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从连心跳到重强音:探秘音乐传播之路
日期: 19年03月1期
从连心跳到重强音:探秘音乐传播之路
从连心跳到重强音:探秘音乐传播之路
——访上海音乐学院日本校友会会长陈龙章老师

撰稿:戴君烔 
摄影:朱建英

去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九十年校庆,有消息传来,日本有了上音校友会。首任会长我认识,他就是陈龙章先生。以前一直很低调,他其实是一位有经验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        

八十多岁的老人,看上去只有六十多岁,走近再看,还要年轻。他肌肤滋润,头髮细密。难怪大家都说音乐使人年轻。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思维活跃有条理。谈起音乐,绘声绘色。幽默风趣的简短几个字,就能带出一个大道理!佩服!!        

三十年前,陈老就认识我了。他的女儿陈敏在上海戏曲学院与我同窗,毕业后在上海越剧院同事。青春美少,形影不离!后来她去日本留学,胡琴专辑年年岀,2003年获得第17回日本金唱片大奖特别奖。我暗下思付,她的成就,一定与她父亲的秘密武器,有着密切关连。        

陈老是上海音乐学院首届民乐系学生会副主席。他关注女儿,我就借光。记得当年,我曾经脱口而出问陈老:同首曲子,为什么有的演奏可以令人动情,有人就不行??陈老思考一会,只说了三个字:“连心跳”!我听到这个新名词,感到很神奇!       

盛夏的东京,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带着一颗感恩崇拜之心,对这位幕后功臣,做了关于“音乐传播学”的专访。       

终于见到了陈老,他精神奕奕,满面春风,热情地接待了我。在约访中,我说:“您老把陈敏塑造的这么好!也给我几招好吗?”陈老大笑,风趣谦慎地说:"我可不敢贪天之功归己有!" 我们一见如故,很快就有关“连心跳和离心的粘连”、“重音和强音的区别”这些音乐传播艺术的基本功的话题展开对话。这个论题三十年前有人听过陈老讲课,到现在还不理解,可见很神秘。可以这么说,原来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绝技,如今被陈老用通俗易懂的二句话概括出来。虽然理解有难度,需要过程,但确实是十分难得的干货,不是水货。         

陈老如数家珍,紧扣音乐传播艺术这个主题,滔滔不绝,足足讲了二个小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音乐整体的理解,对表演者十分重要。比如演奏时,要求学生有肢体动作,但一定要对乐曲内容理解和想象,情感才能自然产生。否则,强制去推动学生的脑袋摇摆,那就等于邯郸学步,弄巧成拙。要思考,表演为了什么?你想和听众交流什么?也就是如何正确地演奏?         

说来也巧,今年六月,上海普陀区打击乐培训中心有二位小学生,准备参加国际音乐比赛。参赛前,请陈老听一下,听后老师简单地说了关于音乐傅播活动中的核心——连心跳与离心的粘连,以及重音和强音的区别。说完再让学生演奏了一遍。结果,出乎意料,效果完全不同,在旁观看的家长都惊叹地说,太美了!整个乐曲表现得自然流畅,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得体投入。        

陈老总结道:连心跳和离心粘连,是指在音乐传播艺术中的节奏美感和规律的展示,而重音与强音的区别是音乐传播中必备的基础常识。         

关于重音与强音的区别,中国戏曲音乐艺术传播中的打击乐非常神奇,其实,大锣打在重音处,也就是连心跳之时。其他地方䥽和小锣的展开都是离心的粘连。日本有位著名华人画家王子江先生说,强音是刺耳的,重音是震撼人心的!他说得非常形象,正确!这是画龙点睛之笔。        

陈老说,我发现连心跳这个词,是在研究阿炳名曲听松时感悟到的,而且很巧得到了旁证。陪伴已故著名合唱指挥家张民权老师去为上海音乐学院师范专科崇明教师班上课的轮船上,我问他指挥的拍子变化那么多,每亇指挥家的动作都有千变万化,如何抓住要领?他告诉我,不论多少变化,每小节的第一拍,动作总是从上向下指的。他的这句话,使我坚定地总结为连心跳就是节拍重音处。又过了一年,我在聆听京剧各大流派的唱段之后,特别是长拖腔时的丰富的变化时,悟出离心的粘连这五个字。与前面的连心跳三个字,一共八个字,就是节拍节奏方面的规律性的理论,也是音乐传播艺术中的内功。        

众所周知,节拍节奏的表现是被归纳在每小节的不断巡环反复之中。所以,我就进一步提出请老师具体地祥细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为例,说明离心粘连与连心跳的轻重强弱如何应用的?         



