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郭京会:在日本邂逅李鸿章的书迹
日期: 21年06月1期


郭京会
     
记不清是在什么交流会上遇到了哪位老师,然后我成为了全日本汉诗联盟的会员。然而我这个会员很不像样,几年下来一次都没有投过稿,但一年中总有那么一两次汉诗联盟的小册子寄给我。

偶尔翻阅一下积存下来的邮便物时,也会翻开那小册子阅上两眼,但也并未细读过登载着现在的日本人写的汉诗。

最近随手翻看了一下记不得何时到的小册子,哦、令和三年......正是今年,原来九月份要在金泽能登一带的小松川开年会......金泽和能登我以前旅游去过,有没有去过小松川记不清了。但印象里金泽那一带的风景好、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汉文化也是盛行过的。

随手继续翻看着薄薄的册子,眼睛在“汉诗的周边”栏目停住了,文章的题目蛮有意思的,一读。里面谈的是李鸿章。李鸿章是众所周知的清末官僚,中国历史上到清朝为止,当官的都是诗文高手,他们必须要考秀才中状元之后,才可走上仕途。

李鸿章这个人物是个清末大官,他曾与日本周旋,差不多可以说是他书写了中日近代史。难道是他留在日本的什么手迹?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是!是有李鸿章署名落款的书轴的出世,尤其落款“辛丑之春书”几个字,触动人去猜想那整整120年前的春天里发生了什么。



文章读后感到真的吃惊了,也许这诗是新发现!不知那些中国的研究者们是否已经过目,不知是否已有现成的同诗诗文的记载。于是我想若把这个栏目文章译过来,大家都可以看看在日本新出现的可能是李鸿章当年的诗文,以下是我的翻译:

《来自不懂汉诗的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都喜爱读历史?我并不是那样。与历史同样感兴趣的学科另外也有,但偏偏历史成绩更好一些,人总得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与历史有关联的文学、思想,我真是很不擅长。因而,研究政治史社会经济史的这个那个三十年,到现在我还是对经典、诗文没靠近多少。

即使这样,要研究中国历史,不懂儒学的话,恐怕连古代的日常通信也看不懂的,因为历史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文人。尤其诗作为他们社交的伙伴,是表达他们情感的社交文体。要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读懂他们的诗是不行的。

对于这样的我却来了对中国清末政治家李鸿章评传的写作机会,与以往一样,这个那个,向同事们借用了不少他们的专门知惠,好歹把难关的注释都加上了。

但这样一本书,想不到却收到了读者们的热列反响,甚至有一封请求鉴定李鸿章笔迹的读者来信。而我阴差阳错地竟然认为辨别书迹也不会那么难吧?竟轻率地接受了那邀请。

总算又这个那个翻来覆去地把那些汉字排列出来、是七绝吧。这么琢磨着摆着、我最终整理出的是一首下三连(句末连用三个平声)的艰难诗句。
现在想借着“全日本汉诗连盟”邀稿的机会,请求博雅群家们示教。以下是我个人的读解私案:
       我在林泉汝在领
       空山流水结知音
       民声清泪一长啸
       水有丹宵万里心

       我は林泉に在り 汝は領に在り
       空山流水 知音を結ぶ
       民の声に清涙し、一たび長嘯し
       水に丹宵あり 万里の心

 书轴的鉴赏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熟知的历史人物自然更在其上。“辛丑之春书”的落款时间、如果是真迹,那一年正是李鸿章进行艰难的义和团事件的谈判时期。李鸿章在这个节骨眼上的诗作和挥毫,其中包括了怎样的含义或者谈判的局面、心境呢?我既拿不定这些汉字也搞不大懂诗中所含意思,我的确不太适合搞诗文的。再一次请教大家,如果得教不胜感激。


以上是京都府立大学冈本隆司教授撰写的文章。我拙译了一下,不知是否把冈本教授原文内容传达清楚。冈本先生很谦虚,他是研究历史及汉学的专家,不可能不精通汉诗和书法,不然做不了中国历史的研究,大概也不会看不懂这龙飞凤舞的李鸿章笔迹吧。

但是深入研究一下李鸿章做这篇诗文的背景和挥毫写诗赠诗的经过还应该是有意义的。可惜,文章中没有触及提供书轴的人士的任何信息,大概因为文章主要是为了谈诗。

散落在日本的中国文物很多,偶尔会传来类似的消息。但这样一个历史上的关键人物的真迹不会很多。 “辛丑之春”的落款时间也的确令人触动,这是120年前那个辛丑年的春季。

对李鸿章这个人我又上网核对了一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作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受慈禧太后的委任,签订了大清与十一个国家间的条约:辛丑条约,这是历史上中国赔款额最为庞大、最不平等的一个条约。十一个国家是: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这份被称为“九七国耻”的条约的原件现在存放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这段历史听过很多次了,李鸿章的大名与这段历史切割不开。但他在这一年的春天就滞留在日本吗?在日本见过哪些人呢?书轴会不会是后来被人带到日本的?
我对李鸿章的经历缺少阅读,不能一下子弄明白这些疑问,对诗文和书法的知识也都很肤浅,因此基本原封不动地译出了上篇文章。说不定能有比较了解这段历史并有律诗鉴赏能力的人士可以来解一解冈本教授所提的“是否真迹”“其中含义、局面”的疑问。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19308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