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丁尚彪:家喻户晓的日本老黑回忆往事讲故事
日期: 23年08月1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丁尚彪

1966年夏,我十二岁刚小学毕业。文革爆发扫四旧时,每家都把古旧藏书送去废品站卖掉。我家边上有个里弄加工场,专门将收来的旧书拆散撕碎,再送造纸厂打浆造新纸。
工场在小弄堂里,送书的汽车停在马路边卸货。从车上扔下的麻袋口往往会摔裂,许多书散落在地。我们一群赤脚赤膊的野孩子围在汽车旁伺机偷书,但不懂什么是名著,只要见到封面漂亮,有武打画面的偷着就逃,几个大妈根本拦不住一帮小赤佬。

偷来的武打书,是我们最爱听的故事。但不爱读书的小瘪三都看不懂。于是就送给大孩子,等他们看完后,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

夏日的傍晚,七十二家房客的石库门屋很闷热,又没电扇。太阳刚落山,每家每户都去马路上抢地盘。我和母亲搬个竹凉床占地,然后拎几桶水泼在发烫的柏油路面上,晚上一家人就围坐在凉床边吃饭。马路两边密密麻麻都是乘凉的人们,就像纽约路边停车那样,占了半个路面。女人们穿着短裤衩,老太太只在胸前戴一块围兜。男人赤膊短裤,摇着蒲扇,大刺刺地坐在躺椅上喝酒。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木拖板鞋的声音,到处都是叽哩哇啦骂孩子的叫喊声,到处都是叮铃噹啷的自行车铃铛声。汽车在人群中鸣笛穿行,路人见怪不怪地赶路,纳凉的男女老少大大咧咧地躺在凉床上睡觉,直到半夜天凉才回屋。六十年前小市民的纳凉场景,是上海最接地气的一道风景线。

我们小孩子吃过晚饭,在公共自来水龙头下冲完澡,就搬个小板凳去听故事。路灯下有下棋的老人,有打牌的年轻人,还有下军旗的少年。晚风习习,路灯昏昏,人声嘈嘈。每盏路灯下就是一个纳凉俱乐部。

讲故事的大孩子也只是中学生,我是在路灯下听完《说唐》《三侠五义》《三国演义》等故事,至今还记得隋唐第一猛将李元霸挥舞双锤打天下的章节。听的如痴如醉,热血沸腾。英雄豪杰总是男孩崇拜的偶像,我们学着故事里的人物搞结拜兄弟,拿着木棍当刀剑互相比武,梦想上梁山当劫富济贫的好汉。

那时只有红歌和语录,夏日纳凉听封建故事成了最大的精神享受。我们不再满足小偷小摸,就半夜里从大铁门下钻进工场,爬上堆的像小山似的书堆去偷书。有次遇到的文攻武卫民兵来巡逻,吓得慌忙从门下爬出时,有个孩子被铁皮划断半个耳朵,后来他妈妈带去医院缝了针。几十年后老邻居聚会,还聊起他偷书断耳朵的趣事。

有次我偷到一本儿童版《战国故事》,是解释围魏救赵、远交近攻等成语的小故事,通俗易懂,我读后也在路灯下给小伙伴讲故事。孩子有自己的语言,大家都喜欢听我讲故事。后来读《聊斋》讲故事时,小伙伴瞪着大眼,流着鼻涕,张着嘴巴,淌着口水,惶恐又期待地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添油加醋,装神弄鬼地吓唬他们。为了讲好故事,我开始认真读大人书,渐渐地喜欢看小说了。

夏日偷书讲故事,使我爱上了阅读,也使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虽然只是小学文化的老知青,但几十年来,先后在中、港、日、美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十几万字的作品,继续着夏日讲故事。

(本文首载于《世界日报》副刊)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20314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