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
据央视报道,秦刚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不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中方对美政策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本遵循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这也应该是双方共同坚持的精神、共同守住的底线、共同追求的目标。中方致力于构建稳定、可预期、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希望美方秉持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与中方相向而行,维护好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冷静、专业、理性处理意外偶发事件。双方应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巴厘岛会晤共识,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重回正轨。
秦刚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秦刚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风险,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将不支持“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双方就中美总体关系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
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布林肯国务卿邀请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访美,秦刚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美。
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
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
双方同意鼓励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就增加中美之间客运航班进行积极探讨,欢迎更多学生、学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互访,并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
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

德国之声:中美外长会晤 两国关系有望转暖?
6月18日早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北京,并与中国外长秦刚举行5个半小时的会晤。这也是2018年后首次美国国务卿访华,也是2021年拜登上台以来访华的最高阶美国官员。不过,布林肯此行不太可能让处于冷淡的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据路透社现场记者报道,秦刚在国宾馆一栋别墅的门口迎接布林肯一行,而非按照惯例在屋内迎接。两人一进门就进行了简短的英语交谈,秦刚询问了布林肯的长途旅行情况,然后在中美两国国旗前握手。在进入一间会议室后,新闻记者被短暂允许进入拍摄照片,但是两名外长都没有在记者面前发表任何言论。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秦刚与布林肯握手的照片,并配发文字"希望此次会谈能够帮助引导中美关系重回两国元首在巴厘岛达成的共识"。华春莹也参加了钓鱼台国宾馆的会晤。
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在印尼巴厘岛参加G20峰会期间进行了一场双边会晤,就台湾、朝鲜等问题进行了直率的对话,但也相互承诺进行更为频繁的沟通。
布林肯将在中国停留两天,预计还将在6月19日会见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并有可能会见习近平。布林肯此行旨在寻求建立美中之间开放、持久的沟通管道,以确保两国之间的战略对抗不至于演变成冲突。外界期待,布林肯与中方的会谈能够为今后几个月更多的美中双边交流铺平道路,包括美国财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可能的访问。同时,布林肯也可能致力于为拜登与习近平在今年晚些时候的多边峰会上举行会晤奠定基础。
布林肯与秦刚会晤后,接下来还将会见王毅,并有可能见习近平
管控风险
就在6月17日,美国总统拜登对外表示,期待在几个月内与习近平见面。在谈及今年2月的气球事件时,拜登则说,中国领导人当时有可能并不清楚那枚气球的具体方位以及用途。
气球事件让当时刚刚因拜登与习近平会晤而略有回暖的中美关系重新滑入谷底,并直接导致布林肯推迟了原定2月的访华行程。此后数月,两国的高层交流几乎中断;而且尽管美方一再尝试,但中国方面并不愿意与华盛顿进行定期军事会谈。
美国国务院一名随行高级官员在经停东京补充燃油时对路透社记者表示,现在,美中双方都意识到,两国确实都需要有高级别的沟通管道。"两国关系正处于重要节点,我认为减少误判风险,或者如中国朋友经常所说:阻止两国关系螺旋式下降,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中美两国在台海、南海、贸易、半导体、人权等领域均存在重大分歧。外界担心,任何形式的摩擦升级都有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贸易、供应链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美方降低期望值
在6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布林肯曾表示,此次前往北京的三大主要目标是:建立危机管控机制、推动维护美国及盟友利益并直接谈论关切议题、探索潜在的合作领域。布林肯说,他还会提及在华被拘押美国公民之议题,美方认为这其中有政治动机。
美国国务院网站则指出,布林肯访华期间将与中国高级官员会面。布林肯将就"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负责任地处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做讨论。布林肯还将提及中美关注的问题、全球和区域事务、共同面临的跨国挑战上的合作可能性等议题。
还有美国官员表示,进一步恢复美中之间商业航班也可能在讨论议程上。不过,在本周早些时候的电话简报中,美国官方试图淡化外界对布林肯访问的过高期望,认为"在任何重大议题上都不太可能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