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成功举办心理与文学讲座
日期: 2022/10/17 05:22
10月15日,由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和暨南大学日本学院联合举办的《小说、 心理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文学系列讲座在暨南大学日本学院的会场成功举办。这是2022年度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组织的文学系列讲座的第5讲,由日本女作家协会的理事、学者、著名心理咨询及人生规划培训专家的王一敏主讲。



王一敏是一位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和人生规划研究的专家。她于1984年至1995年,曾经在《北方文学》、《大兴安岭文艺》、《萌芽》、《上海文学》等发表中篇、短篇小说十余篇;在《现代家庭》、《女子文学》《新民晚报.夜光杯》等报刊杂志发表纪实文学、散文十余篇。

王一敏八十年代留学日本,学成后回国后作为心理咨询和人生规划专业的学者在大学任教。执教期间出版了许多专业书籍,如《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当代社会成人的职业再开发与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中学生生涯教育理论与实务》(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职业倦怠综合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自我扩张综合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等。

她说:“今天的话题,似乎是一个跨界的话题,话题的主角看上去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文学,心理学,生涯规划等,有点像我的斜杠人生,一个斜杠是:/职业指导及生涯规划专家,一个斜杠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再加上现在的斜杠:/作家等等。但是,这些斜杠都是聚集在一个平台上,那就是人文社会学科这个平台,俗话“文科”。1989年我来日本留学之前,在国内的最后一个工作岗位是大学学报《教学与科研》文科版的副主任,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讲文科不分家。三十多年过去,我又在在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今天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趋势,是跨界的、互相间的,交叉性、复合性愈来愈密切,显示出更深层次的融合”。

她说:“今天的话题的这些领域的主体都是在探索人,而且都需要具有情感式的经验。”
王一敏通过自身的小说创作体验以及多年来做心理咨询和人生规划教育工作的实践,为听众做了以下讲解:

“文学——通过虚构或非虚构的写作,探索对人的认识,挖掘人性,是情感体验的出口。
心理学——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也是人性情感的体验。
生涯规划——探索人(不同的人格特性、价值观、兴趣、能力等),探索人一生活动的可能性,也就是人的生存方式。我们该怎么个活法。”
 
王一敏向听众介绍了职业规划里程碑大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人的一生必须承担各种社会角色,以及这些社会角色的状态。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舒伯1986年的心得,当时,他把人的生物寿命暂时定在85岁。他认为,人的一生经历了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衰退等阶段,图中展示的凹凸不平的线条,表明的是人这一辈子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角色,以及角色作用的大小。比如,家庭成员,劳动者,市民,休闲者,学生,儿童等。每个人的生涯状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即外部与内部,也就是社会性与个人性的要素。”



她说,“我曾在1999年第一次回到70年代下乡的农村,30年过去了,老乡们还住在同样的老房子里,过着与当年我们下乡时一样的生活方式,而我们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回上海受大学教育,然后在大城市工作,后来又出国到日本,看见经济和民主程度都比较高的人类社会环境。有一个以前同睡在一个炕上的叫小栾的女知青,当年没有回城,而是嫁给了当地老乡,30年后,她变成了一个没有牙的老太太,因为当地水质的问题,牙掉光了……人生中,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深刻性和残酷性,远远超过人自己的想象。”

“从人生周期看人的一生:婴幼阶段——儿童阶段——青年前期阶段(前,中,后)——成年阶段(前,中,后)——老年阶段(前,后),最后是死亡,我们都会隐入烟尘。”
“从家庭周期看:在家养育时期——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受教育时期——独立——成家或与父母分居——养育子女——子女独立——空槽——丧偶——死亡。”
“从职业生活周期看:准备时期——探索时期——修正,上升确立时期——维持时期——退休——下降时期——离开人世”。

“人生有许多节点,有点像坎,像跨栏,等着我们跨越。我们在青年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年的苦恼,我们中年的时候也不可能很清楚老年的孤独。人生中的点位很多,有很多坎要跨越,四个特别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亮红灯)的时期:一是青春期(12至14岁)。身体生理的成长变化与心智发展的滞后,带来许多心理问题。二是成家立业期(进入社会后,工作稳定并进入婚姻),大约26至30左右。三是家庭和职场的瓶颈期(前期过了10年左右)。四是向老年过渡期(55至65岁)……这些都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探索,那么文学呢,文学对人生又是什么态度呢?”

“文学家们认为: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陶渊明)生命流转,生生不息。好象是浪漫主义的。但是,文学更是人学,文学的态度是一种对人心的审视。人们通过文学的形式,审视人世间的沧桑冷暖,用文学的视角和感觉,用它的感染力、视觉化、情绪化、故事化,给人一种心理的释放与安慰。”

“所以文学应该直面人生,直面人性,直面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与危机。”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课题式的人生审视,一个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或者引起社会关注的,一般都踩到了人生课题的点位,这些课题是我们大多数人必须经历的坎,所以能获得共鸣。”

王一敏在讲座的最后,特别向大家推荐了日本作家 “若竹 千佐子”的《我将独自前行》这本书。她说,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到主人公在丧偶以后,如何面对孤独,面对死亡的问题。它揭示了人生心理危机最后一个课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自信的。从社会心理学上讲,当人老后,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她回过头来追溯自己的一生,发现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是一致的,是“自我统一”,因此死而无憾。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许多人是绝望的,是无奈的。我们如何从绝望和无奈中解脱,来达到自我统一,就需要人的智慧,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信仰。当你有了信仰的时候,就能和另一个世界建立起通道。”

“人的一生是可以规划的吗?有必要规划吗?规划了的人生还有意义吗?有惊喜吗?有期待吗?”
“规划的关键其实是目标的设立。一旦目标设立,不管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你的全身心的天线都会朝着那个方向伸展!这是人基本的心理活动。人的一生,虽然有许多不确定性,但还是有规律的。既然是有规律的,就是可预测的,就可能规划。”

“规划,也是一种自我探索。探索人的多样性,人的丰富性,人的可能性,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东西; 帮助我们解决各个人生阶段中的课题与危机。”
对于听众提出的怎么规划人生的问题,王一敏为大家具体讲解了三个重要的操作技术:

“一是自我认知。所谓认知,主要是对自己的能力、人格、兴趣、价值取向等的认识。还可以问一下自己:对你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

二是信息收集与亲身体验,以及对信息的甄别。

三是咨询与决策。

在讲座中,王一敏引经据典,又结合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让听众时而思考,时而共鸣,时而欢笑。最后在与听众互动的环节中,她还解答了90后听众目前在自己的人生“节点”上正遇到的问题和苦恼。日本女作家协会的名誉会长华纯也在最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让会场气氛达到高潮。
   
日本华文女作家的系列文学讲座还在继续,今后的话题还会涉及历史小说、俳句、法律与文学、非虚构写作等许多方面,敬请期待。

会后,部分听众与讲师合影留念。
 
2022年10月16日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供稿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19960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