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秋节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 学者慨叹传统内涵消失
日期: 06年10月2期

  本报讯 与去年农历八月十五相比,今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本身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文化学者从中秋节前气氛发现,这个节日的商业氛围浓于文化,所谓“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越来越少”。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说,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有道是“30里不同风,50里不同俗”,明月虽是一个,各民族过节的方式却各有不同。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所以为海内外华人重视。但随著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
  在“百度”键入“中秋节”搜索,95%以上是商家中秋促销热卖的消息,打著中秋节招牌的商业活动此起彼伏,而介绍各地中秋文化活动的却寥寥无几。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节日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他认为,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很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豪华,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就把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东西冲淡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说:“中秋节传承下来的最浓重的思想应该是团圆——小至家大到国,这也正符合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2016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