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曹树林 李欣怡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部的小庙子村有2700人,但耕地只有5370亩。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耕种模式落后,小庙子村过去饱受贫困的困扰。近年来,这里通过种植胡萝卜和中药材,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
以桔梗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是小庙子村的传统产业。为了集中资源,村里组建了合作社。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统一为群众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统一销售产品。去年,村里新建150亩设施农业冷棚和2700亩膜下滴灌设施,目前全村发展中药材种植超过2200亩,有桔梗、沙参、党参、防风等20多个品种,拉动本村600多人就业。
“桔梗直接卖很便宜,但去完皮能卖到八毛钱一斤,收药材的季节,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元呢!”村民张淑玲介绍。
特色农业帮助村里实现精准脱贫。此前,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04人,两年脱贫36户70人,今年将全部脱贫。
去年一年,小庙子村新修4.5公里环村路,乡村主干道装上了路灯,给村校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村里建起防渗防漏的垃圾填埋场,还建了民俗馆和乡村旅游接待中心。
小庙子村是中国因地制宜实现精准脱贫的缩影。过去五年中,中国有近6000万人脱贫,相当于每3秒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2018年,中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通过结合各个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展开“精准滴灌”式脱贫,中国将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jpg)
药商在中药材专业市场内选购桔梗等中药材。刘勤利摄,人民图片
.jpg)
图为2月15日,赵会杰(中)和村干部一起走访村民,了解情况。 人民日报记者 张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