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文
日本语中“生涯学习”,用中国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迫于客观压力,有明确现实功利性的学习,如学生为考试升学而学,成人为求职晋级而学;另一种是出于主观需求,为自我充实、自我满足而学习,如有闲人士为兴趣而学、为修养而学,退休老人为消闲而学、为人生而学。生涯学习,从本质来说比较接近后一种,贯穿整个人生,可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主观要求。
在日华人尽管也随时代变化而学习提高,但真正能够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理想而进入生涯学习状态的,毕竟为数不多。在现实中,生涯学习需要有一些客观条件为前提,比如经济宽松、时间充裕等。相形之下,最有条件进入生涯学习的,当推在日华人主妇阶层。
目前的华人主妇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群体大都来日10馀年,或与同胞结合,或与日人成家,在日本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基本上都进入安居乐业阶段。但主妇也有主妇的烦恼,这可以称为“小康病”或“中产病”。10多年前,能够出国留学或来日定居,总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华人主妇相对于国内同辈多少持有优越感。随著中国社会发展,过去的同学朋辈成长为社会中坚,或拥有个人事业,或享有社会地位,而大多数华人主妇除了得日本生育制度之便而多生了一、两个孩子以外,个人的生活内涵和社会环境却一无所长,相形之下不免会生出越来越强烈的自卑感。于是,生涯学习作为一种提升自我、打消自卑的方法,进入了众多华人主妇的视野。
其实,华人主妇的烦恼可以印证马斯洛的“生存需要理论”,即人生的需要层级从低到高可依次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爱和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华人主妇尽管在日获得安定而富足的生活,但得到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之后,更希望满足社会交流、受到认可、得到尊重的需要。然而,在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迥异的异国他乡,要满足这些中高级的人生需要,确实相当困难。为此,许多人走出家庭,投身到社会化的生涯学习中去,不失为一条值得选择的路。
人生的选择千百样,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华人主妇不甘现状,自发追求更高层次人生需要的倾向,其实也是整个华人社会的表徵。对海外华人而言,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参照系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当参照系本身发生巨大变化和进步时,华人的生活和事业不进则退。当年,华人出国打拼面对新机遇寻找新天地时不需要盲目自豪,如今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之后,同样没有理由对照于中国的快速发展而盲目自卑。一代新华人,还有华人主妇,大都不过三、四十岁,正在人生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进入全盛全开的起点上。为此,积极投入生涯教育,不断提升自己,充实生活,加大人生的厚度和长度,再为自己活一把,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如果华人主妇能够再一次确认当年选择出国的初衷,能够从容享有收获于眼前的安稳是福、平淡是真,那么继续展开的生涯学习将为已有的生活添砖加瓦,而不是匆忙的补苴罅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