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观察者网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日韩,召开“四方机制”会议,并高调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同时日韩等国政府的表态和举动似乎也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比如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互动,韩国新总统上任后对美韩、美日韩关系的定位以及萨德议题的重新炒作,是否透露出北约走向亚太的趋势?您过去提过“亚洲小北约”不太可能成立,是因为印度的关系,当时外界主要关注四国机制框架,但目前日韩的积极是否会改变这种状态?
潘光:北约说到底是战争的机器,是冷战的产物,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冲突。本来冷战结束后华约解体了,那北约也可以解散,有很多西方战略家都认为当时是西方与俄罗斯和解的最好机会,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内搞改革,叶利钦也很亲西方。但是北约不仅没有解散,还违背了不东扩的承诺,一步步扩大,这主要是在美国的推动下形成的,实际上欧陆的德法等国对此并不是很积极,他们还是希望欧洲能真正实现和平。
而美国为了掌控整个北大西洋地区而推动形成一个联盟,原本是反共联盟,苏联解体后这个基础就不存在了,如果说反俄联盟,北约也不会公开承认,但又步步紧逼。其实,叶利钦当年辞职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不了北约不断东扩,他原本是一个完全亲西方的人,是苏联解体的推动者,也为此很得意,他认为西方会将自己视为救世主,但结果西方照样围堵他。最后,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轰炸南联盟,叶利钦急眼了,派出空降兵占领了科索沃机场;其实当时他身体也不好,原苏联地区车臣、格鲁吉亚等地烽烟四起,搞得他焦头烂额,西方又步步紧逼,最终他决定下台,把烂摊子丢给普京。
芬兰、瑞典向北约递交“入约”申请
目前芬兰和瑞典申请加入北约,更是把俄罗斯逼到墙角。事实上,普京刚上台的时候,正好碰上美国9·11事件,当时他和小布什打得火热,第一个表示支持反恐,但后来一步一步地意识到了局势不对。现在恐怕无论谁当俄罗斯领导人,大概都觉得无法跟西方坐到一起。
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这场俄乌战争的发生是有必然性的;当然,从发动战争来说,外界总是认为俄罗斯做得不对,但俄罗斯的理由是北约东扩直接威胁俄罗斯的安全,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然后回到这个问题上,北约会不会进一步走向亚太?其实我原来讲的“亚洲小北约”,这是打引号的,并不是指北约真要扩展到亚太。但现在就不是打引号的了,因为北约真想把某些亚太国家也纳入其中。
不过从目前来看,北约的规章制度中有一条使吸收亚太国家不太可能,即新加入的成员不能跟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那么从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几个亚洲国家来看,首先是日本和韩国,日韩两国之间就存在领土纠纷,日本和中国有钓鱼岛争端,韩国和朝鲜之间也存在问题——甚至可能会爆发战争的。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日本、韩国是不可能加入北约的。
其次,美国在亚太还有三个盟国,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所谓的盟国是双方有真正军事条约的。那么,泰国可能加入吗?不可能的,泰国跟柬埔寨也有边界争端,新加坡更不可能,因为它一贯主张不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菲律宾新任总统小马科斯,跟中国之间也有渊源,上世纪70年代就到过中国见过毛主席,而且菲与中、越等国也有海上争端。
美、日、澳、印四国领导人在东京参加“四方安全对话”
所以相较之下,最积极的是日本,而韩国则因为最近参加了北约网络防御中心,看似很积极,但其实这个防御中心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何况真要这么说的话,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上合组织中的几个成员国也是北约和平伙伴计划的成员,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等都是;冷战结束后,有一段时期,特别在全球反恐问题上,许多国家和北约是有一些象征性合作的,所以当时这些国家参加了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但是这些都不涉及参与北约的实质性问题。
