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内地版“反送中” 受关注程度前所未见
日期: 2020/03/04 14:05
来源:信报财经新闻
昨日微信响起,内地朋友问我:「你怎么看『反送中』这件事?」我心想,你是不是刚穿越回来,现在才谈这话题?但一谈之下,原来out的是我。朋友解释:「我是说『反对赠送中国国籍』,源于国家司法部近日发布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简单来说,该条例被视为过于宽松及模糊,令内地民众担心大量非洲、南亚人士将获「赠送国籍」,对文化、环境、就业带来冲击,故在网络上惹起轩然大波。

国家司法部于2月27日发布上述「意见稿」,截至昨晚9时,该文件在司法部官网的点击率超过30亿次,即平均每个中国人点击了两次,作为一份法律文件的受关注程度堪称前所未见,并且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掀起激烈讨论,几乎盖过了关于新冠肺炎的热度。

外国人移居政策过于宽松

实际上,世界各地都早有接受外国人移居的政策,中国现时才筹备相关条例,算是慢了许多。再者,顾名思义,该政策只是给予合资格外国人「永久居留权」,不等于容许他们入籍成为中国国民,享受投票、参政等国民权利(就像香港人即使取得日本永住权,也不代表成为日本国民)。因此,网民将之形容为「『送』赠『中』国国籍」条例,其实不太准确。

问题在于,民众普遍觉得该条例过于宽松,例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中国境内从事公益活动,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推进中外友好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等等,均可视为符合资格,却未具体解释怎样才称得上「突出贡献」。譬如「维护世界和平」乃「可大可小」,究竟是像咸蛋超人击退怪兽,抑或扶阿婆过马路也算数?

此外,若属「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区域引进并经主管部门推荐的急需紧缺人才」,或者「从国际知名高校毕业,在中国境内工作满三年,其间实际居留累计不少于一年」,亦符合资格,但就连「国际知名高校」的名单或标准都未见列出。

该意见稿还提出,外国人「和中国人结婚5年」也能取得永久居留权,且可「一人定居,全家依亲」。获得永居权的外国人即使没有工作,亦可领取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援助金。同时,由于永居权不算入籍,故外国人毋须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买楼和就学不受户籍限制。难怪有内地网民笑说,不如先赴非洲小国弄个国籍,再转过头来申请永居权,换取各种「超国民」待遇。

享有特权恐埋计时炸弹

诚然,内地政策的重点往往不在法例条文,而在执行手法,所以该条例或许订得较宽松,留下较大空间,说不定执行上可能很严格。惟即便如此,仍未能释除内地民众忧虑,尤其是他们本身最为「熟悉国情」,担心在条文和执行之间若充满弹性,或会出现「走后门」、「送礼」、「靠关系」以获取审批的情况。

讲到底,相比起法例条文本身,一如香港「送中」(《逃犯条例》修订)风波,今次内地「送中」事件的最大关键,同样于「信任」问题。内地当局近年豪气援助「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亿美元,以及居于内地的外国人、留学生被视为享有「超国民」特权(例如山东大学去年为每名外国男学生编配两名本地女生为「学伴」),早已令民众积压不满,今次修例事件不排除导致相关情绪大爆发。

有趣的是,类似香港「反送中」风波,今次内地反对修例运动也由年轻世代担大旗,他们制作大量海报、视频、懒人包等在网上发布,号召「中华民族自己救」,不少「文宣」非常高质和动人,动辄获得数以百万次转载。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推进,排外情绪在世界各地都有升温趋势,愈发达、成熟的经济体就愈常见。香港近年部分人不满内地来港人士「抢夺资源」、「沟淡文化」,跟这次内地民众对外来移居者的担忧与不满,本质上并无二致。某程度上,这也反映内地经济已踏进「小康」境界,对一些外国移民来说开始具有吸引力,并让本地民众觉得需要保卫自己的资源。

换个角度看,中国若仍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穷二白,或者七八十年代百废待兴状况,中国人只会想着怎样投奔(甚至偷渡)海外谋生,更没有外国人会来中国「抢饭碗」。所以眼下关于接受外国人移居的头痛问题,不妨视为happy problem,亦属「中等收入国家」之身份象徵。

宜详细谘询顾及人民感受

总的而言,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阶段,不论为了吸纳人才、补充劳动力,抑或促进中外交流,正式地制定外国人移居政策,实在有其必要。但中央政府宜汲取港府「送中」一役教训,务必顾及国民情绪和观感,做好谘询与修订,否则演变为「反送中2.0」就不堪设想。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0/18661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