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女子利用航空延误险获利是否构罪?
日期: 2020/06/11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6月10日,江苏南京警方披露,自2015年至2019年,嫌疑人李某用自己和他人的20多个身份信息购买了近900次航班的延误险,获得了近300万元的保险理赔。但李某并非真正乘坐了这些航班,而是利用自己曾经的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挑选延误率较高的航班,伺机购买延误险索赔。 警方查明,李某为逃避系统核查,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余万。南京警方认为,李某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构成保险诈骗罪。 这则新闻引发了网友和法律界的热议。记者采访了多名刑事律师,其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李某为其购买的保险支付了对价,有权索赔及决定购买机票后是否乘机,其行为不涉及犯罪;另一类认为,李某的行为隐瞒了其不是真正乘机人这一真相,欺诈及非法占有保险公司财产,应该入罪。 观点一:违法但不是诈骗犯罪 在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副主任邓学平律师看来,李某涉罪的重要原因是使用他人身份购买保险,捏造了“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但是,保险公司并不筛选顾客,保险公司只审查购买延误险的人是否同时购买了某个航班的机票。至于该名乘客到底是谁以及是否实际搭乘该趟航班,保险公司并不审查或关心。因此,只要李某使用真实的身份信息购买保险并且支付了足额的对价,那么她就完成了一次合法的缔约行为。 广西九宇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家志说,一些观点错误认为买了机票不坐飞机,是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是虚假的意思表示而构成诈骗。但问题是,买了机票后就是完成了支付对价的义务,坐飞机旅行是买机票后获得的权利,权利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权利,把乘坐飞机当成义务,是对权利义务的混淆。 浙江六善律师事务所律师潘克本也认为,合同法上的真实意思表示仅限于当事人购买机票是否出于真实意愿,乘不乘机并不影响合同成立。虽然行为人借用他人身份证购买多张机票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但并不是诈骗犯罪。 邓学平律师还认为,保险合同是一种射幸合同,其本质特征是保险标的具有不确定性。李某通过收集信息及研判,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购买保险及索赔。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向乘客兜售航班延误险也是出于商业和逐利的目的,凭什么就只能允许保险公司赚钱而不能允许乘客赚钱呢? 邓学平认为,李某的行为说到底,就是在利用规则的漏洞去谋取自己的利益。如果保险公司不愿意看到类似李某这样的行为,应该完善保险条款和改进投保规则,或是去法院主张保险合同无效,而不是动辄寻求警权介入。 潘克本也认为,李某索赔的前提是航班延误,保险公司并没有基于航班延误是虚构的,而遭受财产损失。因此,只要李某购买机票及延误险的信息真实有效、航班确实延误,就缺乏实施诈骗的基础事实和逻辑前提。 总之,三位律师认为,刑法具有谦抑性,社会矛盾超出了民事、行政范围才能运用刑法调整,不能刑法包揽一切。 观点二:系假冒正当消费者身份恶意欺骗 在湖南纲维律师事务所原主任贺小电律师看来,李某的行为已经涉嫌犯罪。 他认为,延误险设置的目的,是保险公司对乘机人因为飞机延误造成时间上损失的补偿。李某购买航班延误险时,一个隐含的规则是,李某必须是真正的购买机票并乘坐飞机的消费者。但警方披露,李某及她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购买了机票并不乘坐,买机票只是她的手段,买延误险索赔才是她的目的。因此,她是通过向保险公司隐瞒她并非真正航班消费者的事实,利用了保险公司对正当消费者作出的承诺,来骗取了保险公司的赔偿。 贺小电说,一个真正的航空消费者,不仅仅是购买机票,还包括登记、乘机等过程。延误险赔偿的损失包括了乘客买票登记乘坐全过程,而李某自始至终只是坐在家里,没有真正去乘机,也就没有损失。所以,李某的行为,是一种恶意的欺骗,涉嫌非法占有保险公司财物,及得到她不应该得到的利益。 有观点认为,李某只是根据天气和个人经验“赌”航班是否延误,她可能因为航班并没有延误而“亏本”,此时保险公司并没有损失。贺小电认为,这并非出罪的理由,诈骗目的是否实现不影响犯罪成立。 贺小电律师认为,有的观点以民事表面上的合法来认定李某不构罪,是错误的。李某购买保险的合同中,保险公司没有进行实质审查,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基于购买者具有真实的消费意图、保险有真实的赔付对象,而进行了表面审查。他解释说,刑事犯罪的审查需要突破表象,审查行为的实质。在刑事案件中,很多犯罪是以民事行为的每一步看似合法,最后得出犯罪的结论。比如行为人利用关联公司的交易,最后把钱卷到自己腰包,构成挪用资金或侵占犯罪。还比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向朋友募集资金,而其朋友又向自己的朋友募集资金,最后演变成向不特定公众集资构成非吸罪。 贺小电认为,保险本身确实具有偶然性,具有谁都不能控制的情况,保险是一种合法的对赌,但这是以每个人的“小赌”来赌“大赌”。在这个过程中,假冒真正消费者,虚构保险标的,违反了诚信原则,故意占有他人财物,当然构成犯罪。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王宏律师也认为,一些观点将李某行为引向民商事法律关系而认为没有触犯刑法,是错误的。因为刑法是比民事更高位阶的法律,犯罪构成就构成(犯罪),而不存在民事上可以进行解释的空间,否则,如深圳鹦鹉案中,养鹦鹉怎么会构成犯罪呢? 张王宏说,在李某案中,对于李某用自己身份信息,以及骗用他人身份买保险索赔,有些技术化的讨论认为需要分开认定,但基于李某虚构乘机的事实,该案整体上可概括评价为诈骗或保险诈骗。 张王宏还认为,保险诈骗罪是金融犯罪,类似这类现象多发,会对保险金融秩序造成冲击。而贺小电认为,若对李某这样的行为不惩罚,被普及或模仿,将会造成航空领域秩序混乱。比如,职业索赔者提前囤积机票,至航班起飞前才伺机退票,此时,真正需要乘坐飞机的人,很可能因买不到票而无法享用该公共资源。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0/18813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