韩国新总统上台后比较大的一个不确定问题就是萨德部署。在前总统文在寅任内,中韩基本达成“默契”,韩国不再追加,已经有的要拆也很难,中方对此降调,恢复中韩经贸人文往来。现在就看新总统尹锡悦会不会追加部署,毕竟他在选举期间曾表示加强美韩同盟关系,并继续部署萨德;如果未来真的追加,那肯定会影响中韩关系。不过,从这次拜登访韩行程来看,萨德议题并未提及。
最近由于俄乌战争局势变化,芬兰瑞典申请加入,再加上日韩两国有可能参加北约领导人峰会,这个话题就炒作得非常热闹,也才会产生北约是否会走向亚太的担忧。我的看法是,近期是不可能的,北约目前扩展得已经够厉害了,也就意味着组织本身的负担也很重。事实上,瑞典和芬兰的申请已经在北约内部激起了一系列的矛盾,土耳其、克罗地亚明确反对,同时北约内部土耳其跟希腊就是一对冤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也有矛盾,再比如西班牙和英国在直布罗陀问题上的纠纷也并未解决。像克罗地亚在此次的反对意见中提到波黑问题,波黑没有加入北约,它本身的问题就更复杂了。
北约囊括了这么多国家,但其内部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扩张得这么大,对北约有什么好处,反而背上了更多的包袱。就像这次土耳其对芬兰、瑞典提出的十大异议,北约怎么处理,恐怕连如何表态都是个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北约企图走向亚太是肯定的,但真正要把亚太地区国家发展为北约成员国近期是不可能的,但它会和一些所谓的盟友加强联系。
观察者网:目前从四国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框架、印太经济框架,再加上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互动,美国似乎在打造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而且是政治、军事、经济等层层嵌套的模式,这种格局会成型吗?为什么?
潘光:这个问题有点太大,总的来说美国不会明确表态要在中国周边形成包围圈,但它搞得这些机制客观上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但说实在的,这些机制没有一个是真正地、实实在在地与中国直接对抗的。比如四国机制,印度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积极,澳大利亚刚刚选举结束换了新总理,虽然出席了会议但并没有谈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至于日本虽然跟美国关系比较紧密,但它也并不想与中国变成敌对关系。
从美英澳三边协议来看,其实现在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这个人挺有意思,他实际上一直主张跟中国发展关系,比如中英核电站项目他是支持的,尤其是英国脱欧以后,一度想要与中国发展全面的贸易关系;但英国政坛内部有分歧,他也放不开手脚。澳大利亚刚换了工党上台,未来也许情况会有变化,再者中澳在经贸方面的互补性特别强。
至于印太经济框架,目前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都没有出炉,完全是个空架子,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框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存在不确定性。
即使美国真的有一个针对中国搞包围圈的战略部署,那么俄乌战争也使美国的整个部署被打乱了。从长远来说,它可能有这个目的,但近期做不到,上述每一个机制都有自身问题。包括对台湾问题也是如此,频频作出过激表态,随后就声称“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实质上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并没有忘记亚太地区,提醒中国大陆还有这张牌可以打。就像拜登最近的亚太行,时间很短,走访日韩两国再加召开峰会,加起来也就三天,很多事情根本来不及具体安排。
何况,拜登政府正在面临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民生问题以及政治反对声音。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否取消加征关税的事宜,美国希望借此缓和国内高企的通胀,但财政部长耶伦与贸易代表戴琪就有不同意见。
布林肯发表对华政策演讲
观察者网:其实,在这个机制里面,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印度,它最近在国际社会的表现也很积极。一方面因为中国疫情反复,类似印度取代中国产业链的声音又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俄乌战争、南亚动荡,似乎给了印度机遇,最近美方传出声音称可以向印度提供5亿美元军事援助等等,所以您怎么看印度将来如何平衡自己在这些地缘格局中的角色,对中国来说是否危机很大?
