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杨恺明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笔者经历了一个青春激昂的年代。自兰州交通大学(原名“兰州铁道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我分配至铁道部兰州机车工厂工作(当时位于兰州西站。现名“中车兰州机车公司”)。那时是一家部委直属国有大型国企,每年都能分配来数十乃至百名大学新毕业生。为增加实践经验及促进对生产一线的了解,新到岗的大学毕业的理工科生们大都是先分配到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的车间里实习,实习期满考核后便安排到相应工作岗位担任助理工程师。这些新进厂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们给略显传统的国有铁路机车(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维修大型企业带来了新气象,在上下班的自行车或人行的滚滚洪流中增加了许多年轻的面孔。
年轻人多就是有朝气有活力。小年轻们上班做好本职工作,下班的生活也安排得丰富多彩,报名参加了厂里或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有学吉他、扬琴等乐器演奏的,有学新闻写作的,有学围棋的,还有培训在外面报外语培训班学英语、日语及法语等的。
笔者就是这个青春队伍中的一份子,参加过厂里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兼职在厂报《兰州机车报》先后做过通讯员、特约记者。在甘肃省及兰州市的报刊上,偶尔有小小“豆腐块式”文章发表,也会微微兴奋一番。把每次发表的小文章剪报粘贴在一个大笔记本上,“积沙成丘,积水成渊”日积月累就积攒成了一本作品册子,后来看此即可回味起往昔的奋斗岁月,便油然而生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呢!
笔者在九十年代在报刊上发表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写作获奖。
在这些业余兴趣学习活动中,笔者取得的最大成就,并自此改变了人生职业“轨迹”的则是,眼光向外拓展更加广阔的视野。在“甘肃省青年外语协会”报名参加了晚间于兰州广武门小学举办的外语培训班,先听了英语提高班(《新概念英语》),后来转成学日语(《标准日本语》、《新日语》)。在这样的业余外语培训班上,既可见到大学时代的同窗王江平、贾志强等,还可以结识张海芳、武德兴等这样的高素质新朋友,两全其美,岂不乐哉!
当时,在该校讲授日语的一位老师对我说:“中华全国青联每年派多批青年技术人员赴日本研修。你要有兴趣,跟我学日语吧!”闻此言,我很高兴,立马蠢蠢欲动。回顾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兰州铁道学院念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时,在日语选修课上学过一点点的日语最基本的ABC(平假名あいうえお及最简单问候语)。然而深深地感觉那时所学理工科课程作业相当多、主课学业任务繁重,刚听了选修课程中日语几讲入门课后,就再也没能挤出时间接着听课学下去。日语授课老师还让我同宿舍的“铁哥们”同学曹海波问我:为啥不交日语字母及问候语练习作业?我回应:没时间啊(我也没正式报名选修,只是试听)!我还真佩服我宿舍下铺的这位曹同学,后来他还选修了作为第三外语的法语去听,真不知这位爱好乒乓球、篮球的小伙子哪里挤出的时间学多门外语?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多么地勤学啊。
笔者八十年代中期在大学宿舍时的情景(左二)
1990年春节后,当我再捡起学初级日语时,完全同没接触过一般,须踏踏实实从零开始……。说干咱就“真刀真枪”地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地学,一下子连着报名了两个日本语培训班:星期一、四晚在“省青年外语协会”培训班学习《中日交流 标准日本语(初级)》;星期二、五晚及星期日上午,在另一处日语班学习《新しい日本語》,开启了接受强化培训的模式。从此之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还是炎炎夏日的暑九,我都是骑着父亲给我的那辆老款二八式自行车,业余时间风雨无阻地穿梭于位于兰州西站的机车厂与市内外语培训班之间。那是为赶时髦电烫的头发也顾不上打理梳一梳头发,经常被母亲说:“头发乱得像鸡窝一样!成天说在学日语要出国,不知道是不是异想天开?”
笔者在《甘肃日报》上发表的有关介绍“甘肃省青年外语协会”的“豆腐块”报道。
1992年元月,兰州市寒风凌冽,但心怀梦想年轻的我内心澎湃与激昂。当时中华全国青联国际部的罗世鹏老师、王才旦老师从北京来兰,在共青团甘肃省委会议室设立的考场进行日语水平考试,选拔赴日研修生。很荣幸,我闯过了此次考试。数月后,得到团省委发文至我工作单位的通知,让我抓紧时间办理出国护照,上报北京集中办理赴日研修签证。
“天道酬勤”。机遇终于垂青了大西北咱这位用心且勤奋努力的小伙子!1993年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五,从兰州乘上了从北线(经宁夏、内蒙及河北)赴北京的列车,在北京集训数日后,乘国航班机赴日本东京开启研修学习生活。
自此,笔者踏上了兰州—东京—珠海—东京—珠海,持续从事与东瀛日本企业开展经贸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及友好城市交流等工作。无论走到哪里,祖国大西北的兰州,那是我人生旅途的出发点、是“放飞梦想,初心不忘”的地方……
作者回到阔别了28年的金城兰州工作单位(2022年7月)
去年7月,金城兰州之美丽舒适的夏天,笔者休假探亲时抽空回了趟已阔别了28年之久的“中车兰州机车公司”(已搬至兰州市安宁区元台子),见到九十年代初的同在车间里的多位同事早已成为两鬓斑白的长者;而在公司里人头攒动忙碌着的大多是八零、九零乃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铁道”产业大军们。时光飞逝 ,感慨万千。
作者:杨恺明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笔者经历了一个青春激昂的年代。自兰州交通大学(原名“兰州铁道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我分配至铁道部兰州机车工厂工作(当时位于兰州西站。现名“中车兰州机车公司”)。那时是一家部委直属国有大型国企,每年都能分配来数十乃至百名大学新毕业生。为增加实践经验及促进对生产一线的了解,新到岗的大学毕业的理工科生们大都是先分配到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的车间里实习,实习期满考核后便安排到相应工作岗位担任助理工程师。这些新进厂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们给略显传统的国有铁路机车(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维修大型企业带来了新气象,在上下班的自行车或人行的滚滚洪流中增加了许多年轻的面孔。
年轻人多就是有朝气有活力。小年轻们上班做好本职工作,下班的生活也安排得丰富多彩,报名参加了厂里或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有学吉他、扬琴等乐器演奏的,有学新闻写作的,有学围棋的,还有培训在外面报外语培训班学英语、日语及法语等的。
笔者就是这个青春队伍中的一份子,参加过厂里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兼职在厂报《兰州机车报》先后做过通讯员、特约记者。在甘肃省及兰州市的报刊上,偶尔有小小“豆腐块式”文章发表,也会微微兴奋一番。把每次发表的小文章剪报粘贴在一个大笔记本上,“积沙成丘,积水成渊”日积月累就积攒成了一本作品册子,后来看此即可回味起往昔的奋斗岁月,便油然而生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呢!
