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杨恺明:由“吃”引起的话题及思考
日期: 22年07月4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 杨恺明

大概是从小生长在祖国大西北“粗狂”的缘故,所以我这个人对“吃什么”、“好不好吃”向来不甚讲究,多数时间只要“填饱肚子”即可。

在六、七十年代小时候,国营粮店里按照职业分类供应给每个人口粮中有百分之七十的细粮(面粉、大米),百分之三十是粗粮(玉米面粉、豆制品等)。从粮店领出的粮票也是按照此比例供应的。那时候感觉吃玉米面的机会比较多,印象那个时期每天中午一顿炒的(或蒸的)“钢丝面”(用机器压制玉米面制成的截面圆形的面条;因比麦子制出的白面硬度高故称此名)。有时,早上喝“糊糊”(用玉米面粉制成的稀粥);晚上吃“散饭”(用玉米面粉制成的稠粥)。另外,还有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发糕”。现在笔者人身在华南,每日在广东风格的食物氛围中,感觉没像北方人那么多对“杂粮”玉米面那么多吃法。

记得那时,我们家大人做好饭,吃饭时我们几个孩子们没人说过、也不敢说“不好吃”、“不合口味”之类的话,否则会被指责为有“资产阶级思想”。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吃苦耐劳是“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兄弟姐妹们都不挑食。后来,笔者偶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挑食,或因不合口味说:“不好吃,不吃了”这么任性时,感觉真是不可思议。

笔者九十年代中期,公派研修学习到了日本东京。所在的株式会社专业指导教官田中一仁先生和我一样,也是一位对吃没什么讲究和爱好的人。株式会社的社长胜亦研二先生则是一位不但对日本日本料理,而且对中国菜均有讲究、研究的“大”男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十数次到访过中国。业余时间跟中国人朋友们学得做一手比较地道的中国菜而非常自豪,我在日本研修期间曾数次领教品尝过社长的出品。

我问过田中先生:“为什么社长先生工作这么忙,还如此对吃有兴趣并这么讲究?”田中先生回答说:“胜亦社长从小出身成长于日本一个企业经营者家庭,家境比较富有。小时候跟着他爷爷比较多。他爷爷一直就是对什么好吃、食材怎么做才好吃等很有兴趣。因此,社长从小就尝试着跟爷爷学做好吃的,练就了只要稍微品尝一下别人做的菜品,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此菜是如何做的、加了什么调料等等。”

我心想:哎呀!这可真开眼界,颠覆了我原来对“吃”的认知呵。和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完全不一样,我们可是不准说并且难以说出口好吃与不好吃的啊。仔细一想,原来我们是这样思维也不觉奇怪。计划经济年代,给市民们提供的粮食、食品及日用品普遍比较紧张,众多人口的情形下能吃饱、有得用与旧中国时代相比较就已不错了,那时还不具备让人们在品种和花色上进行选择的条件。

国门打开。伟人说过这样的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要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什么市场的计划的手段都可以用。如此,促使我们深思:出生成长在社会主义国度的我们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过贫穷日子的,只要我们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资本主义”能享受的,我们也一定能。时至新世纪二十年代有了四十余年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有许多方面我们已领跑于全世界。

至于说到对吃是否有讲究,是与个人兴趣及爱好有关,跟出生成长在日本或中国无关。近两三年来,新冠疫情肆虐蔓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许多人正为生计、是否能吃上饭而发愁,则是另外的话题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9862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