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让和谐从概念落实到行动
日期: 06年10月3期 评分: 1.00/2

  ■ 申 文

  闭门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在紧迫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国内矛盾中落下帷幕。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胡锦涛的领导权威,使得“和谐社会”理论成为党和政府的执政网领。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为原先设定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既定目标提出了追加和匡正。25年来,中共中央全会首次集中研究社会事务问题,把关注焦点从发展移向稳定,从效率转为公平。
  六中全会的决定揭示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坚持协调发展、保障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缩小城市和区域发展差距等等。这些目标之所以被反覆阐释,高调提起,其实正反衬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是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保障缺位、资源浪费巨大、环境破坏严重、干部队伍深陷腐败陷阱等。不和谐的社会现实激发出老百姓的不满情绪,累积生成著社会的隐患和危机,已经难以回避。
  中国共产党过去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后来成为改革开放的领头人,现在又摇身一变为发展经济的急先锋,始终以社会先锋的形象自我定位。这种先锋主义最早起源于民间,却在权力的支撑和推动下,成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特权。如果说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说法,那么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尽早尽快尽先尽量地缩短先锋阶级、精英社群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像过去30年以来那样渐行渐远、越拉越大。
  和谐社会是一个好东西,但这种积极的社会理想不是自然形成的。自然界达成生态平衡,花费了千年万年,人类建成社会和谐,可能耗时更长。和谐社会需要全民共有的价值体系为基础,需要公平合理的操作制度做保障。中国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进入了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的快速通道。按照国际发展经验,不和谐状态的阶段性扩大是自然的,而政府的作用就是确立主流价值,建立合理制度,为社会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重返和谐构筑平台。胡温领导集体自十六大以来走过的执政之路,就是从发现承认社会不和谐,到酝酿提出和谐社会概念,再到落实执行和谐建设的过程。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味著“和谐社会”已经从概念落实到行动,其最终目标就是完成社会多元利益的整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信心和机会。
  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中国政府承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减少对经济的直接投资,加大对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投入。但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社会不和谐现象之馀,创造新的制度空间来推动和谐再生,尤其重要。目前民情和舆论对社会不和谐的指责,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收入等民生问题上,而真正的民生和谐必须建立在民主和民权基础上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这意味著政治体制改革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任务。
  中国共产党高悬“和谐社会”目标,其所涵盖的对象应该包括全体社会阶层,惠及每个人。在阶级冲突和意识形态斗争占主导的时代里,不同社会层阶之间以压迫为手段,以专政为目标,不是资产者剥削无产者,就是无产者打倒资产者,形成了非“正”即“反”的历史噩梦。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超越正反对立,让社会和历史走进“合”的阶段。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72/2030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