笔者在九十年代在报刊上发表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写作获奖。
在这些业余兴趣学习活动中,笔者取得的最大成就,并自此改变了人生职业“轨迹”的则是,眼光向外拓展更加广阔的视野。在“甘肃省青年外语协会”报名参加了晚间于兰州广武门小学举办的外语培训班,先听了英语提高班(《新概念英语》),后来转成学日语(《标准日本语》、《新日语》)。在这样的业余外语培训班上,既可见到大学时代的同窗王江平、贾志强等,还可以结识张海芳、武德兴等这样的高素质新朋友,两全其美,岂不乐哉!
当时,在该校讲授日语的一位老师对我说:“中华全国青联每年派多批青年技术人员赴日本研修。你要有兴趣,跟我学日语吧!”闻此言,我很高兴,立马蠢蠢欲动。回顾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兰州铁道学院念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时,在日语选修课上学过一点点的日语最基本的ABC(平假名あいうえお及最简单问候语)。然而深深地感觉那时所学理工科课程作业相当多、主课学业任务繁重,刚听了选修课程中日语几讲入门课后,就再也没能挤出时间接着听课学下去。日语授课老师还让我同宿舍的“铁哥们”同学曹海波问我:为啥不交日语字母及问候语练习作业?我回应:没时间啊(我也没正式报名选修,只是试听)!我还真佩服我宿舍下铺的这位曹同学,后来他还选修了作为第三外语的法语去听,真不知这位爱好乒乓球、篮球的小伙子哪里挤出的时间学多门外语?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多么地勤学啊。
笔者八十年代中期在大学宿舍时的情景(左二)
1990年春节后,当我再捡起学初级日语时,完全同没接触过一般,须踏踏实实从零开始……。说干咱就“真刀真枪”地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地学,一下子连着报名了两个日本语培训班:星期一、四晚在“省青年外语协会”培训班学习《中日交流 标准日本语(初级)》;星期二、五晚及星期日上午,在另一处日语班学习《新しい日本語》,开启了接受强化培训的模式。从此之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还是炎炎夏日的暑九,我都是骑着父亲给我的那辆老款二八式自行车,业余时间风雨无阻地穿梭于位于兰州西站的机车厂与市内外语培训班之间。那是为赶时髦电烫的头发也顾不上打理梳一梳头发,经常被母亲说:“头发乱得像鸡窝一样!成天说在学日语要出国,不知道是不是异想天开?”
笔者在《甘肃日报》上发表的有关介绍“甘肃省青年外语协会”的“豆腐块”报道。
1992年元月,兰州市寒风凌冽,但心怀梦想年轻的我内心澎湃与激昂。当时中华全国青联国际部的罗世鹏老师、王才旦老师从北京来兰,在共青团甘肃省委会议室设立的考场进行日语水平考试,选拔赴日研修生。很荣幸,我闯过了此次考试。数月后,得到团省委发文至我工作单位的通知,让我抓紧时间办理出国护照,上报北京集中办理赴日研修签证。
“天道酬勤”。机遇终于垂青了大西北咱这位用心且勤奋努力的小伙子!1993年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五,从兰州乘上了从北线(经宁夏、内蒙及河北)赴北京的列车,在北京集训数日后,乘国航班机赴日本东京开启研修学习生活。
自此,笔者踏上了兰州—东京—珠海—东京—珠海,持续从事与东瀛日本企业开展经贸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及友好城市交流等工作。无论走到哪里,祖国大西北的兰州,那是我人生旅途的出发点、是“放飞梦想,初心不忘”的地方……
作者回到阔别了28年的金城兰州工作单位(2022年7月)
去年7月,金城兰州之美丽舒适的夏天,笔者休假探亲时抽空回了趟已阔别了28年之久的“中车兰州机车公司”(已搬至兰州市安宁区元台子),见到九十年代初的同在车间里的多位同事早已成为两鬓斑白的长者;而在公司里人头攒动忙碌着的大多是八零、九零乃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铁道”产业大军们。时光飞逝 ,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