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超生儿惨遭社会调剂 这些人何以如此狠毒?
日期: 2022/07/06 19:12
新闻来源: 冰川思享号


我倒是想探讨一下,这种事件当初何以能够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推行,这不是一个关于制度和法律的探讨,而是涉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剖析。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任大刚

穷尽一切古今中外那些科学的、非科学的和反科学的社会研究理论,你都不能解释“社会调剂”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有办法,这大概属于养殖业。

所谓“社会调剂”,是指近日,一份落款为全州县卫生健康局的《全州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唐某某、邓某某信访事项不予受理告知书》,在网上引起热议。

这份于2022年7月1日出具的文件显示,20世纪90年代,广西全州县唐某某、邓某某夫妇超生(第七孩)的孩子由全县统一抱走进行社会调剂;如今,这对夫妻上诉要求追究这起“拐卖儿童事件”。

全州县卫生健康局称,经核实,不存在拐卖儿童的行为,“当时被全县统一进行社会调剂的超生孩子去向,没留存任何记录。因此,我局对你们提出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

事件发酵后,有关方面责成全州县对漠视群众诉求、行政不作为的县卫健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等相关人员停职检查。工作组将深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切实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

关于“社会调剂”,这大概不是孤例。这份“告知书”说这是“全县统一进行”的,如果只是针对一户人家,不必称为“统一进行”;一些网友也说,他们那里也发生了这样的事。

一切愤怒、愤慨,均无济于事,于事无补。

01

我一向认为,迄今为止,普通中国人的精神密码,不在“四书五经”,不在《老子》《庄子》,也不在佛经,而是存放在一本叫做《增广贤文》的小册子里。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普通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引用的格言警句,绝大多数来自于这本小册子。而这本小册子里的很多话,恰恰可以为“社会调剂”作辩护。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这可以用于那两个生生抱走人家孩子的基层干部用于抵抗良心谴责。要加官晋爵,就要下“死”功夫,强行抱走别人的孩子,是“死功夫”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铁石心肠,不容一丝一毫的人情瓜葛和良知良能,两个基层干部照准执行,有问题吗?贤人贤文就是这么教的,有问题你找他们去!为什么要听圣贤的?因为“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可以是旁观者对这对夫妻的劝告:你的“命里”不该有第七个孩子,“莫强求”哈!否则仔细掂量一下“官法如炉”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此外,还有“万事不由人计较, 一生都是命安排”的格言伺候,安抚着,你还不能够心平气和吗?

如果你打算对这个事情说三道四,那么,有“各人做事各人了,管人闲事受人磨”的句子告诫。

够了够了,只是针对“社会调剂”这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事的基层干部、旁观者,都可以在广为流传的《增广贤文》里,找到所对应的格言警句,心安理得地放任罪恶发生,平静地接受苛政。

这可能比苛政更为严苛。

苛政往往打着实现某个宏伟蓝图而推行,在《增广贤文》中,可以轻松转换为“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忍受暂时的困苦,换取光明的未来。人人都知道苛政之苦,但是这里却有一条做“人上人”的光明大道。

然而通常情况下,受“苦中苦”的可能是你,做“人上人”的可能是他,你和他,是一个人吗?但既然是格言警句,谁会去计较自己他的逻辑和事实是否确当呢?

02

《增广贤文》里也有“责人之心责己, 恕己之心恕人”这样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很好,据此可以追问一下两个基层干部,“你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社会调剂’?”如果不愿意,你又有什么理由把别人的孩子送去“社会调剂”?

这两名基层干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在执行法律。”但这里有两个向度的问题:

其一,不正义的法律即“非法之法”是否需要执行?

其二,执行“非法之法”,能不能枪口抬高一寸?

可惜在《增广贤文》里,并没有任何对于“非法之法”的判定和应对办法。

涉及“法律”的,除了上述“官法如炉”,还有“为人莫犯法,犯法身无主”、“王法治光棍,鸡狗制横人”、“切莫知法犯法,慎毋当做不做”、“学堂大如官厅,人情大过王法”、“惧法朝朝乐,欺天日日忧”、“理不卫亲,法为护民”等寥寥数处。这里没有对“法律”本身的任何反思。

而即便是这几句谚语,也是自相矛盾,一会儿教导你“人情大过王法”,一会儿又说“为人莫犯法,犯法身无主”,莫衷一是,左右为难。

设想,如果被“社会调剂”的是自己的亲戚朋友,那就在“人情”范围之内,按照《增广贤文》教导,可以“责人之心责己, 恕己之心恕人”,可以“人情大过王法”,一点障碍没有。

但如果被“社会调剂”的是陌生人,那就是“为人莫犯法,犯法身无主”,也没有问题。

法律的刚性和柔性,由人情的深浅厘定。

《增广贤文》似乎也触及了“自由”与“法律”的议题。

譬如也提到了“惧法朝朝乐”,因为“官法如炉”,你不去触碰法律,就可以避免受到官法的烘烤。

但生孩子的吸引力足够大,不得不犯险生子,要避免触犯“官法”,就要寻求“人情”的庇护,首先是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现成的“人情”,其次是能不能创造一种“人情”。

03

并不是说《增广贤文》与“社会调剂”之间,构成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有这本小册子,所以“社会调剂”必然发生。而是说它为“社会调剂”提供了一种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增广贤文》之下的芸芸众生,是畏官如虎的:

“官有十条路,九条人不知”、“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富莫与官争”、“为人莫当官,当官皆一般。换了你我去,恐比他还贪”。

《增广贤文》之下的芸芸众生,是圆滑世故的:

它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是圆滑世故的:它一方面说“夫妻义重也分离”、“妻子如衣服,弟兄似手足”;一面又说“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它对朋友的态度也是圆滑世故的:它一方面说“男无良友不知己之有过,女无明镜不知面之污垢”、“朋友面前莫说假,父母身上好安钱”,另一方面又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它对公共事务的态度更是圆滑世故的:它一方面说“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怕事忍事不生事,自然无事”,另一方面又说,“若要凡事好,须先问三老”,“各人吃饭各人饱,好汉做事好汉当”。

《增广贤文》的价值世界,好谈“善恶”,高举道德大旗,但仔细一看,是一个油腻的世界,一个机会主义的世界,一个胆小怕事的世界,一个见风使舵的世界,一个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世界。

但这样一本书,却被许许多多人当成处世圣经,被视为“大智慧书”,有这样的“大智慧”做人生指引,发生“社会调剂”事件几乎就是一种必然——这样的土壤,几乎一定会结出这样的果实。

04

差不多300年前,在这几天被立陶宛切断陆路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哲学家康德诞生于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目的。

“社会调剂”之下的人是目的吗?不是。被调剂的孩子,是两名基层干部加官晋爵的工具和手段;调剂本身,也是实现某种社会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他就是一件物品,可以罔顾本人及其父母的任何感受,任意赐配他人。他的存在意义,完全依附在他人身上。

在发生“社会调剂”的时刻,理性的光芒仍未照拂大地,反思的能力尚未建设,启蒙甚至还没有开始,或者刚刚开始,社会仍处于蒙昧状态。

《增广贤文》的时代远未离去,运用理性的能力付诸阙如,于此我们才可以得见张学友被批倒批臭,星星被点了天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9841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