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给外界的印象一向比较淡泊,和网易的其他明星产品一样,追求“小而美”的个性让它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大招儿”。
4月27日,网易云音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发表了一封“战斗檄文”,矛头直接指向腾讯音乐集团,一时登上热搜榜第一。
该则声明有关于“网易云音乐起诉腾讯音乐不正当竞争”。网易云音乐罗列了腾讯音乐“恶意侵犯著作权,并涉嫌对抗整改”“长期对网易云音乐的视觉设计、产品功能、创新机制等进行抄袭”,并希望腾讯音乐立即停止一切不正当竞争。
腾讯音乐净利润下滑
根据2022年3月22日腾讯音乐披露的财报显示,其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30.29亿元,同比下滑27.1%。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腾讯音乐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在线音乐平台正版音乐版权放开后,腾讯音乐依靠“独家版权”的收入减少。
2021年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公告,依法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以下简称“本案”)。本案成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对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采取必要措施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第一起案件。
本案中相关市场为中国境内网络音乐播放平台市场。正版音乐版权是网络音乐播放平台运营的核心资产和关键性资源。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2016年7月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涉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立案调查。
调查表明,2016年腾讯和中国音乐集团在相关市场份额分别为30%和40%左右,腾讯通过与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合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集中后实体占有的独家曲库资源超过80%,可能有能力促使上游版权方与其达成更多独家版权协议,或要求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交易条件,也可能有能力通过支付高额预付金等版权付费模式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对相关市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
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按照发展和规范并重的原则,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腾讯及关联公司采取三十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无正当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权方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条件等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措施。腾讯三年内每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履行义务情况,市场监管总局将依法严格监督其执行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案构成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责令腾讯及其关联公司采取措施恢复相关市场竞争状态,并对腾讯处以50万元罚款。
对此,腾讯会应称公司将认真遵守决定,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依法合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
网易云音乐艰难维权
作为在线音乐市场的两家头部公司,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的“瓜葛”之深,或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2018年2月,在国家版权局积极协调推动下,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事宜达成一致,相互授权音乐作品,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并商定进行音乐版权长期合作,同时积极向其他网络音乐平台开放音乐作品授权。
这次网易云音乐发布的声明,是自2021年7月后,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开启后首次侵权起诉事件。
在网易云音乐的上述声明中,涉及腾讯音乐“恶意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主要是“QQ音乐通过‘分区域播放’功能盗播”“通过‘导入外部歌单’功能偷放”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采访时表示,这些行为属于“恶意规避维权”。
据报道,4月27日下午,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品牌公关负责人陈默就网易云音乐诉腾讯音乐不正当竞争一事公开回应:“大家还是继续专注做正确的、有助于行业发展的事儿吧,无视事实、来碰瓷无助于音乐行业的发展,我们也不会加入打嘴架的行列,毕竟TME的小伙伴是一群真正尊重和热爱音乐的人。相关证据早已留存,该发起的诉讼也早已陆续发起,相信法律的公正。”
对腾讯音乐的回应,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曦雨认为,相信腾讯强大的法律团队会有自己的应对策略,“但是尊重音乐、热爱音乐并不适合作为否认侵权的抗辩”。
“不正当竞争”的后果
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刘曦雨表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我国《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了定义及列举式的方式进行了规定。“从网易云音乐的声明来看,其认为腾讯音乐主要违反了商业道德、诚信原则及行业准则,在侵犯其著作权的同时,也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对于网易云音乐声明中“不正当竞争”可能带来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这会增加用户转换成本,阻碍收费价格合理化,带来更深层的结果是行业创新停滞。
“高仿歌手、冒名洗歌、蹭热度、抄袭视觉设计……这些表述都比较隐晦,也容易被反击为‘碰瓷’”,《当代文坛》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刘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根源在于,这些侵权行为其实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原创力不足、缺少好作品已经成为对流行音乐的共识。”
刘小波认为,目前流行音乐产业的本质是以商业化作为最终目的,“不正当竞争”带来的危害是音乐本身质量的下滑,更是整个行业的失落。“最终接受这一恶果的必定是用户,当听一首歌需要一个App,想听另一首歌需要另一个App的时候,用户就能切身体会到这种竞争给自己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规范化才能走得更远
刘曦雨律师介绍,为促进音乐版权市场的良性发展,我国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除了加强和完善著作权立法保护外,还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等集体组织,在保护版权及权利人利益的前提下,也在协调权利人和市场之间的利益平衡。
“法律不是万能的,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就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刘曦雨表示,促进版权市场的良性发展不是某一方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公权力部门、权利人、市场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的努力。
对于这次事件,刘小波认为,其走向无非是两种,一是被其他热点迅速淹没,毕竟互联网的记忆太短,行业将继续在一种无序状态中野蛮生长;另一个就是行业真正实现规范化,改变资本的无序竞争。
“可以参考电影的模式,虽然同样是大众文化产品,但是电影的版权规范化已然走向了正规”,刘小波给出上述建议。
从顶层设计来看,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一次聚焦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强监管与促发展并重。