潘光:首先,关于印度、越南能否取代中国产业链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遇到困难(如疫情)的特殊条件下,它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将产业链从中国抢过去,但从长远来看,产业链仍然会回到中国。
你可以看看最近中国美国商会的声明,他们坚决反对跟中国“脱钩”,目前是遇到一些困难,有些企业对疫情处理存在意见,但现在正在逐步调整中,上海6月1日解封的消息也已宣布。另外,有些说法也有炒作嫌疑,比如稍早前上海美领馆称要将领馆人员撤出去,其实并不是说撤出中国,而是将部分人员暂时撤出上海。
或许确实会有一些企业想离开,但同样也会有企业进来,产业链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取代的。事实上,西方的企业都看得很清楚。当然,除了产业链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企业,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是做精油的,几年前在中国还是很小众的产品,现在他已经把公司总部都搬到上海了,这种公司它是不会走的。
以此类推,还有很多像这家公司一样的企业愿意扎根中国,因为从上海到整个中国还是比印度、越南这样的国家先进很多,人口、市场也更庞大,生活生产环境也更优渥一些。你想想,最近印度高温天达到四五十度,人只能光着膀子躺着,很多生产活动没法开展。相较之下,越南的条件稍好一些,也能有比较快的国家动员,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现在主要还是做服装、低端组装等加工服务业。所以,无论如何,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几年的积累,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家安全稳定,人民素质好、效率高,物流通畅,交通快捷。
观察者网:最近召开的集安组织峰会上,提出集安组织将进一步扩大,如果顺利推进的话,未来会不会形成与北约抗衡的集团?结合芬兰、瑞典申请加入北约一事,国际军备扩张的事态是否更加紧张?不过,这其中土耳其的态度非常值得关注,土方已列出10点意见反对芬兰瑞典两国加入,您怎么看?
潘光:集安组织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而且能发挥实际效应,尤其在今年初哈萨克斯坦动荡中起了重要作用。
原来我认为集安组织想要再扩大是比较困难的,但最近俄罗斯在集安峰会上提出了这一点,我推测有两个国家存在一定可能性,一个是叙利亚,一个是伊朗,这两个都不是前苏联国家。就前苏联加盟国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是退出集安组织了,土库曼斯坦是永久中立国,所以这两个国家应该暂时不会加入集安组织。当然,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这些国家还是俄罗斯想要拉拢的对象。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日韩,召开“四方机制”会议,并高调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同时日韩等国政府的表态和举动似乎也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比如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互动,韩国新总统上任后对美韩、美日韩关系的定位以及萨德议题的重新炒作,是否透露出北约走向亚太的趋势?您过去提过“亚洲小北约”不太可能成立,是因为印度的关系,当时外界主要关注四国机制框架,但目前日韩的积极是否会改变这种状态?
潘光:北约说到底是战争的机器,是冷战的产物,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冲突。本来冷战结束后华约解体了,那北约也可以解散,有很多西方战略家都认为当时是西方与俄罗斯和解的最好机会,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内搞改革,叶利钦也很亲西方。但是北约不仅没有解散,还违背了不东扩的承诺,一步步扩大,这主要是在美国的推动下形成的,实际上欧陆的德法等国对此并不是很积极,他们还是希望欧洲能真正实现和平。
而美国为了掌控整个北大西洋地区而推动形成一个联盟,原本是反共联盟,苏联解体后这个基础就不存在了,如果说反俄联盟,北约也不会公开承认,但又步步紧逼。其实,叶利钦当年辞职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不了北约不断东扩,他原本是一个完全亲西方的人,是苏联解体的推动者,也为此很得意,他认为西方会将自己视为救世主,但结果西方照样围堵他。最后,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轰炸南联盟,叶利钦急眼了,派出空降兵占领了科索沃机场;其实当时他身体也不好,原苏联地区车臣、格鲁吉亚等地烽烟四起,搞得他焦头烂额,西方又步步紧逼,最终他决定下台,把烂摊子丢给普京。
