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刘静华:《那时彷徨日本》生命高度灵魂深处的远行
日期: 2020/04/27 16:52


作者  日本熊本大学 刘静华 


我和弥生相识在上世纪80年代上叶,不久

后因工作我去了南方。待我们再度重逢时,光阴

已悄悄地流淌了30多个年头。顿然回首当年的芳

华,当年的茂美,我们无语,只是痛定思痛。或

许这灵魂中模糊的‘痛’正是《那时彷徨日本》

的主题。因为这本丰厚的秀文每一篇都会把你带

入诗意浓郁的哀婉与忧伤之中。


当然‘那时’是所有疼痛的根源。


那么‘那时’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弥生说:

是一个‘17岁的高中女生去下乡干活,跟汉子同

样挑粪拉犁耕地,农村缺少牲畜,肩膀磨破衣服

又跟血皮粘在一起,换衣服连皮肉一起撕开的疼

痛却也不敢哭出声,在你青春成长的时候,正是

国家消灭美丽和青春的时代(39页)。为了寻

求‘美丽和青春’,寻求生命的真髓和奥义,弥

生毅然以‘那时’山东省第二名自费出国学生留

学日本。于是就有了4帖半榻榻米日本木屋里的孤

独,迷茫与彷徨。


走出那时刚刚开启的封闭的门户,弥生开始了心

灵的跋涉,上下求索,游历世界。终于,命运让

她留宿日本。于是她结婚生子持家工作,在异国

执着着生命的一个又一个步履。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漂泊在自己生命与命运的旅途

上,这些似乎不足以感叹。可是与众人不同的

是:弥生将她的每一个脚印,每一份情感都真切

地记述了下来。那里有人情风土,亲情友爱,更

有她与自然的亲近和融汇。一阵风一阵雨,一束

花一只飞蝶都能打动她那诗人的心,使每一篇诗

文都贯穿了她的精神,她的思想以及她对故国的

思念。面对异乡生活的重负于孤独,面对夫君和

女儿,面对朋友和大学讲堂上的学生,她始终坚

守着一个优秀女性的温婉和沉静,试图承传母国

文化。


她用一颗柔软的心接受自己的命运,完善创作的

文体。她的每一份倾述都好像在和读者谈天一样

轻松自如,没有些许炫耀识广见多的自己。就仿

佛她已经思考过了自己的这些感受为谁写,给谁

看一样。她就是如此地谦和礼让,毫无掩饰地将

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带着她诗人的气质活生

生地披露给了我们。


关于文体,看似倾注于花卉风雪,天高云淡。其

实那正是弥生向往的纯净不争的老庄境界,她爱

自然更以自然慰藉心灵的痛楚。如她所说:“有

人说,你只会写风花雪月,我不辩解。风花雪月

给我的世界,美丽而单纯,宁静而温馨,让我在

人间的伤痕累累里,得到歇息和安慰”(138

页)。除了语言表象以外她还富有生动的象征性

抒写。你看在赞美闺蜜时她说:“美丽的她站在

树下仰起脸,樱花就一起开了”。在描述紫阳花

时说:“它开在雨中,开在六月初夏的一片浅绿

和深绿之中,让人觉得它的寂寞和朴素”(126,

48页)。前者自然是说连樱花都为闺蜜感动,而

后者当然是说她喜欢紫阳花的缘故了。书中的<那

时彷徨日本>一文则采用了“你”,“我”的人称

手法。关于人称手法,早有鲁迅的尝试,后有诺

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尝试。把自己分成

“你”,“我”来互相窥视,无疑是解剖自我,

重构自我。


关于亲情她说:“亲情或许不那么绚丽,责任也

平凡地理所当然,如一棵树,花期短暂,叶子守

护果实的过程虽然每每被无意地忽视,却是完成

生命链接最需要的部分。而且这个过程充满艰辛

和磨难(44页)”。是的,早年死别了影响她一

生的年轻母亲,她知道那种痛,所以她就义不容

辞地承受了所有的‘艰辛和磨难’,默认了自己

去做一个尽责任的妻子和无私的母亲。


关于友爱,本文集中记述了很多她生命中难忘的

人,譬如,在《一面之缘两岸乡愁》和《你给我

的》《你好吗》《天空无痕》等的叙述中让我看

到了她的人格魅力。在她在厦大的国际女作家创

作研讨会时,由于她对诗人余光中提问问题,而

让对余光中产生了的误解时,她说:“天那,我

惹他生气了…….我吓了一跳,一瞬间,我不知道

该怎么接话”(158页)。对偶遇到席慕容时得到

了她的安慰时,把自己视为“问题女生”,她的

礼让和不辩解,是她的自谦和自律。在她的友人

“大小姐”艰难地二十几年如一日的抚育残障的

病孩子的文中她写到:“二十年的时间,那个大

小姐变成了一个坚韧的女人,但至始至终没变

的,是她的纯粹,她的善良,她的坚持和她的努

力,她付出的青春和爱,也长成为一株美丽的樱

树。所以,美丽的她站在树下仰起脸,樱花就一

起开了”。可见弥生的视野里没有仰视和俯视,

只平视人间的纯粹和善良。她说艰辛的大小姐美

丽得可以让樱花都为她欢笑。


关于思念,承传与孤独,弥生在因为无知而无畏