过去两年,我国对平台经济进行了集中治理,从信息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推荐算法规范等多个方面针对平台经济展开了专项治理,未来将是接续的常态化监管。希望平台的规范化能够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4月27日,网易云音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发表了一封“战斗檄文”,矛头直接指向腾讯音乐集团,一时登上热搜榜第一。
该则声明有关于“网易云音乐起诉腾讯音乐不正当竞争”。网易云音乐罗列了腾讯音乐“恶意侵犯著作权,并涉嫌对抗整改”“长期对网易云音乐的视觉设计、产品功能、创新机制等进行抄袭”,并希望腾讯音乐立即停止一切不正当竞争。
腾讯音乐净利润下滑
根据2022年3月22日腾讯音乐披露的财报显示,其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30.29亿元,同比下滑27.1%。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腾讯音乐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在线音乐平台正版音乐版权放开后,腾讯音乐依靠“独家版权”的收入减少。
2021年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公告,依法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以下简称“本案”)。本案成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对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采取必要措施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第一起案件。
本案中相关市场为中国境内网络音乐播放平台市场。正版音乐版权是网络音乐播放平台运营的核心资产和关键性资源。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2016年7月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涉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立案调查。
调查表明,2016年腾讯和中国音乐集团在相关市场份额分别为30%和40%左右,腾讯通过与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合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集中后实体占有的独家曲库资源超过80%,可能有能力促使上游版权方与其达成更多独家版权协议,或要求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交易条件,也可能有能力通过支付高额预付金等版权付费模式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对相关市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
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按照发展和规范并重的原则,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腾讯及关联公司采取三十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无正当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权方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条件等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措施。腾讯三年内每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履行义务情况,市场监管总局将依法严格监督其执行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案构成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责令腾讯及其关联公司采取措施恢复相关市场竞争状态,并对腾讯处以50万元罚款。
对此,腾讯会应称公司将认真遵守决定,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依法合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
网易云音乐艰难维权
作为在线音乐市场的两家头部公司,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的“瓜葛”之深,或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2018年2月,在国家版权局积极协调推动下,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事宜达成一致,相互授权音乐作品,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并商定进行音乐版权长期合作,同时积极向其他网络音乐平台开放音乐作品授权。
这次网易云音乐发布的声明,是自2021年7月后,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开启后首次侵权起诉事件。
在网易云音乐的上述声明中,涉及腾讯音乐“恶意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主要是“QQ音乐通过‘分区域播放’功能盗播”“通过‘导入外部歌单’功能偷放”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采访时表示,这些行为属于“恶意规避维权”。
据报道,4月27日下午,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品牌公关负责人陈默就网易云音乐诉腾讯音乐不正当竞争一事公开回应:“大家还是继续专注做正确的、有助于行业发展的事儿吧,无视事实、来碰瓷无助于音乐行业的发展,我们也不会加入打嘴架的行列,毕竟TME的小伙伴是一群真正尊重和热爱音乐的人。相关证据早已留存,该发起的诉讼也早已陆续发起,相信法律的公正。”
对腾讯音乐的回应,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曦雨认为,相信腾讯强大的法律团队会有自己的应对策略,“但是尊重音乐、热爱音乐并不适合作为否认侵权的抗辩”。
“不正当竞争”的后果
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刘曦雨表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我国《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了定义及列举式的方式进行了规定。“从网易云音乐的声明来看,其认为腾讯音乐主要违反了商业道德、诚信原则及行业准则,在侵犯其著作权的同时,也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对于网易云音乐声明中“不正当竞争”可能带来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这会增加用户转换成本,阻碍收费价格合理化,带来更深层的结果是行业创新停滞。
“高仿歌手、冒名洗歌、蹭热度、抄袭视觉设计……这些表述都比较隐晦,也容易被反击为‘碰瓷’”,《当代文坛》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刘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根源在于,这些侵权行为其实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原创力不足、缺少好作品已经成为对流行音乐的共识。”
刘小波认为,目前流行音乐产业的本质是以商业化作为最终目的,“不正当竞争”带来的危害是音乐本身质量的下滑,更是整个行业的失落。“最终接受这一恶果的必定是用户,当听一首歌需要一个App,想听另一首歌需要另一个App的时候,用户就能切身体会到这种竞争给自己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规范化才能走得更远
刘曦雨律师介绍,为促进音乐版权市场的良性发展,我国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除了加强和完善著作权立法保护外,还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等集体组织,在保护版权及权利人利益的前提下,也在协调权利人和市场之间的利益平衡。
“法律不是万能的,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就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刘曦雨表示,促进版权市场的良性发展不是某一方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公权力部门、权利人、市场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的努力。
对于这次事件,刘小波认为,其走向无非是两种,一是被其他热点迅速淹没,毕竟互联网的记忆太短,行业将继续在一种无序状态中野蛮生长;另一个就是行业真正实现规范化,改变资本的无序竞争。
“可以参考电影的模式,虽然同样是大众文化产品,但是电影的版权规范化已然走向了正规”,刘小波给出上述建议。
从顶层设计来看,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一次聚焦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强监管与促发展并重。
过去两年,我国对平台经济进行了集中治理,从信息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推荐算法规范等多个方面针对平台经济展开了专项治理,未来将是接续的常态化监管。希望平台的规范化能够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