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恩
大雷口,在和平的日子则是重要的避风港和江边驿站,其迷人景色引发历代文人的诗兴豪情,留下很多辉煌的篇章,形成了灿然的雷池文化。南朝宋文帝永嘉十六年(439),寒门才子鲍照20出头,为谋官职,主动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大获赏识。刘义庆不久转任江州刺史,提拔鲍照为佐吏。这年秋季,鲍照从建康溯江而上赶赴江州,一路秋雨连绵,饥寒交加,在启程后10天的午饭时终于到达雷池,望江正好雨过天晴,大雷岸的绝景与美味使他一扫阴郁情怀,诗兴大发,立即想给妹妹鲍令晖写封信,倾诉严霜悲风中去亲为客与苦于行役的凄怆心情,更让亲人分享大雷池岸观赏奇幻景色的喜悦,于是留下了千古绝唱《登大雷岸与妹书》。信中描写雷港的四面景色:“东顾三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
此后,在大雷岸避风赏景,寄封信给亲人已成了习俗。李白崇拜鲍照自然仿效,他在《丙申泊东流县》中讲述:“前日发大雷,真成料虎头。”在《秋浦寄内》中表明:“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唐女诗人李冶在《寄校书七兄》中强调“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希望七哥过大雷时不要忘记给她写封信;尤其是北宋的黄庭坚进出雷池都作诗,《大雷口阻风》:“号橹下沧江,避风大雷口,天与水模糊,不复知地厚;欲寄大雷书,往闻长干妇;何当楫迎汝,秦淮绿如酒。”,此外还作《移舟出(大雷)口》和《犹泊大雷口》等诗,说这里“江湖吞天胸,蛟龙垂涎口”,在这里“送菜烦邻船,买鱼熟溪友”。唐代望江县令麴大夫则定居于此,作诗《移居雷港》:“重林将叠翠,此处可逃秦。水隔人间世,花开洞里春。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万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宋高僧慧洪在这里梦悟人生,留下《大雷岸晚睡梦李德修插琼花一枝与语甚久既觉作》:“人生孰非梦,安有昏旦异?心知目所见,历历皆虚伪。他日或相逢,何殊开睫寐。”元末文学家危素也挥笔写下《舟次望江雷港连阻风》:“春风昨夜扫江华,遥想归人已到家。日暮停舟望江县,淮南芳草接天涯。”从这些代表作可见,雷池文化如同雷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从雷港回望,穿过雷池平原,便是连绵山丘,可以想见,当年浮在水面上的山峦宛如长龙现身,回龙宫的山丘就是龙头,母校望江县第二中学就建在其上。车到校门前,迎候的方校长就是同窗,匆匆同游,校园已难寻当年模样,眼前雄伟的建筑群,唯有那小木楼尚存依稀印象,看到年轻的校友们在这所现代化的安徽省示范高中里学习,真庆幸他们赶上了好时光。也许是占了灵气,母校一直是我县教学与高考龙头。难得恩师徐春林仍在母校,师徒惊喜相逢,便同去雷池的另一遗迹武昌湖。
武昌湖位于望江县中央,泽惠四方,是我县的母亲湖,曾水汇雷池入江,雷池改道后,与其相连的低洼处便遗其中,1956年筑坝进而与华阳河雷水系分隔,湖水便经漳湖闸及皖河入江。现水域面积约103平方公里,有安(庆)九(江)公路穿湖而过,距县城6公里的路程,好像一踩油门就到。伫立湖边,清风扑面,山低水渺,天水一色,波光粼粼,霞鸟齐飞,水草丰茂,浪松共鸣。湖光山色、古朴民风、没有工业污染的鱼虾蟹鳖引来了许多远道商客,聪明的美食家已经发现上海有一种带甜味的大闸蟹舌感超群,内情人都知道这就是武昌湖大闸蟹。
我家就在湖边的龙宝山前,17年前从这里去安庆需要1天时间,去合肥、武汉等地需要2天,现在到安庆驾车只要40分钟,去合肥或武汉一天可来回,真有跨越时空之感。黄晓武书记和张金华县长告诉我,村村通工程正在实施,下次回来会更方便,望江在全国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位置,全县上下一心,利用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全力优化投资环境,一心一意谋发展。他还透露盼望已久的望江长江大桥已被国家立项,不久动工,地点就在雷港闸附近,我说叫雷池大桥更贴切。一桥飞架,无疑雷池大地将会续写更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