芬兰、瑞典向北约递交“入约”申请
目前芬兰和瑞典申请加入北约,更是把俄罗斯逼到墙角。事实上,普京刚上台的时候,正好碰上美国9·11事件,当时他和小布什打得火热,第一个表示支持反恐,但后来一步一步地意识到了局势不对。现在恐怕无论谁当俄罗斯领导人,大概都觉得无法跟西方坐到一起。
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这场俄乌战争的发生是有必然性的;当然,从发动战争来说,外界总是认为俄罗斯做得不对,但俄罗斯的理由是北约东扩直接威胁俄罗斯的安全,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然后回到这个问题上,北约会不会进一步走向亚太?其实我原来讲的“亚洲小北约”,这是打引号的,并不是指北约真要扩展到亚太。但现在就不是打引号的了,因为北约真想把某些亚太国家也纳入其中。
不过从目前来看,北约的规章制度中有一条使吸收亚太国家不太可能,即新加入的成员不能跟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那么从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几个亚洲国家来看,首先是日本和韩国,日韩两国之间就存在领土纠纷,日本和中国有钓鱼岛争端,韩国和朝鲜之间也存在问题——甚至可能会爆发战争的。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日本、韩国是不可能加入北约的。
其次,美国在亚太还有三个盟国,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所谓的盟国是双方有真正军事条约的。那么,泰国可能加入吗?不可能的,泰国跟柬埔寨也有边界争端,新加坡更不可能,因为它一贯主张不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菲律宾新任总统小马科斯,跟中国之间也有渊源,上世纪70年代就到过中国见过毛主席,而且菲与中、越等国也有海上争端。
美、日、澳、印四国领导人在东京参加“四方安全对话”
所以相较之下,最积极的是日本,而韩国则因为最近参加了北约网络防御中心,看似很积极,但其实这个防御中心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何况真要这么说的话,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上合组织中的几个成员国也是北约和平伙伴计划的成员,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等都是;冷战结束后,有一段时期,特别在全球反恐问题上,许多国家和北约是有一些象征性合作的,所以当时这些国家参加了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但是这些都不涉及参与北约的实质性问题。
韩国新总统上台后比较大的一个不确定问题就是萨德部署。在前总统文在寅任内,中韩基本达成“默契”,韩国不再追加,已经有的要拆也很难,中方对此降调,恢复中韩经贸人文往来。现在就看新总统尹锡悦会不会追加部署,毕竟他在选举期间曾表示加强美韩同盟关系,并继续部署萨德;如果未来真的追加,那肯定会影响中韩关系。不过,从这次拜登访韩行程来看,萨德议题并未提及。
最近由于俄乌战争局势变化,芬兰瑞典申请加入,再加上日韩两国有可能参加北约领导人峰会,这个话题就炒作得非常热闹,也才会产生北约是否会走向亚太的担忧。我的看法是,近期是不可能的,北约目前扩展得已经够厉害了,也就意味着组织本身的负担也很重。事实上,瑞典和芬兰的申请已经在北约内部激起了一系列的矛盾,土耳其、克罗地亚明确反对,同时北约内部土耳其跟希腊就是一对冤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也有矛盾,再比如西班牙和英国在直布罗陀问题上的纠纷也并未解决。像克罗地亚在此次的反对意见中提到波黑问题,波黑没有加入北约,它本身的问题就更复杂了。
北约囊括了这么多国家,但其内部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扩张得这么大,对北约有什么好处,反而背上了更多的包袱。就像这次土耳其对芬兰、瑞典提出的十大异议,北约怎么处理,恐怕连如何表态都是个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北约企图走向亚太是肯定的,但真正要把亚太地区国家发展为北约成员国近期是不可能的,但它会和一些所谓的盟友加强联系。
观察者网:目前从四国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框架、印太经济框架,再加上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互动,美国似乎在打造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而且是政治、军事、经济等层层嵌套的模式,这种格局会成型吗?为什么?
