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红俊
新年好!
大家都在高兴地过年,晒美食,我就不晒了,分享一个跨世纪越洋故事。
高中同班同学,还是老同桌H,是我们当年的学霸。高中毕业后毫无悬念地作为理科状元考入北大物理系。大学毕业后考入北科大研究生院,在京工作几年后又与同为北大毕业生的先生赴新加坡大学深造,后来去美国工作、定居了。
高中时代,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男女生是不说话的。那时候的我特别腼腆,偶尔因班上的事情和老师、女同学说句话脸都会通红,还会结结巴巴的。所以跟H三年同窗,竟然没有一句话的交流。
后来到北京上学,自然而然地来往起来了。除了她,还有在人大、政法大学等校读书的女同学。她们偶尔结伴从海淀区“不远万里”地转几次公交车和无轨电车来朝阳区看我,还会帮我洗衣服。那时候我偶尔到旅行社给日本团做几天导游,就能赚到几百块钱外汇券,算是“小康”了,她们来了,我就带到母校的“校园餐厅”撮一顿儿。
我也有时去找她们玩儿。大二那年,有次我去找她们玩儿返校的路上,晚上在公交车上遭遇到扒手,在北太平庄转车时发现书包被划开一道口子,钱包儿不在了,急得我差点儿哭出来。因为我担任班里的生活委员,周五刚刚领到全班同学的粮票,还有将近400斤没有发给大家,就装在钱包里随身带着。那天晚上我彻夜失眠,第二天早上写了一封求助信,寄给在人大读书的G同学。然后我假装没事儿人似的,没跟班上同学们提粮票的事儿。到了那个周六,H和G两人出现在我面前,把装在信封里的四百多斤粮票交给我,说是发动几位在京同学,从她们同学中三斤五斤地凑起来的。我顿时流出了两行热泪,差点儿哭出声。
离开家乡三四十年了,在有微信前几乎失去了与所有初中、高中同学的联系。H却是例外,我们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的消息传到北京后,H急忙骑车赶到在某银行上班的G那里,打听我的消息。这是过了几年后我从G那里听说的,她说H像疯了似的。又过了几年,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我立即打电话给她,她气喘吁吁地说:“我就在世贸中心附近上班,刚刚经过大楼前面不久,就听到轰隆轰隆的巨响,回头一看才发现大楼在燃烧着……”
她和先生相濡以沫,膝下育有一儿一女。孩子们学业优异,而且从小跟着他们夫妇在社区等地做志愿者活动,是充满爱心的年轻人。
她热爱马拉松,在美国跑,到伦敦跑,到柏林跑,两次申请东京马拉松未能抽中。
……(此处省略10万字)

圣诞节前,听说三十年来的好朋友、好同事L年前将去纽约看女儿,我就恳求她一定抽出时间,替我看看在纽约附近的H。她慷慨应允了。我告诉H,H特别高兴,并很快为我准备了一份儿礼物——一个红色的背包。她知道我常健行登山,说这个背包对我有用。

于是便有了2022年最后一天两位的纽约之会,还有了我们三人在群里的对话:
“这是你的礼物漫游记,在我家的圣诞树下,在新年除夕的纽约时代广场,和在今天的纽约世贸中心。希望你会喜欢。2023年背着它走更多更远更健康的路。”

“再次谢谢师姐帮忙带回日本。有机会燕园或者名古屋再相聚!新年快乐。”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有缘相聚纽约,感恩。师妹非常爽朗可亲。感谢红俊老师的好意,我们聊的很开心。”
“对,有机会相聚燕园或名古屋。谢谢你送我的咖啡杯️很有意义!”
“二位新年快乐!得知你们顺利会师,非常高兴!感谢帮我们当运输大队长,把双方的礼物从太平洋上空带过来带过去。期待着H送我的背包,我将背上它走向健康,快乐,长寿!”
“很光荣的使命!背着这个背包,新的一年一定更快乐、更健康、更加充实美好!”
对了,如今,我喜欢朗诵,而最早让我感受到朗诵之美的,是三十多年前听H朗诵王蒙先生《青春万岁》中的序诗: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青春万岁,友谊万岁!

终于将这个走过千山万水的礼物捧在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