陈老师答道:你问得到位。这是好办法,等于找到了开门的钥匙。这个问题对于不懂音乐的门外汉,想进入音乐之门的一个关口。必须仔细地、耐心地、认真地、反复地领会实践,口头上知道没有用。        

小节是有规律性的巡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为四拍作例子,第一拍是节拍重音,先虚后实有沉重感,不一定强;第二拍、第三拍开始展开,我赋予离心的粘连,想离开又离不开的境界;第四拍一般总是向上扬起,先实后虚,为下一小节出现节拍重音作准备。相对来说,这一拍总是人为地,带着一些推动挣扎地作最后努力,但命运注定离不开,叶落归根,又回到了连心跳。        

其实,严格地说,从第三拍开始,就向高处推动,到第四拍作最后的努力。所以,第三拍曾经被称为次强音。其实是次重音。按轻重的描述,重音之后必定是轻。次重音之后又是更轻。如果按强弱来描述的话,我认为每小节的次序是次弱、次强、更弱、更强的次序,到全曲之高潮处则是最弱最强的力度对比。          

你看,强弱规律与轻重规律正好是相反的。这个结论,切莫小看。这是带有原创性的理论,值得展开祥细地论述。      

有道是情至深则轻。咬耳朵的话是细腻很轻的,富有深情厚意。而富有想象力的意气风发的话如杨柳轻扬直上九云霄!飘飘欲仙地上去,远去。这是具有很强感染力的。所以强弱是力量型,方向是随意性。而轻重是容量型的面积,是有长短高低前后的六合,是三维空间。        

一般地说,轻重是静止的,凝重地。朝地心引力方向向下沉的。而强弱是有动感的,在时间的过程中运动迂回曲折地展开,属于四维空间。我想这些理论确实很枯燥,不妨用形象地语言来试试:这场战斗我军调动了全部兵力,对敌人发起强大的攻势,一举歼灭了敌人顽固的堡垒,给予敌人以及沉重致命的打击。这里强大的攻势是前后左右有动感,沉重的打击是结果,全部被消灭,站着的人,都垂直地倒下,沉尸满地平静了下来。强与重有了明显的区别。这样形容,是不是容易理解且形象化呀?——我惊讶不已!庆幸老师给予我独家专访! 

一小节内的轻重强弱弄懂了,全曲也就大同小异,一通百通了! 我激动起来,追着问: 我国通用的《音乐基本理论》(李重光著),其中什么是重音的一段话(和周围的音相比,在音的强度上比较突出的音叫重音),这与苏联斯波索滨《音乐基本理论》著作中的解释相同。什么是重音,强音?大家还是分不清。怎么办?        

陈老耐心地说,按我的研究,与书本结论不同。我认为,与周围的音相比,比较强的突出的音不是重音而是强音。一旦把重音与强音的区别弄清楚后,其他很多的似是而非的概念,就显得多余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    



他说,50年代,我有幸考入上音,汝洁老师教我们视唱练耳课。我们全班25位同学,不仅认真学习而且在胡登跳班主任的别具一格的严格要求下,让我们全班同学花一年时间,每天早自修専门用来练耳。这个决定,使大家毕业后都有了良好的听辨能力。然而,我本人承认,对教科书中说的强、弱、次强、弱的规律,始终感到彆扭,煳涂,所以表演时老是做不好。       

不仅是我做不好,我的同窗校友是朱良楷,(他是浙江省歌舞团一级作曲家,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他也说,按照强弱次强弱的规律,民乐是无法演奏,寸步难行的!可见,他对我发现的这个问题有同感。        

经过长期研究,我终于发现,重音是向下方掉下去的。用手臂重量抬起后掉下去,不必加压力。这是每小节第一拍处,称为连心跳的节拍重音。其他的地方,都称为离心粘连。特别是每小节最后一拍的拍点。必须向下弹带撞击,让它反弹起来,这就是强音。比如,弹钢琴的手指离开琴键不必远,但是要求从手臂产生力度向下,敲击后,出现反弹。这才是强音。接下来,自然下垂到下一小节第一拍重音上。          

我接着又问: 老师研究了连心跳与离心粘连后,对重音强音的概念,是不是有了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结论?  

他告诉我,这样的结论,关系到音乐传播艺术的基本功原理,有待大家的普遍认可,而且是必须经过实践后的认同,再写到书上去,而不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可以解决的。诚然,我已经八十高龄,平凡的教学,已过了多年地实践。有一点想法是我始终坚信,理论一旦被大众接受,它必定可以在应用中产生极大能量。为音乐表演传播艺术的正能量,为教学的多快好省,为新的教科书的诞生添砖加瓦。我已耄耋之年,唯一愿望是你回香港,这个全世界与未来最接近的窗口,面对地球村的音乐传播,抓准切入点认真实践,大胆地突破,推而广之是迟早的事。 

多少年来,煳里煳涂地弄不明白的道理,却给陈老先生一语道破,实在是来之不易。我有肩负重任之感,决心认真关注,努力去学习,去实践。(哈哈大笑!)