潘光:这个问题有点太大,总的来说美国不会明确表态要在中国周边形成包围圈,但它搞得这些机制客观上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但说实在的,这些机制没有一个是真正地、实实在在地与中国直接对抗的。比如四国机制,印度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积极,澳大利亚刚刚选举结束换了新总理,虽然出席了会议但并没有谈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至于日本虽然跟美国关系比较紧密,但它也并不想与中国变成敌对关系。
从美英澳三边协议来看,其实现在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这个人挺有意思,他实际上一直主张跟中国发展关系,比如中英核电站项目他是支持的,尤其是英国脱欧以后,一度想要与中国发展全面的贸易关系;但英国政坛内部有分歧,他也放不开手脚。澳大利亚刚换了工党上台,未来也许情况会有变化,再者中澳在经贸方面的互补性特别强。
至于印太经济框架,目前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都没有出炉,完全是个空架子,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框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存在不确定性。
即使美国真的有一个针对中国搞包围圈的战略部署,那么俄乌战争也使美国的整个部署被打乱了。从长远来说,它可能有这个目的,但近期做不到,上述每一个机制都有自身问题。包括对台湾问题也是如此,频频作出过激表态,随后就声称“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实质上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并没有忘记亚太地区,提醒中国大陆还有这张牌可以打。就像拜登最近的亚太行,时间很短,走访日韩两国再加召开峰会,加起来也就三天,很多事情根本来不及具体安排。
何况,拜登政府正在面临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民生问题以及政治反对声音。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否取消加征关税的事宜,美国希望借此缓和国内高企的通胀,但财政部长耶伦与贸易代表戴琪就有不同意见。
布林肯发表对华政策演讲
观察者网:其实,在这个机制里面,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印度,它最近在国际社会的表现也很积极。一方面因为中国疫情反复,类似印度取代中国产业链的声音又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俄乌战争、南亚动荡,似乎给了印度机遇,最近美方传出声音称可以向印度提供5亿美元军事援助等等,所以您怎么看印度将来如何平衡自己在这些地缘格局中的角色,对中国来说是否危机很大?
潘光:首先,关于印度、越南能否取代中国产业链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遇到困难(如疫情)的特殊条件下,它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将产业链从中国抢过去,但从长远来看,产业链仍然会回到中国。
你可以看看最近中国美国商会的声明,他们坚决反对跟中国“脱钩”,目前是遇到一些困难,有些企业对疫情处理存在意见,但现在正在逐步调整中,上海6月1日解封的消息也已宣布。另外,有些说法也有炒作嫌疑,比如稍早前上海美领馆称要将领馆人员撤出去,其实并不是说撤出中国,而是将部分人员暂时撤出上海。
或许确实会有一些企业想离开,但同样也会有企业进来,产业链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取代的。事实上,西方的企业都看得很清楚。当然,除了产业链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企业,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是做精油的,几年前在中国还是很小众的产品,现在他已经把公司总部都搬到上海了,这种公司它是不会走的。
以此类推,还有很多像这家公司一样的企业愿意扎根中国,因为从上海到整个中国还是比印度、越南这样的国家先进很多,人口、市场也更庞大,生活生产环境也更优渥一些。你想想,最近印度高温天达到四五十度,人只能光着膀子躺着,很多生产活动没法开展。相较之下,越南的条件稍好一些,也能有比较快的国家动员,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现在主要还是做服装、低端组装等加工服务业。所以,无论如何,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几年的积累,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家安全稳定,人民素质好、效率高,物流通畅,交通快捷。
观察者网:最近召开的集安组织峰会上,提出集安组织将进一步扩大,如果顺利推进的话,未来会不会形成与北约抗衡的集团?结合芬兰、瑞典申请加入北约一事,国际军备扩张的事态是否更加紧张?不过,这其中土耳其的态度非常值得关注,土方已列出10点意见反对芬兰瑞典两国加入,您怎么看?
潘光:集安组织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而且能发挥实际效应,尤其在今年初哈萨克斯坦动荡中起了重要作用。
原来我认为集安组织想要再扩大是比较困难的,但最近俄罗斯在集安峰会上提出了这一点,我推测有两个国家存在一定可能性,一个是叙利亚,一个是伊朗,这两个都不是前苏联国家。就前苏联加盟国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是退出集安组织了,土库曼斯坦是永久中立国,所以这两个国家应该暂时不会加入集安组织。当然,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这些国家还是俄罗斯想要拉拢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