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程永华大使出席一桥大学开学典礼发表演讲
日期: 19年04月3期


校长致辞



齐唱校歌



优秀学生表彰



程永华大使发表主题演讲

编者按:2019年4月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应邀出席一桥大学2019年度新生开学典礼并发表题为《面向年轻一代知识型人才交流的未来》的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很高兴来到公认的日本社会科学领域一流学府一桥大学。首先我要对今年新入学的同学们即将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校园生活表示祝贺。一桥大学与中国多所大学缔结了交流协议,广泛开展教育、学术等领域交流合作,在中国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这里毕业的大平正芳前首相为中日关系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民众熟知的中日关系掘井人。去年底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政府向十名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外国友人颁发了友谊奖章,其中就有包括大平正芳先生在内的两名日本友人。今天能在大平前首相的母校与众多未来支撑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交流,我感到十分荣幸。 

在今天的入学典礼上,校方希望我就年轻一代知识型人才交流和大家分享我本人的见解。根据这个题目我想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谈谈看法。因为我本人正是在和大家相同年龄的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派往日本留学生走进了日本的大学校园,那是46年前也就是1973年的事情。在日本的大学校园内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为我自身了解日本、感知日本打开了第一扇窗户,也为我日后从事中国的外交事业打下了牢固基础。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分享四点经验: 

一、年轻一代知识型人才交流要有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视野 

当今时代的趋势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一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距离被空前地拉近,全人类共享科技创新和全球化成果,各位同学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更加丰富。例如,以前学术界曾有过关于六度分隔理论的猜想,哈佛大学也曾做过类似试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6步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但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在场的每位同学都可以直接关注一些知名人士的照片墙,用智能手机拍下的照片瞬间就可以传播到地球另一边。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更加紧密,人类整体利益日益凸显。包括中日两国在内,我们面临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恐怖活动、气侯变暖、疫病传染等危机日益显示出共性。在此背景下,年轻一代应更具国际视野,对全球性课题抱有责任意识。 

当前中日两国都面临与某个大国的经贸磋商,其背景是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然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人为造出来的,也不是人为能够阻挡的。一方面,每个国家都会尽力解决自身面临的贸易摩擦,同时每个国家特别是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年轻人也应从根本上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问题。近年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中一条重要内涵就是各国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繁荣。我也希望一桥大学的同学能够带着这样的目标思考如何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多释放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比如,大家可以研究各国应如何协调宏观政策,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生产力,如何使多边贸易体制更能兼顾效率和公平?期待大家通过学习和研究,找到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途径。 

二、在人类第四次产业革命到来之际,年轻一代知识型人才交流要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70年代的日本青年学生都成长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大多对世界充满了求知和探索的意愿。很多日本学生会前来问我中国的情况,我时常应邀为他们介绍中国的大事小情,大到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小到普通人的生活,在这种深入且密切的交流当中,我也和日本学生一起经历了许多日本社会中的点点滴滴。比如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我曾被日本学生拜托一起排队抢购卫生纸等日用品。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了日本,也为我研究日本70年代经济转型提供了很多鲜活的背景知识。 

40年后的今天,我听说很多日本年轻人不愿走出国门了解外面的世界。OECD统计日本学生赴海外留学人数2004年达到顶峰,此后呈现减少趋势。当然这也与统计口径及日本人口结构变化有关,也有日本教育界人士对我谈到赴海外1年及以下的短期留学仍有较大规模,但不少人指出了日本年轻人内顾倾向的问题。同学们也许注意到了去年一些日本媒体总结的平成元年与平成30年各国企业市值排行榜,30年前世界前50中有32家日本企业,30年后剩下1家。我们抛开汇率、泡沫经济等因素不谈,只看当今排名靠前的五家企业即GAFA加微软,无一不是走在产业革命潮流先端的企业,这应该给年轻人很大的启发。 

把握时代潮流也许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但我想年轻人的起点应该是保持探索与发现的热情,对陌生的世界和新鲜事物抱有求知欲。日本社会已发展得十分成熟,这也容易让年轻人墨守成规,丧失创造的动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与同学们分享永旺集团创始人冈田卓也先生的一句话。我本人与冈田先生有着多年交往,永旺集团1990年代以来举办中日两国“小大使”交流活动。冈田卓也先生是这样说的:舍弃成功经验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新的创造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舍弃过去。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个企业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功,而应更着力于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开辟未来。 

三、年轻一代知识型人才交流要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变革,解决新问题 

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人将自身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用年轻人的活力推动社会变革。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为社会变革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年轻人在理解和应用新科技方面,具有其他年龄层不具备的优势,理所当然应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中日两国都面临人口老龄化课题,从中国的经验看,共享经济、电子支付、移动出行服务等新生事物一开始的确让老年人难以适应,但年轻人们在手机等终端和用户界面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让老年人也能享受这些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不少老年人还用手机理财,成为金融科技的一大用户群。现在日本也开始推广pay pay等电子支付方式,我也十分关注日本将采取什么办法使全社会各个年龄层共享这一便捷。相信这也是值得一桥大学同学们研究的课题。 

四、年轻一代知识型人才要抱有理性态度,全面、客观认识其他国家 

以中日两国为例,我向日本各界人士介绍中国时常用中国“盲人摸象”的典故打比方,几个盲人分别摸到大象的耳朵、鼻子、腿和尾巴,他们描述的大象的形态也是不同的。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文化相近相通,特别是共同使用汉字的特征给两国民众以亲近感,我们常听到“同文同种”的说法。然而实际上两国国情有不小的差异,即使完全相同的两个汉字,意思都有可能有很大区别。比如“敷衍”一词在中文是糊弄、搪塞的意思,而在日语中则是展开说明的意思。中日两国民众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认为对方和自己长相差不多、饮食习惯也接近,肯定会与自己思维方式相同,就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最初就意识到对方是与自己不同国家、不同思维方式的外国人,在交流时则很容易发现两国在文化上的共同点,进而增进相互理解与信赖。 

中国大使馆从2014年以来连年邀请从未到访中国的日本大学生组团访华并已连续两年在中国举办“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均取得良好反响。这五年来我发现了两个现象,一是日本年轻人中没有去过中国的比例很高,二是到访中国后日本年轻人对中国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中日两国都有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不前往一个国家,真正与该国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很难客观、真实了解对方国家的全貌。如果一桥大学的同学们有机会到访中国,我相信大家结合所学专业,更能够发现当今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共同点,以及两国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情况。中国大使馆也愿为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对年轻人交流的一点思考。大家即将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为大家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人交流提供帮助。我衷心希望大家在一桥大学严谨的办学理念培养下,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与时俱进的人才,同时也希望大家心怀亚洲与世界,多关心中日关系,将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增进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各领域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谢谢大家。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18179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