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白 阳
3月12日,为期40天的2018年中国春运正式结束,期间共发送旅客约29.7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这一数字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外出旅行了一个来回(或更多),或者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所有人都到中国做了一次出行。
其中,铁路仍是春运期间出行的主力,发送旅客超过3.8亿人次,再创历年新高。春运40天,中国铁路有11天旅客发送量超1000万人。3月4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2283.8万人次,创铁路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jpg)
3月12日,厦门至长春Z101次列车上,孩子们在“列车幼儿园”上了“春运最后一堂课”。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尽管客流量屡创新高,铁路部门提前做好各类预案,确保了春运安全稳定、秩序良好。高铁动车组始发、终到正点率分别为99.1%、96.1%。
此外,中国铁路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jpg)
2018年2月28日,包头铁路公安处民警手提写有灯谜的红灯在车厢内开展猜灯谜活动,给旅客的春运旅途增添了许多乐趣。图片来源:唐哲/人民视觉
春运期间,中国铁路总公司进一步完善车站和列车设备设施。连接售票网的自动实名制验证检票机大幅增多,从去年的571台增加到1000台,旅客可实现5秒内自助“刷脸”完成票、证、人核验,大大提高了验证环节的通过能力和通过效率。
.jpg)
春节长假返程高峰到来之际,几名外籍志愿者在郑州高铁东站为旅客提供贴心的咨询、引导服务。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在沈阳火车站,旅客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自助位置引导、餐饮引导、设施查询等信息服务;在北京站,旅客进入验证口后,打开手机GPS或蓝牙“摇一摇”,就能找到候车室,还能进行挂失;在上海虹桥站,每天将有超过1万名旅客选择不取车票、直接刷二代身份证乘车,无线化、无纸化的高铁出行让旅客脚步更轻快。
.jpg)
2018年2月17日,湖北省襄阳市,襄阳运用车间的工作人员对列车进行检查。图片来源:杨东/人民视觉
铁路部门还对贫困地区旅客往年春运火车出行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其出行规律,有针对性的安排运能、预留票额,开展精准售票服务,同时开行多种形式的扶贫专列,保证贫困地区旅客乘车,受到沿线群众欢迎。
.jpg)
2018年2月15日,农历年三十,在青岛开往北京南的G182次列车上,高铁乘务员与旅客一起欢度“车上春节”。 图片来源:王海滨/人民视觉
.jpg)
2月1日,旅客正在北京西站通过自助验票设备“刷脸”进站。该站今年增加了18台人脸识别设备,方便旅客快速进站。人民日报记者贺勇摄
.jpg)
2月12日,北京南站的工作人员在儿童候车区发放福字,与孩子们共迎新春。人民日报记者贺勇摄
.jpg)
2月21日,北京西站036爱心志愿者正帮助一名腿脚不便的重点旅客从爱心通道出站。当日,北京迎来春运客流返京高峰,到达旅客超过55万人。人民日报记者贺勇摄
.jpg)
2月15日,Z315次列车为返乡旅客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 福满车厢欢乐年”的联欢活动,乘务人员用歌声和舞蹈为旅客送去新春的祝福。人民日报记者贺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