中经历了东京女子大学,东京大学和中央大学的

陶冶,懂得了审视自己,审视文化,更懂得了承

传的使命。为了扎根于日本社会她只有坚强,认

为“作为一个挣扎在富裕国家的最底层的私费外

国留学生,流眼泪是一种矫情和奢侈”(168

页)。她无法逃离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于是

她要浑浑噩噩地为生活奔波。可是,上下班,做

饭吃饭,看电视,睡觉的平板生活又满足不了她

内心的需求。她曾对自己说:“我想起我自己多

多少少也曾经是个诗人,想起隔山隔水的家乡有

那么多的眼睛看着我”。于是便有了:“把人生

的思考和苦难当成食物,像蚕吐丝一样,文字成

为我们相会曼谷的光滑绸缎”(47,163页)的文

学创作。


在这个辛苦的运作中弥生思念故乡,在《那个曾

有过钟楼的地方》里她尽情地回忆童年,回忆曾

经影响过自己的家乡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回忆

儿时的佳肴饺子,酥菜和亲情团聚的往昔。她写

到:“常常一个人想念着那块土地,那块曾经养

育了你又伤害了你的土地,那块洒满了青春的诗

情和眼泪的土地,那块埋葬着母亲和父亲的土地

(41页)。”对于故园虽然心里有伤,但依然眷

恋,依然默默地守望。《在故乡的柿子树》她疾

呼:“遥远的故乡。遥远的柿子树。忘不了我第

一次走进你时,你给予的热情,能满怀抱不下的

柿子,顿时驱散了孤身的恐惧;忘不了离开你

时,那塞满了背包的叮咛,沉重的几乎使我迈不

开脚步(220页)”。一个有深情有作为的人有了

思念必然想到承传。在工作中弥生很轻易地传承

了中国文化。可是当她欲将中国思想,经典文化

承传女儿,影响家庭的时候,便感到了责任的重

大和艰巨。所以她说:“假如因为我的不努力,

年的符号在这里消失了,假如因为我的不承传,

年的文化在这里没有了,我会是罪人吗”?(14

页)。


弥生在文中几次都写到了鱼,而她自己如果是

“鱼”的话,也一定是那条三纹鱼,而且是最丰

润最美丽的那条。她的灵魂经历了百海千川后,

终究还是回溯而上,徜徉在故乡的溪谷。然而故

乡的溪流已经不是原先的溪流,故乡的改变实在

大得让你不知所措,所以,命运注定你要孤独。

你知道,所以你才说:“春晚的热闹在隔海相望

的时候,我只能是看个热闹,三十的烟花在电视

里观赏的时候,也只能作为观众观赏的时候,你

其实已经是这个年的局外人了”。其实在日本你

也是个局外人,无论多么努力多么认真生活,这

种“局外人”的困惑和忧伤才成为了作为弥生的

你,成为了这本散文集中随处可见的那些丝丝缕

缕的忧郁。


弥生文学里的关于思念,承传和孤独的主题不仅

仅是她一个人的心声,其实是人类所有异乡人的

心声。对于它的探讨层出不穷,怎么写?写什

么?自然不该呼喊孤独,寂寞,或亲人我想你

了……这类的话让。在这个课题上,弥生完成了

一部旅日华人的旅程碑。它真实得让我也读着读

着就想起了依稀遥远的往昔。‘那时’的岁月疼

痛,当然不止是她一个人的,但弥生笔下的思

念,承传和孤独更痛。因为那里没有理解,没有

扶持,只有一个人的忍耐,煎熬和默默的坚守与

进取。



还记得在东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家丸山升讲座

上,第一次邂逅弥生的情景;她穿着随意素面朝

天,却又皆身生辉,热情温暖,善解人意。在与

我的言谈中掩饰不住内心的苦闷却又极力抑制,

周身流露出她那单纯、浪漫和容易受伤的个性。

今天,穿越三十年的光阴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依

然看得出她的迷茫,她的彷徨。

尽管有过生活过程的磨砺,她更多了成熟后的沉

静和淡定。尽管人生有时非常的难以如意,她还

是希望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活出诗意,就像春花

开满的山岚嫣然微笑一样,把生命的维度升高,

再升高。为此,她要凝视生命,窥探灵魂。所

以,弥生的这本散文集《那时彷徨日本》,是对

生命高度灵魂深处远行的记录。


弥生今后也还会继续“彷徨”在她的诗歌,她的

散文,她的不肯停止的创作活动中。因为那里有

生命,有魂魄,有思想。她热爱它们,正如她自

己所说:“诗与远方,都在你的心里的时候,脚

下的土地也一定充满了浪漫和美丽。”而且,家

乡的“泉水依旧在喷涌,就好”。(12页)


劉靜華 简介

熊本大学文学部教授。文学博士。

著作有 小説『ポプラの街から』共同通信社,

1989年

学術论文『円環構造の作品論』澪標出版,2015

及发表在各种学刊的各种論文,翻訳等。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8746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