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复盘”亮出天际线”始末:过程受质疑 终仓皇收场
日期: 2017/12/19 12:42
新闻来源: FT中文网

作者:黎岩

  12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城管委发出紧急通知,称从即日起暂停清理拆除招牌。原因是冬季施工着火风险较高,而且后续措施跟不上,导致市民认路难。

  这是继“清退低端人口”之后,北京市在十九大闭幕后又一次开场轰轰烈烈、过程饱受质疑、最终仓皇收场的集中运动式大行动。

  本文力图复盘这次“亮出天际线”运动的始末,从酝酿、启动到大举拆除的全过程,由此窥出这场闹剧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亮出天际线”这个说法从一开始的立场就大错特错,因此遭遇到各种反对声音也就不足为奇。当城市从大拆大建进入到精细管理的阶段,所针对的一切目标都与人们切身相关。当一项措施要侵入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自身利益领域,就会引发更大范围的警惕、监督乃至抗议。

  非偶发,年初即定为重点

  和因为一场大火而突然下令整改“三合一住宅”从而带来的“清退外来人口”不同,“亮出天际线”的行动实际上是从2017年初就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高楼大厦的顶层与蓝天的相接处被称为“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与“天际线”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架空线”,顾名思义,是架在空中的电力、通信等输配线路。这两者共同影响城市的外在景观,经常放在一起被提及。

  北京市长期以来对空中景观方面的管理并不严格,2007年出台的相关规定,禁止牌匾标识超出建筑物的高度,对于材质、大小也有要求,但是各个建筑物并不完全以此为据。而且各个建筑物的权属复杂、情况多样。因而同样扰乱城市视线观感,但不涉及太多权属认定的“架空线”率先成为整顿目标。

  从2015年起,以主要大街和二环以内的老城区为先行点,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开始了埋设架空线的工作。时至2017年中期,全北京市的架空线已经有95%以上实现了入地。到明年初,就能够实现二环路以内所有的架空线都全部入地。

  这次引起轩然大波的“亮出天际线”,正是随着架空线改造的推进而日益被提上日程。

  首批清理的牌匾可以追溯到2015年,主要针对的是主要街道上的一些过大过高的标识。如果还有人记忆犹新的话, 2009年国庆阅兵的时候,胡锦涛乘坐的红旗轿车在东单路口掉头,一幅巨型的东芝霓虹灯广告牌一直在身边,抢了十足十的镜头。另一个会被很多北京人所记忆的地标性标识,是在永安里贵友大厦楼上的广告牌。在90年代并不灯火通明的北京城,这块牌子曾无数次出现在以北京为主题的影视节目中,展现着这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它们在2015年和2016年先后被拆除。

  
随着架空线的收尾,对牌匾标识的清除也日益加速。

  在今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清理牌匾标识已经被列为北京市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而这个事情的加速,则以今年9月份新版《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规定的出台为标志。根据新版规定,所有高出建筑物、外挂的标识都属于清理范围,对于牌匾的字号大小、悬挂位置也有严格要求。

  从《规范》出台即日起,全北京市16区就同步启动了建筑物屋顶广告牌匾的集中清理。9月30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正式公布,全市主、次干道沿线的所有建筑物楼顶禁止设立牌匾标识和各类广告,已有的必须在年底前全部清理拆除。当时,官方预计到今年底,被拆除的广告牌匾将超过1万块。

  这一行动被挂上了一个看似诗意的名字——为首都塑造美丽的天际线。而事后复盘时不难发现,正是这个在官方心目中颇有几分文化色彩的名字,成为了压垮人们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行动加速,上升为“运动”

  9月初通过的《规范》事实上成为了“亮出天际线”的操作标准后,相关整治却并没有马上推行。理由不难理解,十九大近在咫尺,北京后续一个多月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件事情进行,而无暇他顾。

  从一些公开披露的信息中能够梳理得出,尽管没有立即在九月份就把《规范》付诸实践,但北京已经做到了最大幅度的紧锣密鼓。

  9月25日,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带着十六区的所有区领导和20多名相关委办局的主要官员,在东西两城走了七八个地方,用时整整一天。这被蔡奇称为“拉练式调研”,在以往的经历中,这个阵容和强度,往往代表着某项大型运动式任务的开展。

  在这次“拉练式调研”中,蔡奇每到一处都会现场点评,而多次点评都直接针对城市天际线、广告牌等问题。正是在这一天,他提出要组织专项行动对此进行整治。

  “要从小微处营造美感,让城市经得起品味、耐得住细看。”这是蔡奇最终对这次“拉练式调研”的总结。

  10月23日上午,北京市主管领域的副市长带领城市管理委、规划国土委、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专项针对北京市集中清理建筑物屋顶广告牌匾专项行动。会议上提出了行动的顺序——“先主次干路、重点大街、重点地区,后支路胡同,由表及里”。


  这次会议应数未雨绸缪,当天还在十九大期间,不可能大举开展拆除。但由此可见,北京市当时已经把这项事情列出倒排期。

  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亮出天际线”就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从10月末,相关“亮出天际线”的工作和相关报道越来越频繁。

  11月4日,《北京晨报》刊发了一张吊车工人正在拆招牌的照片,配文称:即日起,东城区要率先完成二环路和长安街沿线等重点地区的集中清理工作,年底前完成全区1422块建筑物屋顶广告牌匾清理拆除工作,为首都塑造美丽的天际线。

