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公
生来赋性好远游,
竹杖扶我过通州。
提篮承露歌残月,
拍板迎风唱晚秋。
两脚踏遍不平路,
一肩担尽古今愁。
生平不受嗟来食,
村犬何须吠不休。
几句定场的乞丐诗吟罢,书归正传。此诗的作者是北京的一位乞丐诗人,在行乞的队伍中也是藏龙卧虎。高雅的我研究金石书画,低俗的我研究行乞要饭。
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乞丐吃葡萄和瓜(老绘画陈列馆馆藏)》
现在吃饭有“食文化”,排泄有“厠所文化”,那行乞就更是“文化”了。曾想进大学院攻读行乞学博士,无奈没有这一科,没準儿我将成为行乞学的开山鼻祖了。
行乞有实用价值:不用投资,平地抠饼,衹赚不赔。昔日山东义乞武训行乞兴学,“打破头,出出火,修个义学全在我”,也是文化名人,清廷赏他黄马褂,毛泽东和蓝萍批判他,好热闹了一阵。当今有行乞盖房买车的不在少数,去年报载北京有一个人开着奥迪汽车去装瘫行乞。
行乞没有年龄限制:自襁褓的婴儿至百岁老人均可上岗,没有考免许、申请营业执照之繁琐事。此行业最安全,没有涉嫌行乞而入狱者,最多被民政局收容,休养两天仍可重新上岗。
行乞分类学相当復杂:乞丐“界”中有説“门”有唱“门”;唱门中又有数来宝“纲”、唱喜歌“纲”;数来宝纲中又分竹板“目”和牛骨“目”;竹板目中又分北京快板“科”和天津快板“科”;北京快板科中又分南城“属”与北城“属”……我是按动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分类的,新的种类还不断地出现。
比如没吃喝或有吃喝伸手向别人白要,我认为不一定是乞讨,其中有个人行为,也有国家行为,本质相同,叫法不同,给乞丐叫“打发要饭的”,给政治家叫“政治献金”,给僧侣的叫布施、给穷国的叫外援。总之都是白给白得。
行乞是以和平方式要东西,明火执仗,动枪弄刀,威吓别人,要吃要喝要钱的属於强盗、匪徒之列。
给僧侣叫布施,接受一方叫化缘,化缘不属於行乞,其中有善化、恶化之分。比如託鉢、诵经者,也有双手託鉢不声不响者,此为善化。
恶化的很讨人嫌,庙中有“坐关者”,僧人坐入木笼,日夜敲鐘,惊扰四邻,且更言明僧人出关要多少银两。
行乞有多种手法,目的相同。
比如有恶心人的,把酱豆腐、臭豆腐涂在腿上,酱豆腐如血、臭豆腐如脓。臭气烘烘,往商家门口一躺,顾客难於进门,商家衹好给点无偿贷款什么的打发走。
还有一种招人喜欢的,总恭维你,使你不得不掏腰包。
比如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中的傻老杨打着竹板唱:“王掌柜,大发财,金银元宝一起来。”
唱喜歌的,春节站在门口唱:“一入新春,诸事遂心,合家欢乐,百神并臻。”遇到结婚的唱:“今年抬进大花轿,明年抱个大胖小。”
干这行不容易,得有诗人的气质,编辑的才能,现在这一行已无后继之人,都写朦朧诗去了吧?
干这一行有两个原则:
一是低姿态,叫好听的。你管人叫强盗,叫万恶的帝国主义不行。
日本,老年间这样行乞“右边的老爷、左边的老爷,我是可怜的乞丐请週济週济我吧。”
中国式的:“修好吧老爷太太,您有剩饭赏一口吃吧。”
现在改了:“孙子! 有刚出锅的包子端出一屉来,刚做好的皮大衣孝敬老子一件,没出阁的大姑娘献出两个来!不给,我一砖头能砸到你后院去,我把你的宅子变成火海!”
这么要饭,不单要不着,能招来一通暴打。
第二个原则是但装作可怜。装冷、装病、装瞎、装哑、装瘫以唤起人们的同情。
不拜我为师,不精通此道,行乞必难有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