体现在诗歌的文字里。特别是近代的新诗,很自由,自由到没有定义,这一阶段不仅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可以入诗,诗歌的写作内容上几乎就没有禁区。

但也正是因为万物皆可入诗,诗歌开始出现一些轻浮的现象,有时会沦为分行分段的文字游戏。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要知道“灵感”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就像是缪斯女神橄榄枝的垂青,是一件无法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的现象,不得不敬畏。而这个时候我们选择返璞归真,用“青铜”来命名诗社,也是在提醒我们这些诗写作者,不忘本初,无时无刻提醒自己要对诗歌的“神圣性”给予敬畏。

最后经常被问到的,就是为什么写诗的问题?诗歌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它的语言是最精致的,诗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提高人的想象与审美,它本身就是艺术,是“美”的化身。诗歌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语言美、情感美、哲思美、意境美等等。上升到人本这个层面看,审美也是有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所以我觉得,写诗不一定是件骄傲的事情,但是却是人作为人对于美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所以我觉得,诗意的生活比写诗这个行为本身要更重要。能否从平常小事中,发现美、并将之提炼,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你在往后的人生中,无论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还是失意惘然,都能在自己的境遇中心平气和地对话自己的人生。从古至今,诗歌一直是一门很难得到名与利的,虽然想通过诗歌获得名利的人很多,有时候你会发现,诗人的简介,比他的诗歌写得好。要不各大机构头衔,要不就是作品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我只想说,那些倚靠装饰门面写出来的诗,也不过是小圈子相互吹捧的谈资而己,很累,与诗无益!
 
诗歌就是本我,让我们诗意的生活。无论是唐朝的李杜,还是近代的郭沫若、徐志摩,“诗人”都只是他们的第二身份标签,在他们在世的时候,更多被提起的身份标签是“杜工部”、“李翰林”、“郭副主席”、“徐教授”等社会职务,因为这些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不刻意的显摆“诗人”的身份,安安静静的写属于自己的诗,可能才是一个诗人真正的入门。


2023年9月20日
写于文教大学图书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399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