  11月7日,《北京日报》报道称,双井的松鹤楼饭店经读者反映后,拆除了挂在楼体外面的巨大招牌,受到了附近居民的好评。

  11月9日,北京市城管委在通气会议上透露了清理行动的范围和时间表——以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二环路、三环路及重点地区为示范,率先启动,12月31日前完成清理工作,明年1月份将逐条道路进行验收。对清理不彻底、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责令限时整改并点名通报,验收结果将计入年度绩效考核。这样的力度和措施,几乎可以算是官员体制内最严厉的举措。

  在这样的层层铺垫之下,11月24日,北京市城管委、规土委、城管执法局联合发布通告,宣布从即日起开展集中清理建筑物天际线专项行动。

  从时间线上,这与之前已经推动了很长时间的事件发展线一脉相承。如果孤立地看,这只是这三个相关部门根据任务倒排期限所做出的工作布置,但是,这也正是对北京“清退低端人口”质疑最强烈的时间段。

  “清退低端人口”和“亮出天际线”两者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属于不同主体负责的不同事宜。但是在公众的眼中,它们目标相同,都是城市管理者以自上而下的角度提出治理目标;过程同样简单粗暴,

  站在“清退低端人口”的风口

  如果梳理“亮出天际线”的整个流程,这件事情已经酝酿并缓慢操作经年,并非一朝一夕拍脑袋之作。

  事先,这个事情经过了多轮政府调研和专家论证。结果显示,位置突出的楼顶,早已成为产权单位、商户、广告商争夺的黄金位置。这些林立的广告牌匾、电子显示屏确如政府所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前也曾经出现过招牌掉落砸伤行人的事故。而大型灯箱显示屏也存在灯光扰民或影响司机行车安全的问题。而北京城内的门牌号建设完备,且现代通信非常发达,没有招牌并不能造成太大影响。

  事实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本人在就职杭州市市长时,就曾经做出过清理店铺招牌的集中行动,最终修复出的城市景观也得到了多方肯定。

  以上这些前提条件,或许给了执政者过多的信心。这最终导致他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把这件事按下了启动键。

  11月24日既是三个主管部门联合发布通告,宣布开展专项行动的日子。也是北京“清退低端人口”舆论处于最高峰的一天。

  一个刚刚经历过一场大风暴的城市,拆除的建筑垃圾还在路边,半休克状态的外卖和快递业还在提醒着每个生活在北京的市民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时,16区开始了比学赶帮的拆招牌行动,且命名为“亮出天际线”。

  应激状态下,全社会的敏感神经再一次被重重地触发。

  在此前的“清退低端人口”中,人们已经充分见证了公权力的强大、高效和毫无制衡。当一块块停留多年的招牌一夕之间就消失了,很少有人能够冷静地去判断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应该做的事情。而是本能地想到:怎么运动又来了。


  在过往的很多事例中,北京充分体现出来了它的包容性和公民素养。在“清退低端人口”中,不乏北京市民放弃休假,开着自己的车,彻夜帮农民工搬家、找住处。即使所看到的事情并不关乎自己的利益,不涉及自己所在的群体,也会抱有足够的警惕和监督。

  而雪上加霜的是“亮出天际线”这个行动名称,起初设计时的初衷似乎是想向市民展现出一幅更美好的城市景观图景,但是在“清退低端人口”的舆论风暴尚未平息之下,这个名字暴露了这一行动背后的主旨所在:拆招牌并不是出于法律法规的必然性,也不是为了减少城市安全隐患,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城市管理者认为现在的招牌不好看,想要更漂亮的景观。

  这个思路,和“清退低端人口”甚至时间更久远的北京疏解实质上同出一辙,都没有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放在首位,而是出自决策者的意愿而对这个城市进行大刀阔斧的直接改变。而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即使决策者再正确再良好的初衷也不会被接纳。拆去招牌,直接冒犯了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每一个人。

  人们所厌恶的,不是拆招牌本身,而是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完全是个暂居客。而且无论清退人还是拆招牌,行政力量都充分地显示出来他的高效,这会让人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的恐惧:下一步还会做什么?什么时候真正侵占到我?在这样的心理考量之下,不管是否关己,人们都会萌发同仇敌忾之心。

  换句话说,在人们已经普遍要求程序正义的时候,那些认为此举利于这个城市就能直接开动行政机器的做法,早已落后于时代,不合时宜。

  不出意外,拆招牌的行动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不加掩饰的嘲笑,从网上各类帖子的日益增加,直到人民日报刊发出那篇“天际线更要考虑人心”的评论,舆论对此事的反击逐渐增潮。

  与此同时,拆招牌的行动并未减速,根据北京市城管委的统计,截至12月8日,已经动员企业和单位自拆和帮拆了楼顶各种牌匾标识1.4万块。网上每天都在更新进度,段子也越来越满天飞。

  至今为止,拆招牌的恶劣影响仍未停息。高楼上空着的招牌支架,或是招牌去除后残留的印记,都在无声记录着曾经发生过的荒唐。

  客观来说,清拆招牌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坏,从现状来说,一度增速过快的北京遗留下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和城市建设的死角,需要有契机改变面貌,促进提升。但是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在短短几天就变得天怒人怨,舆论沸腾?如果仅仅从操作上找原因是不够的,城市管理者统治观念和生活者主权意识之间的摩擦,或许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7410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