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古川由美:人性的灰度
日期: 2021/05/21 13:57
——《被囚禁的果实》给我们的启示 

中文导报 文学园地
古川由美(日本汉学家、文学博士)

《被囚禁的果实》该小说是作家亦夫旅居东京二十载,以日本为背景创作的描写神秘国度日本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亦夫首次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是非黑白,谁在坚守,谁又在迷失?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以“网中之人”的身份思考人性的伪善与界限,道出了人性的复杂,也呈现出看待问题不同的角度。





小说讲述了三十年前,北京某大学大二学生“我”罗文辉在学校图书馆门前邂逅了前来学校捐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日本爱心企业家惠子,“我”对身穿和服、木屐白袜、手持绢扇、云鬓如墨的惠子一见钟情,并为之痴迷,而后毅然选择自费赴日留学。知恩图报也罢,心怀鬼胎也罢,“我”最终入赘豪门,娶了梦中情人惠子年轻时贪酒而生的智障女儿桃香。

故事从文中主人公“我”的岳母惠子的死亡说起,由于惠子的离去倏然打破原有的平静,让主人公不得不面对自己原本的丈夫、父亲和儿子等身份,在与周遭的接触中他逐渐获得了个人意识和个人身份的认同,在原本被情欲与天性的自我囚禁中获得了和解。起初,主人公在宗教式的文化自陷中羞愧又愤怒,然而他逐渐明白真实世界从来不是简单划一、一分为二的。如果说以往他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那么灰度哲学恰恰成为了他最后的救赎。

人性是如此的复杂,人性又是如此的脆弱。邻居女儿对母亲三木太太怨恨不已,与丈夫离婚之后甚至选择放火与母亲同归于尽。这是因为女儿认为三木太太“不仅不帮助父亲戒酒,反而放任纵容,结果让酒鬼父亲最终死于酒精”的缘故。而三木太太对主人公这样说:“没有酒,他父亲活着了无生趣,活一天就痛苦一天。生命本来就短促,所以我选择了宁肯多打一份工,也要保证他有足够的酒喝”。

 “我”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却也无从反驳,甚至“内心充满了感动”。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冲击中,“我”原本的执念渐渐消解,不再用“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去看世界、看问题、看他人以及看自己,黑与灰的界限渐渐消逝,连接起混沌却温暖的人心。“来自别人的这种赞许像一个双面镜,其一面具有美化和放大功能,让我看上去面相庄严,像圣人一样连自己都为之陶醉。而其另一面却是照妖镜,我清晰地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懦弱、卑怯、猥琐,一切所做和所想都充满矛盾……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嗜毒成瘾的人,一方面沉溺于毒品带来的快感和幻觉,一方面又充满被拯救的渴望。”在别人的眼中,罗文辉“永远都充满了修炼者身上自律的道德光辉”,然而他却为内心中“不堪入目的丑陋和黑暗”而痛苦。

罗文辉的痛苦跟中国式教育有关,从小就被灌输“在好坏之间、对错之间有一条绝对的边界”。大多数人都一直保留着这种坚定的“好坏观”或“黑白观”,于是常会说出“这人是好人”、“那人是坏人”的话,包括评价自己。当这种从小到大的教育渗透到人们的头脑和心灵,并逐步巩固下来时,就会形成凡事都有“清晰两极”的世界观。而如果在此后的人生中,又恰好缺少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且没能注入新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这种“清晰两极”、“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就很容易被固化下来,成为贯穿一生的习惯与方式。然而主人公的改变不是彻底的,被自我禁锢的灵魂难以得到真正的释放。在“我们总劝人不可一条胡同走到黑,只是我们不懂那条胡同对别人的意义。

每个人选择的任何道路,不管值不值得,其实都是很合适他的。或者说,其实人生根本就没有任何道路可供选择”,或许这也是为何在为爱殉情的“燕子”死后,罗文辉想要自杀的念头挥之不去的原因。

而真正客观成熟的看法是:“我”罗文辉是一个人,所以当然是不完美的,是矛盾的,但“我”罗文辉的爱也是毋庸置疑的。“我”罗文辉在小说最后说道:“最初印象和共同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都混杂在了一起,每一面都不再是古谷所说“局部的真实”,而是组合成了一个陌生的怪物,这种幻灭感时时让我痛苦不堪……似乎只有自杀,才能轻松地能让我摆脱所有这些压力和痛苦,才能让我彻底放下、一了百了。”我们看到“我”罗文辉向“我”井上正雄转变的痛苦过程。

任正非曾说:“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一个原则就是“灰度哲学”,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秉持这个观点的人还有一些,比如马歇尔·弗拉迪。他在《马丁·路德·金》传记的序言中写道:“抛开人们对金的所有敬畏和称颂,真实全面的金最终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实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位道德英雄——我们的先知——是以怎样令人痛苦的复杂形式,多么神秘地将善恶混杂为一体的。”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正如毛姆在《面纱》的序言中写道的“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许多灰色地带”,黑白难分才更贴近真实的人性。

这种评价就是灰度的,也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多面的。《圣经》被译为“人类使用说明书”、“上帝的话语”,阐明不完美正是我们的人性。

我们不仅该用“灰度观”来看待别人,也该用灰度观来看待自己。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实际上,人格是立体的,有高光、有阴影,还有大量的灰色斡旋于其中。在不伤害他人,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其实每个人都无需囚禁自己,灰色地带是妥协与真实的救赎。鲁米的诗中这样写到:“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当灵魂在那里的草地上躺下,世界就满溢得都没法谈论。观念、语言,甚至彼此这个词,都没有任何意义。”躺在这片草地上,阅读小说《被囚禁的果实》你不再是那颗被囚禁的果实,不再有被囚禁的种子。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9299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