记得进上音初期,经常去见国乐大师卫派艺术的创始人卫中乐教授,我问他,上音院内老是评论乐感好与不好,乐感究竟应该如何培养?他回答我八个字,多看多听多唱多练。这四个字,就是音乐传播艺术探秘之路,我牢记在心。丁善德副院长听了我的演奏后,也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今后在乐曲处理上多下功夫,这就是音乐传播艺术中的基本功。成了我长期教学实践中思考的重点。

所以,今天的发现,是在师长的指引下取得的。可喜的是,这个连心跳与离心粘连,与阴阳虚实,抑扬顿挫之说,也有了不约而同的规律化的具体操作方法。(过去虽然知道了八个字,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应用。)        

现在看来,连心跳与离心粘连是贯穿全曲的不断反复的原则。虽然细节部分有不少变化,但掌握了规律,就游刃有馀了,这样巡迴反复,就是非常简单的小曲,也能演奏得生动感人,绕梁三日。       

最近得知上音校友、世界著名杂家王万涛大师曾论述过重音是坠直的,强音是横向展开。他的论述与我体验的重音下垂的连心跳与横向来回离心粘连之说,确有有异曲同工之妙!陈老希望王万涛老师的基本乐理书,虽然印了二百册内部参考,半世纪前的事了,应该正式出版上市,便于各艺术院团学习应用。      

我还意犹未尽的邀请老师:希望抽时间来香港开讲坐,好吗?陈老师毫无犹豫地答应了。我又好奇地问:退休后在日本生活习惯吗?老师的笑容灿烂如春,答案已经写在脸上了。这就是陈老师送给我们如何才能把音乐的灵魂带给观众的灵丹妙药!当然,灵丹妙药只是形容词,不必要当作广告词说成包治百病,免得别人认为吹牛,反而当成耳边风。        

陈老师送我到门口,又慎重地补充了几句话,凡是成功的表演艺术,都是符合连心跳与离心粘连的规律的。所以凡是不理想的表演艺术,认真研讨连心跳与离心的粘连之后,定能在音乐传播的艺术处理上,大步迈进。   

愉快的时间过得就是快,访问暂告段落,在回家的路上步伐更加坚定了。东京的晚霞那么艳丽,一轮红日将天空染得通红,好美!我走在东京港区街头,就像黄金熔化在我脚下……

写于香港戊戌立秋



陈龙章简历

陈龙章,男,1935年12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十二岁之前在故乡读完小学,期间学会二胡、月琴、风琴及民间锣鼓骑马调。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颜真卿书法。1947年春季就读绍兴承天中学。爱好唐寅,文徴明行书。1949年在父亲陈华三鼓励支持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一O四师文工队,拉二胡, 在军队六年曾任警卫员、文书、工作员、文工队乐队副队长,期间曾向民乐团高健君学习板朗三个月。

1955年3月,复员到苏州长江越剧团、乐队队员兼作曲,打击乐。创建共青团支部,任首任团支书。1956年9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乐队队员训练班二胡专业,兼学于会泳戏曲讲习班,任乐队班长、学生会副主席。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至退休,其间曾任市教材组,负责上海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市支教讲师团成员,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曾担任为期十年、四届音乐教育师范专科班主任。1995年退休后,曾获得上海高校老有所为精英奖,送审报告是退管会委托戴树红起草的。

1995年神户地震那一年,到日本帮陈敏开第一次个人音乐会,后担任陈敏音乐园艺术指导。20O6年成立龙章太极杂艺斋,把太极理念应用到胡琴艺术之中。2012年在日本中华新闻有姜建强文章,详细报导二胡太极杂艺,上海音乐学院校友通信中转载。2014年开始研究颜真卿祭姪文稿。2017年11月任上海音乐学院日本校友会会长。2006年左右参加全日本华人书法篆刻家协会,研究书法篆刻。2016年参加丁鹤庐研究会,开始研究丁鹤庐甲骨文。主要成果为国家培养二胡专业学生数十人,中小学音乐教师百余人。

近二十年来,培养不少日本二胡学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四十年来,曾在国际会议、国家级音乐核心刊物,及省市县级刊物发表论文,有论弓序(中囯音乐〉、二泉映月记谱释疑(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未来音乐基础教育构想(亚州未来学研究会获优秀论文奨)、学习朱少坤半音定位唱名法(浙江省中小学音乐)、五线谱快速视谱法(上海中学生报)、听音训练亮牌法(曾申请专利因为付不起费用未成功),调式感音准训练法(崇明县科研论文三等奨)、锣鼓节奏训练法(在日本儿童中多次训练,效果很好。武乐群女儿练习后说,比弹钢琴有趣多了。特别不能忘的是,这套嵊州民间锣鼓经过陈老整理加工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庆祝九大的游行时,有过出色的表演,受到师生极大的鼓励赞美!)、胡琴力度说(曾经发送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办全囯二胡学术研讨会会)、六合三中演奏法(日本中文导报)、胡琴六合谣(上海音乐学院校庆祝九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博物馆收藏)等学术研究成果,还有两次获得二胡制作发明专利。

陈敏二十年来演出及CD,DVD所使用的胡琴都是父亲调试,并使用发明的专利技术,使陈敏的二胡音色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18116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